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起朱楼宴宾客 (ID:the_great_time),作者:大卫翁,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时隔三年再次走出国门,我的第一站给了熟悉又陌生的日本。
说熟悉,因为这是一个疫情前去过不下十次的国度,说陌生,因为这是第一次为了工作而非旅游踏足这片土地。
行前的心理准备似乎比物质准备需要的更多。比方说由于担心能否拥有有效的核酸证明,我在出发前好几个礼拜就开始在小红书和微博上浏览相关攻略,以至于等我想正常的使用小红书时,满屏都是核酸的相关内容。
再比方说由于飞机降落时间比较晚,又不确定现在要花几个小时才能出机场,因此我提前设计了好几套方案,确保能把自己安全送到预定的酒店。
而直到站在青岛的国际海关人员面前,在回答完疫情前从来不会问的“你出国做什么”这一灵魂问题之后,并看着他敲下出境章,我才真切的有了再次出国的感觉——但这种感觉转瞬即逝,毕竟现在的机场国际候机区,已经连一家开门的便利店都没有了。
一片萧条的青岛国际机场国际候机区,希望早日恢复生机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这一全过程就像这次出行的注脚。
一切似乎都已经回来了,但又都不一样了。
一
第一个不一样,来源于日本对于防疫的重视。
出国前习惯于听到“国外躺平”的新闻,尤其是一水之隔的日本,第三四五六波疫情来袭的新闻都让人麻木了,以至于这次中国放开后对方居然采取反制措施,别说政府了,就连我都觉得生气——报复!这是赤裸裸的报复!
但等我踏足日本后,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防疫这件事情,早已渗透进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口罩自不必多说,日本街头口罩普及率几乎百分之百,几个漏网之鱼要不是外国人,要不就是小孩子——是的,在日本,几岁的小朋友是不需要带口罩的。
当然,这并非说如果你不戴口罩,就会有警察或者工作人员来找你麻烦。事实上,我也偶尔会在电车上看到大大咧咧不戴口罩的上班族。但总体而言,在日本的大马路上,如果你不戴口罩,自己都会觉得异常不自在。
按照日本同事的说法,无论是出于过敏、生病等身体原因,还是出于对自身容貌的不自信,抑或是就想和他人保持距离感,日本人本就喜欢口罩。
而这一次,疫情给了他们最好的借口让口罩“长在脸上”。
电车上的电视会循环播放“口罩妆”教学课程,教女孩子们如何重点画眼妆,再捎带一下其他部位,让戴上口罩的面容格外好看外,摘下口罩也不至于过度突兀。而商店里更是琳琅满目的挂满了各式口罩,以至于在日本戴医用口罩的倒真的是非常少见了。
但日本的防疫还远远不止于民众半自发的戴口罩运动。
比如进入任何公共场合,无论是商场、餐厅还是办公室,都会有自动消毒机提供手部消毒液。比如所有能用自动化设备来减少与人接触的地方都用上了相关的设备,不管是商场的退税机,还是机场休息室的淋浴间预约机。
当然,让我最惊喜的还要属Suica卡的电子化。来过日本的朋友都知道这些交通卡的适用范围有多广,从各式交通工具,到自动贩卖机,再到餐厅和便利店结账,它们简直无所不能。
而这次来的时候,发现已经可以直接在手机上领用一张虚拟卡,并用NFC非接触式付款,还可以直接用银联卡在线上充值,这简直比微信和支付宝的二维码还要方便。
于是此次我达成了一项重大成就,那就是在这个现金为王的国家有史以来第一次没有取过现金。难怪日本同事都笑称,疫情是日本电子化支付的最大助力。
除了这些以外,更显而易见的防疫措施便是随处可见的透明隔断板。
这些可以有效隔开飞沫的透明隔板出现在收银台前,餐厅里,以及所有任何会让人有面对面机会的公共场所。最夸张的是,在很多餐厅吃饭的时候,如果你不特别挪开的话,甚至会出现同桌的朋友要隔着一个透明板交流的情况,而很多日本人甚至真的是这么做的。
事实上,就算疫情结束,我认为日本人或许也不会把这些隔断去掉,因为这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银座GINZA SIX的茑屋书店,如果不说,你能发现那层透明隔板吗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说了这么多,日本的防疫显然和躺平相差甚远。难怪在中国放开后,他们要那么紧张可能会涌来的人潮了。
二
第二个不一样,是有色人种的“异军突起”。
日本从来就不是一个移民国家,来过这么多次,除了游客之外,极少见到东亚人以外的面孔,尤其是服务行业。
然而这次下了飞机见到的第一个工作人员,竟然就长着一张印度人的面孔。
就在我以为这是偶然现象时,却发现后续在便利店里、小餐厅里,以及更多的场合,都出现了印巴人和东南亚人的身影。
他们往往操着一口非常塑料但能听懂的日语,当然也会说一些英语,做着便利店结账、餐厅小工或者客房保洁人员的工作。
由于工作原因,我还去了一些物流仓库,其中一个大型仓库的负责人告诉我,他们的拣货员已经有一半换成了缅甸人。
“缅甸人既吃苦耐劳,薪水又比日本人低很多,而且还很好管理。”当他说出这些话的时候,脸上满满都是资本家的笑容。
后来和朋友聊起这个现象,他解释说,近些年来日本政府以“特定技能研修生”的名义,从亚洲其他国家引入了大量的劳动力,来填补少子化、老龄化后的劳动力空缺,目前来看效果显著。
虽然这些人肯定无法很好地融入主流社会,但至少让日本经济的毛细血管得以维持,也给这个垂垂老矣的经济体注入了一些活力。
当然,就目前来说,这些异国面孔只会出现在一些比较低端的服务行业,以及从事物流、工厂之类的幕后工作,而且鲜有日本人会提起他们——看起来,日本的主流社会还没有做好正面接纳这部分人群的打算,因为给他们发的签证很多都是若干年后必须回国且不会再发放新签证的那种。
但随着这种趋势愈演愈烈,相信终有一天他们会形成一个新的阶层,毕竟总有人能想到办法留下来,而他们和在日本学习工作的中国、韩国人不同,是完全与主流社会脱节的一个群体。
说到中韩两国,日本其实也默默地开始了高端人口的争夺战。从前几年开始实施的“高度人才签证” 制度,让原本要在日本工作七到十年后才能获得的永久居留权,难度瞬间降低到了一两年,于是申请量暴增。
就这样,一个原来被归为对移民极不友好的国家,迈出了全方位接纳移民的第一步。
看到这幅光景,自然会想起中国,尤其是和最近那条人口净减少的新闻挂起钩来。或许最近的这个数字背后有疫情以及经济周期等等偶然因素的影响,但中国少子化、老龄化的大趋势早已是板上钉钉。
在这个大趋势下,很多关键事件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无论是人口停止增长还是抚养比越来越低,我们都会一一经历。
既然放眼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从低生育率的陷阱中重新翻身,那么考虑其他出路恐怕才是正经事——无论是欢迎移民加入,还是利用技术发展减少经济对人力的需求,都势在必行。
三
最后一个不一样与工作有关。这次出行让我对日本的职场人有了不同的理解。
在过去,我们一直自诩中国人力便宜,从农民工红利到工程师红利,人口红利一直得以延续。另外,中国人吃苦耐劳,不仅是外出务工人员,就算是社畜、996也鲜有怨言。
但这次来日本的一大感觉,就是日本职场人工作起来也很拼,晚上和周六加班是常事。
大年初一去了趟箱根泡温泉,在火车上抓拍到了很拼也让人很感动的车站工作人员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更重要的是,至少从薪酬收入上来说,在中国一二线城市生活的中产阶层和年轻人,已经和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完全接轨。事实上,如果比较具有同样素质和经验的年轻工程师和销售代表,我们公司在日本工作的职员收入已经比在中国工作的要低了。
根据日本劳务省的统计数据,2021年日本全体工薪族的年均收入是443万日元,而由于高薪阶层的存在,事实上低于这一收入的工薪族占比高达三分之二。
443万日元是什么概念呢?按照这两年的平均汇率计算,大概就是23~24万人民币年薪。这当然是个不低的数字,但考虑到日本的这一统计包含了所有年龄段和所有工种,至少中国一二线城市企业职员的平均水平已经与之不遑多让了。
这背后的重要原因,当然是生活成本的此消彼长。在日本,除了交通依然比中国贵出不少之外——一趟地铁大概需要10块人民币左右,打车更是有50块钱起步价。但其他的衣食住等生活开支,却已经完全没有第一次来的时候那种昂贵的感觉,甚至低于中国一线城市的水平。
在东京,一顿商务午餐折合人民币50~80元不等,而我在一家很有档次的bistro和两位同事共进晚餐,还开了一瓶酒,结账时也不过700人民币——在北京,可能光这瓶酒就得这个价格了。
日本同事带我去的一家很不错的清酒吧,换算成人民币非常划算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此外,由于之后有可能要来日本工作一段时间,我还顺便看了一下东京租房的价格。这么说吧,同等的房屋质量和地理位置,在抛开那些顶级豪宅不谈的情况下,租金大概会是北京上海深圳的八折左右。
当然,中国地大物博,无论是将三四线城市纳入考虑后的生活成本,还是把各行各业全都统计进去的人力成本来说,都肯定还是比日本这样的国家低一个档次。
但帐已经不能这么算了,因为我们大量的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下的那些高精尖行业,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无论从所处的城市还是所需的人才,都会被拿来和国际一线城市进行对比。
那么,如果有一天人力成本已经不再是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什么才是?
四
要我看的话,企业的创造力和活力,才是推动中国经济的下一个引擎。
就像我和我们日本公司合伙人喝酒时他抱怨的,日本的很多行业现在都死气沉沉,被一群欧亚吉(老年人)把控。他所在的物流行业召开新年致辞会,去了之后发现80后只有他一个人,其他全是一群穿得西装笔挺的老头子在聊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
而我的观察也类似。日本的年轻人创业概率极低,如果找不到一份正经工作,去便利店打工也好过创业——当然这也是因为在日本去便利店打工也能挣到一份不错的收入——而风险投资基金的单笔投资金额更是低的发指,500万、1000万就算是大额投资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企业财阀化的趋势愈发严重,几家大的财团把持了经济命脉的方方面面,科技型新锐企业几乎没有生存空间,更不要说新的创业公司了。
离开日本的前一天,我去了本土最大的机器人展会。虽然看上去热热闹闹人头攒动,但如果拿放大镜去仔细看,会发现日本创业企业展出的技术,几乎都只是在做锦上添花或者小打小闹的技术改动,而财大气粗的大企业展出的很多产品,实际上却只是在做中国或者美国企业的代理生意而已。
都说机器人行业是日本的传统强势行业之一,如果连这个行业都沦落至此,就更不用说其他的科技和高端制造业了。
看似热闹却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日本制造业展会
题图来自:作者提供
反观中国,虽然上一个十年轰轰烈烈的万众创新和大众创业已然偃旗息鼓,但确确实实的孕育了一大批优秀的、有想法且有行动力的企业和企业家,以及更多的拥有真才实干的技术和业务骨干人才。
他们,以及培育他们的土壤,才是这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也是能够支撑中国企业们在人口红利消失后,依然能活跃于国际舞台的秘密武器。
五
最后想以和公司的一个日本同事聊天,问到他为什么想到加入一个中国企业时他的回答作为本篇的结束。
他说,“我并不在意自己加入的是一家日本公司还是中国公司,我在意的是自己能不能参与到一些不同的事情中,能够亲身经历这个行业的改变。如果我自己还能在其中起到一些微小的作用,那就太好了。
日本的很多公司都不再以业务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因为站在最高层的人自己都不知道该往什么方向去努力,因此明哲保身才是最优选择。这和我们的父辈经历过的那个欣欣向荣的时代已经截然不同。
所以我选择加入一家看起来有点乱糟糟的,但充满生命力的外国企业,因为看起来这才是未来的希望。”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这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2023的一开年,我们都充满希望。
希望时代不负有心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起朱楼宴宾客 (ID:the_great_time),作者:大卫翁
虎嗅长期关注出海,为应对急剧变化的出海环境,特推出“出海潜望镜俱乐部”,为大家提供一手出海资讯、链接头部出海平台,提升出海人在宏观趋势、平台玩法、品牌打造、供应链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认知力,结交关键资源。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与我们一起高速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