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1-29 16:05

地震如影随形,日本人如此淡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览扶桑(ID:sjcff2016),作者:吴从周,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坐在对面的女士摩挲了一把眼前的餐桌,满腹狐疑地跟我们交换着眼神:“这底下恐怕挤不下四个人吧?”


我们在一个样板房式的日式房间里,一边是灶台和水槽,冰箱顶上放着微波炉,一边是小巧的餐桌,明亮洁净。如果不是落地玻璃窗外坐着一排围观的年轻人,个个脸上既兴奋又促狭,我简直以为马上有人会端来味噌汤。


忽然灯光暗下来,屋子开始摇晃,像是年久失修的铁轨上颠簸的火车车厢。


“我说挤不下吧。”对面的女士现在到了桌子下面,抱着桌腿叹气。旁边那位高大的男同学勉强钻进来半截,正一边抱怨桌子太矮,一边努力把跪姿拗成坐姿,好舒展一下颈椎。我抬眼观察了一下桌子底部,勉强安慰道:“好在护住脑袋没什么问题。”


但房子的晃动骤然加剧,门窗都在争相发出响亮的碰撞声,椅子在地上摇摆滑行,除了紧紧抱住桌腿,没有任何办法稳定身体。我确信一旦松开手,就会像皮球一样被抛掷到房间角落里,就算不会被倒下的冰箱砸到,也一定狼狈不堪。桌子底下除了粗重的呼吸,没有人再说话。而玻璃外的围观群众正笑得前仰后合。


来日本的第二个月,语言学校的课外活动安排在了市民防灾中心,据说是必要的见学。除了可以躬身感受的地震体验之外,还有灭火训练、火灾和水灾逃生练习。灭火训练室摆了一大排灭火器,指导老师一身板正的西装,指挥我们轮流拿起灭火器,反复浇灭忘记关火而酿成的一场厨房火灾。虽然灭火器喷出的是自来水,火焰也纯是电视画面,但操作灭火器的方法大体可以习得。


水灾逃生室的灾难场景是暴雨淹没地下商场,逃生门能够模拟不同水位时推开的难度。至于土砂灾害,也就是泥石流避难教育,则是播放了一段制作精致的动画片。总的来说,可算寓教于乐,各种活泼的动画、游戏,也宜于少年儿童。其中受欢迎程度最高的,似乎还是地震体验室。


作为中国人,谈到日本,往往有灾害频繁的印象。我们对外国所持的成见不少,唯独这个不算偏颇。清末黄遵宪做驻日参赞,写过二百首《日本杂事诗》,其中地震篇写道:一震雷惊众籁号,沉沉地底涌波涛。累人日夜忧天坠,颇怨灵鳌戴末牢。


又有注:地震月或数回,甚则墙壁栋宇皆摇簸。先闻汹汹声,如大风鼓涛而来。初至颇怪,久亦习惯。累月不震,土人反疑。安政乙卯,江都大震,死者二三万人。父老谓数十年当有一厄,惴惴常惧之。


据一些研究者统计,日本国土仅有全世界陆地面积的千分之三,而震度6级以上的地震,占全球的五分之一。


“数十年当有一厄”也不是危言耸听。在历史上,日本南海每隔100年到150年,总会发生一次大地震。最近的是1944年的昭和东南海地震和 1946 年的昭和南海地震。前者最大震度7级,死亡和失踪1200余人;后者最大震度6级,死亡和失踪1300余人。眼看百年将至,下一次南海大地震什么时候爆发,就成了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2001年6月,日本中央防灾会议设置了“东南海、南海地震相关专门调查会”,开始研究对策、未雨绸缪。科学界也对南海区域地质变动展开观测。到2022年末,南海海槽周边地震评价检讨会已经开了62次,地震防灾对策强化地域判定会开了440次。


日本国图交通省对南海大地震的震度分布预想


根据之前的预计,南海巨大地震大致会在2030年前后爆发,震级可能达到8级,灾难波及整个日本南部地区,死亡人数超过23万人,房屋损毁209万栋,经济损失214万亿日元,相当于GDP的四成。科学界近年来时不时更新模型推演的数据,宣布未来若干年内发生的概率如何。


媒体最新报道的一项研究结果看得人心惊肉跳,大标题关键字是“三年之内”“发生概率最高96%”。然而仔细看内容,才知道研究给出的概率是4.3%到96%,依然在巨大的不确定区间中摇摆。


另外一个经常出来吓人的预测是富士山大喷发。


描绘富士山宝永大喷火景象的绘图“夜ルの景気”(静冈县沼津市土屋博藏)


富士山的上一次喷发是发生在江户时期的宝永四年(1707年),喷发时间长达两周,掉落的火山灰引发大量火灾,堆积之后又导致河流改道、洪水泛滥。在那之后,富士山沉寂三百余年,人们一直认为它已经变成一座休眠火山。然而1979年,从未有过喷发记录、被看作死火山的御岳山突然爆发,2014年,又一次喷发,造成58人死亡、5人失踪,成为日本二战后最大的火山灾害。


在此期间,富士山被重新视作活火山。对火山沉积物的研究也发现,富士山在过去5600年里,平均每30年就会喷发一次,最近三百年的沉寂虽然足够让日本人忘记它曾经多么活跃,但对火山来说,不过是短暂且意外的休憩。这几年,监测到的富士山深层低频地震次数越来越多,也被视作富士山将要再次大爆发的前兆。


关于富士山喷发的后果,各种预测也层出不穷,跟南海大地震一北一南,包夹日本列岛。之前看这些资讯,只觉得是遥远的新闻。在这里长住之后,才意识到这种“迟早大难临头,但不知道何时开始”的感觉实在不妙。


首先是担心住的房子够不够结实。按照地方政府网站上的地震损失预估,如果发生震度6.5以上的强震,几十年前修的木造建筑,即便做了加固,多半也是要“全坏”。但基于这个飘忽的概率,就要放弃现在的家,花大价钱搬去新造的、理论上更安全的钢筋建筑,代价高昂,实在让人一时难以下定决心。


于是采取了精神胜利法,每次出门散步,都忍不住和太太一起观望周围邻居的房子,评估哪座建筑比我们的居所看起来更旧。既然本地人也还安心住着,我们或许也不必太紧张。


京都市发布的不同震度下建筑毁坏比例曲线图


又去查了本地的泥石流灾害地图。日本国土交通省有专门的灾害地图,标注全国各地地震、海啸、泥石流、洪水、雪灾等各种灾害的分布和警戒区域。


家的东面是山,所以重点关注了泥石流灾害地图。图上红色是风险等级最高、建筑和人身安全都有较大风险的特别警戒区域,黄色是有人身伤害风险的警戒区域。日本地狭,在这些警戒区内的建筑也不少,果然,所住的地方也在黄色区域内,不过循着地图看去,本地许多文化遗产也在警戒区内,古寺神社几百年来无事,精神胜利法又可以再次发挥一点让人安心的作用。


日本国土交通省发布的灾害地图


接下来可做的就是在家里储备防灾用品,主要是食物和饮水。官方的建议是,在家里储备至少足够三天的物资,以渡过万一发生大灾难、救援力量没有办法及时抵达的最初几日。


日本有专门的防灾食品学会,认证哪些商品可以用于防灾储存,包括各种罐头、即食的米饭和蔬菜、咖喱、罐装蛋糕等等。还有一类专用于防灾存储的罐头装饼干,保质期有五年之久,而且看起来不太好吃,可以防止平日里不小心当零食吃掉。


也考虑过在家里准备应急避难包,里面有保温毯、毛巾、劳保手套、消毒纸巾、创可贴、压缩饼干之类,考虑得相当周全,不过动辄大几千日元的售价总让人疑心:这么些零碎合在一起,似乎也不值那么多钱。


领略到防灾商品的人气程度,是一次意外地在无印良品也见到防灾装备。除了常见的、装着消毒纸巾、创可贴之类小零碎的应急包——自然是装在符合特别审美趣味的牛皮纸袋里,还有手摇发电的收音机、可折叠安全帽、能在夹层塞报纸御寒的防水大衣。甚至还有漆成白色,设计风格和日式极简家居十分融洽的灭火器。


各种防灾的准备做完,一切也只好交给运气。之前读一些关于日本人“根性”的文章,说他们对无常的信仰、对灾难和死亡的接受,从此渐渐有了切身的实感。也有人说,灾害的无常,让日本人放弃了个人的主体性,遵从秩序和集体。


好处是灾难发生时,日本人有令世人惊讶的守序,绝少抢劫、暴乱等灾难后的人祸;坏处则是个人主体意识淡薄、甘于从众的局限。这些说法看起来各有道理,我在这里生活的时间还不长,暂时无法分辨哪一种更加有力。


而且迄今为止,还依然没有什么地震的经验,在市民防灾中心学到的技能,也没什么机会派上用场。在家里偶尔感到一点轻微的震动,不知道是遥远地震的余波,还是附近有大车路过。有时候太太会在书案忙碌中突然抬头,说刚刚有震感,我还茫然无知,要查新闻才知道某处果然发生了地震。


那场不断被预言、尚未发生的南海大地震,时时提示着周遭世界的脆弱。灾难的恐惧高悬,而街市太平,生活如常。在最近关于地震预言的新闻留言板里,我看到了一段被很多人点赞的话,把它摘录在此,作为结尾:


“地震这种自然现象很难预测,与其担心发生的概率,不如从以往的灾难中吸取教训,在发生时保障安全。我觉得最好想办法保护好自己,而不是交给当地政府。在政府失能、没有办法的时候,我们自己不至于无能为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览扶桑(ID:sjcff2016),作者:吴从周


虎嗅长期关注出海,为应对急剧变化的出海环境,特推出“出海潜望镜俱乐部”,为大家提供一手出海资讯、链接头部出海平台,提升出海人在宏观趋势、平台玩法、品牌打造、供应链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认知力,结交关键资源。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与我们一起高速进化。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