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2-16 11:50
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海笔记(ID:starnotes),作者:星哥的马甲,头图来自:《笑傲江湖2》剧照截图


有一个月没写。最近疫情退散,出去的时间变多了,看到哪哪都是人,处处都堵车,飞机酒店订不上。


三年了,确实一派新气象。


一、你纠结吗?


但春节后这几周,市场反映的核心情绪却是“纠结”。


有人看到消费复苏大超年前预期,就有人担心后续刺激政策可能趋于温和。


有人说1月份天量信贷彰显稳经济决心,就有人说居民贷款还是疲弱,新房销售也没见太大起色。


有人说巴厘岛会晤之后中美关系迎来相对稳定期,就有人说你看这不又来了气球危机。


有人看到创纪录的北向净流入,就有人会说外资子弹基本打完了,但国内增量资金太少还没接棒能力。


用的都是事实,分析都有道理,只是不一定有用。


一方面是去年的跌宕起伏令大部分人仍然惊魂未定,另一方面,人们太渴望牛市,以致年初“过于一致”的预期在几个交易日不算剧烈的震荡之下,就让人不禁反思,“我会不会太乐观了?”


二、今年,主旋律是复苏,主要矛盾是信心


从大的认识规律来讲,一般远的事情、大的方向比较容易判断,近的东西、小的波折往往不容易踩准。而如果非要对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之间发生的事情精确的拍一个节奏,那基本上跟摇号算命也差不太多。


放到投资里面,对于微观主体的收入、成本、销量之类的测算还可有比较科学的模型和数据,但宏观市场中大部分关于“幅度”、“时间”、“拐点”的判断则只能追求模糊的正确。看的太仔细,随处都是矛盾,哪哪都有毛病。


远看是一尊完美的雕塑,凑近一定能发现一些坑坑洼洼,拿放大镜一看说不定还有不少泥土和灰尘,如果用上显微镜说不定看到的就满是细菌。


你问身边的人,基本上没人觉得自己工作十全十美的。大部分令人外人羡慕的岗位,就比如鼎盛时期的互联网大厂,里面的人也大都说这公司很烂,没得发展,投资的话更愿意买竞争对手或者上下游企业的股票(当然从风险角度也不失为一种对冲)。可出来以后,反倒是很多后悔的。实际上,就是离得太近了,感知的太细了,从而忽视了全景,放大了噪音。


站在前后五年的维度上,今年的主旋律一定是复苏。所有的决策围绕这个核心,其他的东西就只是扰动。经济如能实实在在的重回正轨,企业盈利持续有效改善,就会由内而外的产生市场投资价值的提升。


另一方面,真正的、可持续的复苏,必须是一个个自下而上个体的恢复,同时伴有新的增长动能的释放,而不是简单的喊几句口号,或者短期冲几个金融数据。去年以来,一直很多人把投资的重心紧盯在政策上。导致整个上半年,“5.5”都是市场的“心理锚”,分析师做模型的时候用结果反推过程,最后与实际情况差的一塌糊涂。


不是说政策不重要,而是我们需要理解当下的政策取向,早已不是十年前大水漫灌的思路。政策更多是基于经济状况变化的“果”,而不是“因”。政策是催化剂、助燃剂,而并非经济扭转的根本动能。经济热一点,政策给的就少一点,经济差一些,就多呵护一下。


去年那么差的情况,也没真正搞什么强刺激。实际上如今我们遇到的大部分属于结构性问题,强刺激的效果也不见得好。去年有几个月也是天量社融,市场兴奋几天,但实际结果也都看到了。现在的事主要不是砸钱的问题,就像“推绳子”,弄不好还有流动性陷阱。


1月社融6万亿,M2同比12%,自上而下政策信号给的已经很足了,甚至没必要等两会。数字重不重要?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钱拿去干什么了。全都形成资本开支,或者用低成本资金置换高息债务,甚至直接搞金融投资套利,对经济复苏的意义显然是完全不同的。


今年的主要矛盾,去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已经说得很清楚,是信心。


更确切的说,是每个微观主体,消费者、投资者、企业家的信心。无论是经济还是市场,激发内生动力才是长久之道,就像教育孩子,不管是糖果还是大棒,管教出来的只能是顺从的机器,只有生发自下而上的动力,才能激发创新、创造的潜能。


还有人担心没钱,说实话钱真的是不缺的。这几年积累了多少超额储蓄、多少贸易顺差、多少上市股权变现,也不可能都被疫情挥霍了,绝大部分还是趴在账上呢。如果多出些支持民企的暖心大动作,都注册制了,多吸引几个人回国创业,大佬们也别都在外边漂着,官民协力再搞几个真正的技术突破出来,新周期就真的可期了。


风险更多的还是来自外部。中美关系走过了历史的转折点,没有911或者次贷危机那种大事件,一时半会也不会出现太大的扭转,也无需抱太高期望。但对岸现在主要精力放在欧洲战线,自家内务也焦头烂额,一时半会应该还不至闹的太僵,很多事情也就是选票服务做做秀。只要现在及时、正确的做事情,时机还是站在我们一边的。至于通胀,大局已定,就不要为了一两朵小浪花,去担心大潮的方向了。


回到投资上,这几年微观结构上的主要变化,是我们要不断适应外资与内资,机构与散户,主观与量化的多重博弈,最终方向一定是一个越来越有效的,也意味着越来越难做的市场。


但总体来讲,目前站在离市场稍稍远一点的视角(比较类似外资看中国),大方向应该是乐观的。经济复苏的信号是很好,一些微观调研都在印证这个事实。内外政策环境都在朝着对A股更为友好的方向发展。


在1月份外资推动的上涨行情中大量踏空之后,国内机构投资者的情绪已被显著调动,短期热情好似不亚于2021年初。与此同时,这两周各家财富渠道的权益产品销售显著回暖,融资交易比例快速上行,甚至发行端“秒光”私募也已重现。


今年接下来的事情,大致就是三种情况:


  • 情景一,经济温和复苏,产业政策精准到位,居民、企业信心恢复,企业盈利强劲,疫情、中美关系在可控范围内,市场逐渐找到新的主线,进入复苏牛。


  • 情景二,国内经济弱于预期,或者美国出现超预期的大衰退,造成外需冲击,同时带动避险情绪升温。国内政策保持宽松、刺激力度增大。此时指数虽空间不大,但流动性支持下保持在一定的活跃度,或形成“衰退式繁荣”。


  • 情景三,欧洲方向或中美之间的地缘政治、疫情、债务风险出现重大的黑天鹅事件,导致预期外的市场冲击。


三者之间,实现概率上也是顺次递减的。


三、投资者,准备好了吗?


在财富端,我觉得对大的方面有足够认识的基础上,适当的不拘小节,“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心态。更何况,很多人一些基本的准备都还没有做。


1. 及时再平衡。现在对很多投资者最大的风险,不是市场判断的问题,是经过去年大幅调整,很多人还没缓过神来,股票等风险资产战略性的低配了。去年初100块钱里面比如配置了30块钱的股票,去年跌了20%,已经变成24块钱了,股票配置被动降到了25%,即使是不带有观点,仅仅是技术上的再平衡,不也该补点仓么?


2. 回避“回本就跑”心态。这个问题我之前的文章已经提过多次了。“持损止盈”是常见的心理误区,特别是现在。资产便宜与否、涨跌方向不可能是以我们的账户盈亏决定的。另外,如果去年初购买的股票型产品,到现在就已经实现回本,那说明基金经理超额还不错,何不再拿一阵呢。


3. 接受结构性市场。实际上,在全球周期错位、国内经济增长中枢不断下台阶、政策发力越来越讲求精准到位的大背景下,出现全面大牛市的概率是越来越低的。作为一个转型经济体,结构性牛市是我们最可能期待的结果。


事实上,自2015年杠杆牛崩溃以后,中国股市已无真正的全面性牛市。即使是2019年,也是显著的结构性行情(30个行业中只有8个跑赢指数)。今年如果是一个上涨的年份,那么板块之间的涨幅差距一定也是巨大的。对股票这种无限久期的资产而言,最终落脚点还是企业的成长性。抓住景气改善、盈利增长的主线,是在结构性市场中取得超额的关键。


4. 避免盲目跟风。市场回暖,赚钱效应有所提升,投资者的换手率跟着起来了,总看着别人的票眼红。最近市场热点切换是比较快的,不排除未来一段时间都是如此。但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做看得懂的东西很重要,否则要么上涨拿不住,要么高位被套牢,且不说很多公司是不是真有这个概念都未尝可知。跟风炒概念大概率被收割,几乎一定赚不到长钱。切记“牛市是投资者亏损的主要原因”。


Prepare for the worst, hope for the best. 希望大家都有个好收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海笔记(ID:starnotes),作者:星哥的马甲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