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虹线,作者:评论尸,头图来自:《狂飙》
前段时间,爱奇艺和腾讯视频先后火了四次。
首先是在 2022 年末,两个平台纷纷开始对以前的会员权益进行缩水,用户体感比较明显的是不能再通过投屏或有线连接的方式,在电视或投影仪上看会员剧了。
然后是在 2023 年初,也就是春节前的那段时间,两个平台堪称现象级的年度独家剧上线,分别是腾讯视频的《三体》(剧版)和爱奇艺的《狂飙》。
虽然没有任何证据,但不得不说这个时间节点卡得太近了,不免让人多想。
多想什么呢?就是这可能一切都是计划的一部分。
视频平台因为超前点播、限制多端登录、电视端播放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但每到有热播剧的时候这样的新闻依然会冲上热搜——平台玩花儿活,消费者抱怨,媒体报道,有人起诉,罚款。
有理由怀疑,这一整套流程实际上已经内化到了流媒体平台的正常操作范围之内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平台对个体消费者的违规,惩罚成本是可被计算的。
回顾之前超前点映的后续报道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相关的案件最终都是原告取得了胜诉。具体来说,超前点映并不违法,但对于在购买会员时宣称“都能看”,但之后会员未到期的情况下,有部分内容不能看,这是违法的。
也就是说,平台对已经出售的会员服务更改内容,几乎不可能是一项合法行为,并且一定会得到法律应有的惩罚。
但问题是,“应有的惩罚”是多少?
在国内的法律体系下,目前没有集体诉讼的实现方法,意味着每一次起诉,都只能依照合同本身对甲乙双方的影响来讨论判决的结果。
合同本身对甲乙双方的影响是什么?是用户交了 120 元钱,但没有享受到合同里承诺的 120 元服务。
那以 120 元为基线做消费者权益赔偿是多少?没有伤及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的,撑死了 10 倍赔偿—— 1200 元。
实际上以之前的一个判例来看,判决的最终结果是:
爱奇艺的超前点播条款对原告无效,被告需向原告连续 15 日提供原告原享有的 VIP 会员权益,并赔偿原告公证费损失 1500 元。
笑死,几近于无。
那么一共会有几个用户向平台发起这样的诉讼呢?我在裁判文书网上以“超前点播”为关键词进行了一下检索。自这一模式被发明以来,一共只有 2 个案子(有另外 9 个,是文书里提到了超前点播,但主诉不是这个),其中一个就是上面这个只陪了 1500 的。
我们往大了估计,假设有 100 个消费者起诉了平台,每个人获得 5000 元的赔偿。再额外附赠一个 100 万元的行政处罚,“犯规”一次的价格也不过 150 万元。这意味着对于平台来说,此类违规成本是一个可被计算,有上限,且上限很低的数字。
违法成本一旦有上限的,那么它就是一项可以被计算的固定成本。
比如关注影视剧行业的很多观众现在也都知道了,一部剧、点映开拍之前就会算大账,这个大账除了演员和拍摄成本之外,自然还包括后续的宣发费、渠道费、合规费等等。每一项支出增加一点(比如多请一个流量明星),最终预期会在收入上多回多少,这个甚至是在作品开拍前就已经算好的。
150 万的合规成本,对于小制作的水片来说可能算是大数字,但对《三体》和《狂飙》这种质量相对较高,出品方非常有把握能赚大钱的作品来说,简直就是不值一提。对于普通没有能力找盗版的观众来说,你还就不能不看。
也许就是在某一个 Excel 里,管算大账的那个人突然发现“诶,我把这个投屏限制了,合规成本+200万,会员带量收入+1000万”,于是爱奇艺和腾讯的两个热搜就出来了。
但是,问题来了,从 2005 年中国视频网站元年起,就从来没有赚过钱。
对,就是在流氓手段频出的情况下也没有赚过钱。我们曾经在《谁也成为不了中国的 YouTube》和《放弃独播,优爱腾才有救》两篇文章中论述过视频网站的困境,如果将两篇文章的观点综合一下,然后拿到当下这篇文章来解释一下视频平台为什么要在热门剧上的时候不惜违反合同也要搞增收。
因为中国的影视剧作品的线上定价太低了。
流媒体平台的月费会员制沿袭自有线电视的收费模式——你每个月交一个很小的金额,就可以每天 24 小时的从我这里观看节目。
但实际上,流媒体和电视台在观看模式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即点播制和广播制的区别。在广播制下,每个电视台在单位时间内只需要为所有用户提供一部作品;在点播制下,每个流媒体平台要为付费用户提供无数作品。
对于电视台来说,它月平均有效版权库只要维持刚好能打满 24*30 的节目时长即可,因为所有人在单一电视台下永远只能看到一档节目。而对于视频平台来说,它不像是电视台,而更像是所有电视台的集合,它要满足所有打开其网站的人观看不同类型节目的需求,这对节目池的需求几乎是没有上线的。
两者所需的作品池规模和作品质量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几乎所有的地方电视台在寒暑假期间都会用《西游记》《还珠格格》《新白娘子传奇》《武林外传》来填充时间。基本上仅凭这四部剧,就能撑起整个暑期时段,还能在中间加很多广告获得额外收入,因为儿童还刚好是广告最好的受众之一。
但你什么时候见过哪家视频平台把前几年自己的主推剧(即便是真的评分高),来来回回地放到首页去推,除了那家彻底躺平的——乐视。
那么,作为普通消费者,完全拥有一部影视剧作品的副本,并享有在个人非商业使用下无限制的使用(观赏)权“究竟应该是什么价格?
这个其实刚好可以用《甄嬛传》作为一个参考,我们可以在京东上看到——一份正版《甄嬛传》的 DVD 官方指导价约为 130 元。刚好,就是国内许多视频平台年费会员的起步价格。
在海外,很多类似的大作上映的时候,都是采用单次点播的方式。比如当年《花木兰》(2020)上映时正好赶上北美疫情高峰,迪士尼直接就搞了网络首映,看一次 30 刀,付费后 72 小时内可观看,过期失效。
国内哪有平台敢搞这样的“单次点播制”?
所以你明白为什么平台会在年度大剧的上线期作妖了吧,逼你充的会员费或升级的会员费,就刚好是“这一部剧”的钱,其实就是变相的“单次点播费”。会员库里能看的历史影片,在“大账”里都是白饶的。
另外,将国内流媒体平台与 Netflix 对比是不公平的。众所周知,Netflix 的服务范围是除 5 个国家/地区之外的全球,这意味着它可以最大化自身作为互联网公司的边际收益。这很好理解,你拍一部《怪奇物语》这样高质量的剧集,要 3 亿美元固定成本,但你把它卖给 5000 万个观众、1 亿观众和 2 亿观众带来的收益却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你曾经是个二次元,应该或多或少听说过 BD 销量这个说法——每部动画的 BlueRay DVD 销量。BD 销量几乎是衡量一个动画作品商业化成绩的唯一指标。无论一部动画在电视台播放的时候收视率有多高,网络讨论有多热,盗版资源传的多么飞起,B 站花多少钱买了大陆独家版权。
但只要回到日本本土 BD 销量不行,基本都不会有第二季了。
就是因为流媒体不赚钱啊,流媒体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内,除了几个把边际利润榨到极致的影视托拉斯(迪士尼、Netflix、HBO),就没有赚钱的。不止平台赚不到,影视出品方如果只从流媒体分销,也赚不到什么钱。
到了 2023 年,随着资本的收缩,补贴和烧钱的减少。中国的影视剧销售也终于要走到了日本动画的那个状况——网络热度不算数的,最后还是要看实体和周边销量。
所以,如果一部剧真的好,你真的喜欢一部剧,真的想让一部好剧的创作者们能够获得应有的收益,也别再说宁看盗版不充会员了。
会员也许真的可以不充,但 DVD 和周边支持一下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虹线,作者:评论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