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2-20 22:18
谁在用ChatGPT贬低我们的工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ID:diqiuzhishiju),作者:麟州,校稿:辜汉膺,编辑:果栗乘,原文标题:《严肃谈一下“工作不断贬值”这个问题》,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继元宇宙后,ChatGPT的爆火又掀起了全社会对“人工智能可能消灭人类工作”的担忧。


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劳动者的工作时间、职位、收入越来越不稳定且逐渐恶化的过程。经过我对ChatGPT的试用,以及对以往自动化应用案例的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包括ChatGPT在内的自动化,本身恐怕很难消灭人类工作,但它们却可能成为资本、社会不断贬低人类工作价值,压低人工成本的工具。


不断出现的“工作终结”论


人类对于自身被机器取代有着深深的恐惧,并且早已成为科幻题材和社会研究的一部分。但这些观点在进行宏观预测之前,往往对实际工作场所缺乏了解。


先进、智能的技术会否代替、消灭人类的工作,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1996年,美国社会学家Jeremy Rifkin就撰写过著名的《工作的终结》(End of Work)一书,严肃地探讨工作消失后人类社会的未来。


而在AI时代,这类话题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讨论热度也越来越大,近期的畅销书就包括《第二次机器革命》、《机器人的崛起》和《专业的未来》。


这些讨论往往持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较为悲观:绝大多数人将因自动化技术而失业;另一种较为乐观:有了机器代替人工,人类将不再会被工作束缚,可以将精力放在创造性工作上。


机器代替人工兴许是新一轮的生产力解放呢(自动化工厂 图:KUKA Roboter GmbH)▼


然而,看似截然不同的观点却带有相同的假设:人类的技能、任务、工作、职业是固定的一箩筐,技术取走一点,留给人的就少一点。


作为这种论调的极致,牛津大学学者Carl Benedikt Frey和Michael Osborne用计算机模拟得出,二十年内美国将有一半工作面临自动化的威胁并且消失,这一研究被无数商业与政策报告引用,掀起了新一轮的恐慌。


看看你所处的行业在未来被AI代替的可能性有多少(工作计算机化的概率分布 2010年)▼


然而,不论其预测结果正确与否,大部分以上讨论,都犯了一个基本错误:它们在不考虑实际使用体验与工作场景的情况下,就开始预测宏观影响。


上述牛津学者的研究就是集中代表:他们的研究以“职业”而非实际工作中的任务为分析对象。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从幼儿园教师到大学教师都算“教师”,从文字编辑到视频编辑都算“编辑”,所以只要幼儿园英语教师的任务被AI影响,他们就得出结论,教师将面临自动化的威胁并且消失。


比如同样是节目主播,AI主播可以用于录播节目,然而面对需要控场和应变能力的直播节目,AI也许还相差甚远(新华社的AI合成主播)▼


所以,在探讨自动化对人类工作的宏观冲击前,我们必须了解、思考一些更基本的问题:新的自动化技术与人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场所到底是如何互动的?


消灭工作或增加任务?以日本照护机器人为例


目前ChatGPT这一类程序尚未大量进入工作场所,我们不妨看看其它类型的自动化技术在实际工作场所与人类工作者的互动。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日本的照护机器人。作为生育率走低、老龄化严重的社会,日本一直致力于将照顾老人的工作自动化,减少对人类护工的需求,因此发明了许多照护机器人。


其中,2014年由软银集团开发的“Pepper”人形智能机器人就是一例。英国学者James Wright在日本的多家养老院观察研究了Pepper参与的照护工作。然而,他的发现却与 “机器人减少对人类护工的”这种常见预测大相径庭。


在养老院的工作中,Pepper的确体现出了很高的智能水平。它不仅能够识别、理解老人的语言,还能根据对方的语气、声调、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识别、推测老人的情绪,并进行回应。


它还可以娴熟地主持日常的运动和娱乐活动,讲各种活跃气氛的笑话,用不同的情绪、音调演唱日本童谣,示范各种运动拉伸动作,还能像小朋友一样在老人面前撒娇、求拍拍、要抱抱。在与Pepper的互动中,老人们沉浸在欢快的气氛中。


跳舞的pepper,有模有样的(图:JOYSOUND)▼


然而在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Pepper本身却需要人类护工的照顾:人类护工需要把它从设备间里取出来,并在触摸屏上进行复杂的流程设置,以保证其满足本次活动的时间和流程要求。


在主持日常运动和娱乐活动时,人类护工也需要常常在场,烘托气氛,甚至模仿Pepper的各种动作,以加强与老人的情感互动。一旦人类护工离开,老人们对Pepper的兴趣便立刻大减。


毕竟AI再智能,也还是很难模仿人类的情感(图:magentahealthjapan)▼


另外,安全问题和潜在故障也是两大考量,为了防止Pepper在移动中不慎摔倒,造成受伤、惊吓,或突然出现故障(尽管故障率很低)、回应不得体等情况,人类护工在Pepper工作时仍然需要长时间寸步不离。


在护工的描述中,Pepper的确使他们的工作变得简单,甚至代替了他们的许多任务。对于一些不擅长主持活动、烘托气氛的“社恐”护工来说,Pepper简直是他们的大救星。


研发这家伙时,应该是加了点社牛属性进去的(图:Armdevices)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任务减少了。相反,在照顾老人的同时,他们平添了照顾Pepper的任务。他们或许不需要在照顾老人方面付出此前那么多,但同时却要“围着Pepper转”。这种看似技术含量不高,但其实十分耗费精力的任务反而增加了他们的负担。


作者发现,在养老院中应用的其它机器人,如负责抱起老人的机器人Hug,专门用来安抚老人情绪的机器人Paro等,都反而增加了对人类护工的需求。机器人的确开始占据照护工作的核心,但甚至更多不可或缺的额外任务却需要人类完成。


最终,作者得出结论,人类护工的任务内容的确因机器人的介入而被改变、扭曲,但他们的工作并不会被消灭;恰恰相反,机器人可能使得对人类护工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人类的任务为何被忽视?


由此我们发现,在工作场所中,人类的作用有增无减。与其说自动化技术代替、消灭了人类的工作,不如说它们使得人类退到了更难被看到的角落,却承担与以前同等重要,甚至更加繁重的任务。


在自动化技术完成大量可以被看到的、标准化、重复性的任务时,那些在技术控制范围之外、高度不确定的任务,那些帮助技术“擦屁股”的任务,以及“照顾技术”的任务,落到了人类工作者肩上。人类工作者面临的任务难度反而更大,负担反而更重。毕竟机器不像人能随机应变,超出程序规定范围之外的还得是人来解决。


许多朋友会说,以上案例与ChatGPT大相径庭,ChatGPT能更好地代替白领工作。然而让我们回到以下使用场景:在人工智能给出看似正确的答案时,我们能否完全信任它?


人工智能专家吴恩达呼吁警惕ChatGPT给出的荒谬答案:它竟然在一本正经地论证为什么算盘比深度学习程序计算更快▼


显然,我们仍然需要处理答案中的一些细节问题,验证答案中知识点的真实性,乃至训练甚至“照顾”ChatGPT。我们还需要拿着这份经过扫尾的答案与其他人、其他团队进行沟通、协调与修改。


此外,在许多专业领域的白领工作中,我们还需要有具备相应专业资格(如注册会计师、注册金融分析师、教授、律师)等的人类工作者对答案进行背书。


谁知道那颗机械脑袋里打的什么鬼主意(人工智能哈尔 图:2001太空漫游)▼


那么,是什么导致我们忽略人类的任务呢?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种论调:技术完成了绝大部分任务,没什么任务留给人类,即使留下的也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很容易完成,技术含量很低,故而没有价值。


这种论调往往存在于广告和政策报告的潜台词中。比如说,网约车平台的招工广告经常强调平台可以让此前繁重的工作很轻松,这就隐含着“这些工作谁都能轻松完成,没有价值”的潜台词。


早年的某网约车平台广告,“轻松”二字无处不在▼


而很多国内外政策文件中经常强调要升级工人的素质与技能,这就暗示着当下工人的任务(尽管可能很重要)是低级而没有价值的。


所以,要搞清自动化技术与人类工作的关系,在一头扎进劳动力市场的宏观数据前,我们首先要正视被自动化技术改变的人类任务,而非一味贬低且忽略之。


包括ChatGPT在内的自动化,其实是从工业革命至今人类劳动不断自动化的延续和加速度,从重体力到轻体力,从技巧性到脑力。


自动化本身很难消灭人类工作,但它们却可能成为资本、社会不断贬低人类工作价值,压低人工成本,降低人类工人待遇的工具。


所以,在担心没了工作之前,我们要首先警惕被隐藏与被贬低的工作。


参考资料

1.Rifkin, Jeremy. 1996. The End of Work: The Decline of the Global Labor Force and the Dawn of the Post-Market Era. New York: Tarcher.

2.Brynjolfsson, Erik, and Andrew McAfee. 2014. The Second Machine Age: Work, Progress, and Prosperity in a Time of Brilliant Technologie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3.Ford, Martin. 2016. Rise of the Robots: Technology and the Threat of a Jobless Fu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4.Susskind, Richard, and Daniel Susskind. 2015. The Future of the Professions: How Technology Will Transform the Work of Human Exper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Frey, Carl Benedikt, and Michael A. Osborne. 2017. “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114 (January): 254–80.

6.Wright, James. 2019. “Robots vs Migrants? Reconfiguring the Future of Japanese Institutional Eldercare.” Critical Asian Studies 51 (3): 331–5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ID:diqiuzhishiju),作者:麟州,校稿:辜汉膺,编辑:果栗乘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