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非马 (ID:feifeima-uk),作者:非非马,原文标题:《高叶为啥演了“大嫂”才火?被人喜欢,是门玄学?》,题图来自《理想之城》
高叶不是直到演《狂飙》才开始有演技的,但绝大部分观众却是直到她演“大嫂”才开始爱(粉)上她的。
连我一个颇为挑剔的中学男同学,在看到我写《狂飙》剧评后都特别跑来跟我“抒情”:“大嫂”这个女演员,hin有味道啊!记得当时还有位读者朋友留言说:周末就去烫个“大嫂头”~
《狂飙》
我这位男同学因为想看高叶,特别去看了有她参演的《我是余欢水》《理想之城》——顺便说一句,我也做了一模一样的事儿,哈哈。
观后感是啥呢?高叶,是不太可能靠这两部剧里的角色被观众爱上的。尽管,她演得都很不错。
《我是余欢水》里的梁安妮
《理想之城》里的吴红玫
顺便感慨一嘴,《理想之城》里的孙俪和《那时花开月正圆》里的孙俪,几乎一个演法,差别只在造型;但《理想之城》里的高叶和《狂飙》里的高叶,却天差地别,找不到一点点重合与相似。奈何,角色本身不够有劲儿,也不够荧幕魅力,观众“爱”不上啊~
孙俪和高叶在《理想之城》里扮演一对闺蜜,但个性差异很大,选择的人生路径也截然不同
某种程度上,由于“演员”这个工种的特殊性,演员的命运和他们所扮演角色的“命运”几乎是一体的。角色红,演员未必红,但角色如果不红,演员是铁定红不了的。角色“红”又靠啥?靠能激发出观众强烈的情绪——仰慕、迷恋、喜爱、欣赏、同情,甚或是憎恨,都可。还有一个极高极难的境界是——充满神秘感,能充分激发出观众的探索欲——比如《黑暗荣耀》里的宋慧乔以及男二郑成日(别号“GQ17页男神”),还有《分手的决心》里的汤唯,哪怕汤唯演的是个杀人犯。
《黑暗荣耀》里的宋慧乔与郑成日
《分手的决心》里的汤唯
碰不上有荧幕个性与荧幕魅力的角色,演技再好也只能是班上那个成绩好但缺少记忆点的“课代表”。当然,一个角色如果本身寻常,却能碰上一个足够好的课代表,也能被赋予强烈的“存在感”。比如《狂飙》里的“疯驴子”、“徐江”、“李宏伟”、“唐小龙”,都属此类。
《狂飙》中的疯驴子和徐江
角色塑造得有存在感,会让演员也变得有存在感,但这并不一定能让演员变成广受追捧的“明星”,或者,换今天的词来讲,就是“流量”。戏红人不红的演员,刘琳算此中典型了。《父母爱情》里的德华姑姑、《隐秘的角落》里的朝阳妈妈、《知否》里的大娘子,其实都是存在感很强的角色,“大娘子”的表情包还一度满天飞。刘琳的演技备受肯定,但她始终只是一小部分观众的心头爱,更多是作为一个“好演员”而被认可的。因为这些角色,本质上来讲都为故事服务,而不捧演员本身。
《父母爱情》里的德华姑姑
《知否》里的大娘子
演员和明星,归根结底是两个相关却不同的工种。某些时候,两者之间甚至存在冲突。
成为“万千宠爱系一身”的明星,追求的是“讨喜”;成为好演员,追求的却是如何塑造鲜活有生命力的角色。当明星,需要持续保持住ta之所以被大众喜欢的“特质”——而generally来讲,这些“特质”其实往往是那些有魅力的荧幕角色赋予明星的。为什么靳东的荧幕角色都很相似,几可在各个剧之间“无缝跳接”?因为项目方需要的就是他重复自己被喜欢的“特质”。对于演员来讲,这就是“定型”。而要当一个好演员,却是需要抛下本色,忘掉“我”,也忘掉所谓“魅力”这回事儿,而是附体于不同的“角色”。
《欢乐颂》和《我的前半生》里的靳东
是不是傻傻分不清楚?
能够把明星与演员这两个身份结合好的,极少。张国荣算一个。他在舞台上有颠倒众生的魅力;作为演员,一个《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就够他吃上一辈子。巩俐也算。作为演员,她可以是“秋菊”,也可以是“艺伎”或“郎平”;在生活里,她凭借强大的个人气场被大众加冕为“巩皇”。
《霸王别姬》里的张国荣
残酷点讲,影视行业的核心生产力,一半来自故事,另一半来自明星。好演员是为故事与角色服务的,可归属到这个部分;而明星,其实是为“造梦”服务的。
说到这里,不妨讲讲“明星制(star system)”。发轫于好莱坞的明星制,尽管作为一项制度已经随同“片厂制(studio system)”一起消亡了,但明星制文化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影视娱乐业。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明星”(并不等同于“偶像”)?今天我们更常用的词“流量”,其实最能道破其本质:有一大批喜爱他们的粉丝,能扛票房,能保障收视率。
话说电影诞生早期,演员的名字还是“隐形”的。当时,制片厂怕演员随角色走红而哄抬片酬,蓄意剥夺了他们的署名权。但观众因喜爱角色而粉上演员,是无法阻挡的客观现实,此时,个别敏锐的制片厂也就嗅到了潜在商机,明星制应运而生。在这套体系里,电影的生产、发行、放映、宣传,完全以“明星”为中心。明星制模式的核心,就是用观众喜爱的明星们把观众拉进电影院。
“造星”,发展成了一项工程,一套工业体系,一件资本逐利的工具,一场金钱的游戏。不止电影的角色和情节设定完全服务于造星,演员向公众呈现的私人生活也服务于造星。甚至,早从那时开始,和演员们签下了长约的制片厂就开始靠“制造绯闻”来提高他们的曝光度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所谓“明星的合约式恋爱”,好莱坞的大片厂早在上个世纪就玩过了。
今天,虽然作为制度的明星制已经不存在,但造星文化与造星(潜)规则,依然还在。而资本挑选“明星种子选手”的标准,自然是与电影学院挑选演员后备军的标准有很大差别。
好看的皮囊、性魅力,通常是资本挑选“明星种子选手”的第一标准。
没办法,“颜值”虽然是一种停留在动物阶段的原始性魅力,但生物冲动是人的本能。相比于理性,本能的力量要更直接、更生猛。在人类进化史上,颜值从来都是一项重要“生产力”。所以,扮演唐小龙的林家川才会这样赞美“大嫂”:你的美就是最美的贡献。
《狂飙》
为啥高叶直到演了“大嫂”才火?因为这是最能释放她独特性魅力的角色。如今,“大嫂”的穿搭、耳环、妆造,俨然已成“高仿”对象。昨天我去刷高叶的微博,她已拍出视频专门讲解“大嫂”常用的口红色号了。
当然,“大嫂”能红,不止是因为皮囊。她还是个“美强惨”。这跟《陈情令》里肖战“魏无羡”的走红,有相通之处。
《陈情令》
说白了,虚构的角色也罢,“被建构的明星”也罢(观众很容易人戏不分的),要“讨喜”,通常都具备如下一个或几个要素:
前面说的颜值、性魅力都属“外形挂”。或是有出众(至少也得是特别)的颜值——比如年轻时的郭富城、刘德华;或是有独具的气质、性张力——比如孙红雷、舒淇。张译为啥直到中年才红成超一线男星?因为他年轻时的确长相平平、气质平平,直到中年才真正养出自己的独特气质与性张力啊!像梁朝伟、张国荣这种,那就属于外形、气质、性张力俱佳,所以才成了巨星中的巨星。
毕竟,向观众“兜售”明星的荷尔蒙、为观众提供性幻想,是全球影视行业的通用一招。
“外形”之外,吸粉的另一大要素是才华。要么是角色自带的“成功者”光环,又或者演员有好演技傍身(歌手比如有好嗓子、好舞技),都属于吸粉的“才华项”。
比如王一博虽然会被一些看重文化素质的网友调侃为“绝望的文盲”、“面瘫式演技”,但他的舞蹈魅力确实在线,还是能俘获一大批粉丝愿意为此买单的。要说王一博徒有皮囊毫无“才华”,也失之公允。
在Smart is new sexy的时代,才华已经成为权重越来越高的加分项。靠“高启强”爆红的张颂文,就是典型。毕竟,容颜逝水流,惟才华永固。
Last but not least,品格。好的品性人格,在吸粉阶段也许不是最首当其冲的那个因素,却会在固粉阶段起到决定性作用。它直接决定了一个明星到底会被喜爱多久,能走多远。对明星而言,无论是在好莱坞还是在中国,“丑闻”的杀伤力都不可小觑。
无奈,不明白这个道理的“明星”实在太多。他们以为靠经营虚假人设就能“固粉”,却不知,时间是把最强大的筛子,真假之间永远不可能画得出“等号”。
顺便说几句被最近因床照而终于“爆”了的陈飞宇。这颗资本挑中的“明星种子”,从皮相看也算具备成为明星的潜质,还有强大资本与资源做后盾,可惜,目前的他徒有皮囊却无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陈飞宇自己在“才华项”上有欠缺,也没一个能引导他挑对好戏的经纪人。
正因为欠眼力,陈飞宇才会演了好几个偶像剧却成不了偶像。即便是偶像剧造星,也得先有剧才有星的。在金子很容易被发现的互联网时代,好看的皮囊并非真正稀缺的资源,真正稀缺的,是好剧本、好制作,以及挑出好项目的好眼力。(我之前还写过《陈凯歌和陈红:到底是互相成全,还是互相损害了?》)
最后再唠叨一句,有没有发现,前面所讲的“明星讨喜三要素”,放在普通人里,其实也适用。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我查了下,这个句子出自吴桂君的诗歌《喜欢一个人》。
回到题目,被人喜欢,是门玄学吗?我想,无论是对明星而言,还是对普通人而言,都不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非马 (ID:feifeima-uk),作者:非非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