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3-06 15:00

年轻人的“寺庙热”:寻找生活出路的玄学解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驯暮,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最近,不少人趁着春色正好,踏上了旅游的行程。而在一大批游客之中,不少年轻人成为拜访寺庙和道观的主力军。不论是在北京的雍和宫,还是在杭州的灵隐寺,大批年轻人涌入其中,只为求得“心诚则灵”的慰藉。


其中,雍和宫的香灰手串成为了新晋的网红产品。而在其他寺庙里,求签、烧香、拜佛,这些以往被贴上封建迷信标签的风俗,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了如今年轻人们的时髦追求。


(网友在小红书分享烧香的帖子)


其中,不少的年轻人拜佛求签起来比中年人们更为讲究。哪只脚先踏入寺庙;哪只手放在最下面;鞠躬要行多大的礼节;求签时的正确打开方式......一位位年轻游客化身为玄学专家,只为在短暂停留的庙宇里向神灵们献出最虔诚的敬意。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香火和许愿。价钱越高的香火似乎也意味着自己愿望成真的可能性更大。更有一些人,抱着半身高的佛祖塑像,身体力行地践行着“真心换真心,不负有心人”的信条,试图用各种手段打动神灵,以此求得更多的青睐。


售罄的佛珠、拥挤的人流、不断的香火解决了不少庙宇原本的生存危机,但当年轻人们再次踏出寺庙时,又不得回到真实的世界。在烧香拜佛的仪式完成后,玄学究竟能不能助我们一臂之力?这个问题的答案好似也没有了意义。


燃不尽的香火:是生生不息的现实焦虑


蜂拥而至的年轻游客们,无一例外都有着自己的烦恼和焦虑。于是,不少庙宇和道观也针对性地开发出玄学的解决之道:愿求得一心人的杭州灵隐寺;又或是祈求金榜题名时的成都文殊寺;更有近日风头正盛的求财求事业的北京雍和宫。


姻缘、财运、学业乃至于生活中的琐碎小事,都成为了原本六根清净的佛祖服务范畴。人们以跪拜交换愿望,同时也将烦恼短暂滞留在庙宇,期盼与神对话,换来所愿皆成。


(针对不同愿望的不同香灰瓷珠)


当现实的努力无法肃清现实前进的障碍时,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将更多的目光投向“玄学”的载体。例如,不少学子和家长都会在中考、高考前去寺庙里烧香祈福,尽管大家都知道玄学并不会真正地改变现实处境,但在迷茫和焦虑的情绪面前,玄学却是一剂高效的心理安慰。


其实,人们对于寻找现实焦虑出口的探索早已有之,庙宇从诞生之初就担负着承接愿望的载体功能。而在科技飞速发达的现代,不少玄学也借机发展出更加便利和高效的形态。


例如,B站的塔罗占卜区一直都有着较高的播放量和互动量。塔罗牌博主们通过设置简单易操作的互动视频,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塔罗占卜,并试图在这些占卜答案中寻找自己的影子,预知未来的处境。


这些赛博朋克的未卜先知大多都是一些模糊和鼓励的话语,所以,与其说是年轻人沉迷玄学不可自拔,不如说,是这些鼓励的话语被重新包装,以此服务当下焦躁不安的灵魂。


而随着自媒体平台和社交软件的大行其道,不少人便会分享出自己的玄学之道,其中“虔诚”便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要素。于是乎,更多的人开始从网络回归到线下的庙宇和道观,用传统仪式来实现更加虔诚的合法性。


(网友分享自己烧香的经历图片)


最终,年轻人们又将祈福行为分享在社交平台,大家愉快地分享着自己的心得,最终构建出其乐融融的祈福仪式。心诚则灵虽是后话,但在社交平台上共筑的认同安慰,却是实打实的内心安稳。


正是这样的转换,让更多的年轻人踏入“影堂香火长相续”的寺庙,虔诚地献上几只香烛,希望用生生不息的香火焚化进退两难的现实处境。


许不完的愿望:是正本清源的内心回溯


现实处境是,当代年轻人有着难以理顺的生活头绪。想要高工资,想要自由时间,想要不错的社会地位......但当人们踏入寺庙,跪拜在神像之前,开始彻底反思自己最想实现的愿望时,工作和生活的优先级便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在焚香许愿时,不少人才会惊觉,原来我最想要实现的愿望是这一个。求神拜佛便能坐等天上掉馅饼,这当然是痴人说梦。但一次虔诚的许愿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真正所需,并在未来的日子里以此发力,默默理顺生活炸起的毛。


同时,寺庙作为修行之地,它也存在着独一无二的符号属性。相较于灯红酒绿的现代城市,人们始终能够在这里品尝更多的敬畏和宁静。在此,物质担忧和精神压力都暂时退场,自由、放松、安全成为祈愿者们感受到的第一体验。


(网友们分享烧香拜佛心得)


而这一丝敬畏和宁静,对于不少人就是一副缓解精神内耗的灵丹妙药。就像日本电影《河畔须臾》中,男主和邻居在半山腰的寺庙廊下享受片刻的恬静,不仅为二人提供了新生的精神力量,还抚平了原本焦躁的内心。


还有像很多网友描述的一样,知道自己有甚多难以实现的愿望,生活也是一地鸡毛难以理清,但总愿意在人少或夜晚时,自己一人踏入寺庙,向神像讲述自己的遭遇和故事。


一方面,清净的寺庙为人提供了沉淀内心的外界环境;另一方面,无言无声的神像好似拥有着最海纳百川的胸怀,能够包容和倾听所有人的故事和烦恼。


(电影《河畔须臾》剧照)


当年轻人在寺庙双手合十时,或许欲望和焦虑这两座大山,能够暂时地被移除在外,反射出最纯粹的追求。原本百无聊赖的消遣行为,为我们重新审视自身提供了一个绝妙的精神世界。


但又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个绝妙的精神场域大多在踏出寺门后戛然而止,人们短暂地体验到与神对话的不可言说之精妙,但又瞬间被拉回生活的鸡毛蒜皮。对信仰的触碰,在庙宇中生根发芽,又在庙宇中消失殆尽。


踏不进庙宇:是浅尝辄止的信仰触碰


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一书中提到,现代社会的自我扩张使得生活节奏尤为迅速,正是这种不止的变迁使现代人变得尤为容易紧张和烦躁不安,因为人们难以找到一种长久持存的信念,只剩下飘忽即逝的无力感。


而大多数年轻人的庙宇之行也是如此,现代化的“速度”使得旅游更多成为了一种走马观花的商业行为,人们将更多的记忆封存在了几张快门生产的图片之中,而真正的精神却从未实现过放松,反而又呈现更加被裹挟的趋势。


就像不少被迫加入寺庙热的年轻人所说,身边很多朋友都在求神拜佛,不少人还分享自己祈愿成功的案例。当看到别人灵验,而自己深陷水逆时,就很难不会去想,是不是因为自己没有参与其中?


(三联生活实验室发起的话题讨论)


在社交媒体的传播和重塑下,原本寻求精神慰藉的途径,被重新揉捏成了一条新的内卷赛道。社交媒体将个人运气与去不去许愿进行绑定,从而迫使更多的人加入这场“虔诚之旅”。


除此以外,庙宇这种原本清净修行的场地,也被包装成了更加具有噱头和泛景观化特征的商业旅行景点,寺庙原本的严肃性和神圣性也首当其冲。例如,前几年颇受非议的河北“奶奶庙”,因其环境恶劣,并且供奉了包括孔子、耶稣、如来等在内的众多神明;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其中还有人造的劣质“车神”。


粗制滥造的消费品和美其名曰的祈福产品重构了庙宇原本的场景意义,并为之冠冕为“现代人的虔诚”。旅游景点的加持,为寺庙吸引了更多的“顾客”;但袅袅烟火气息之中,真正虔诚的修行者却难觅其踪。


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不同的庙宇和道观,浅尝辄止地感受到了信仰所带来的短暂安宁,希望能够长久带着这份“神力”度过生活。但更多的我们,却是从未踏进过庙宇的真正门槛,只是陷入了祈求神明的重复怪圈。


当“庙宇热”渐渐冷却下来,我们又该向何处寻求化解现实困境的解法呢?


事实是,我们无法找到一个化解现实焦虑的公约数,但透过这番庙宇热,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虔诚和信仰的力量。我们真正需要从庙宇中获得的,不是白日做梦的免费午餐,而是重新获得面对生活和苦难的勇气。


(豆瓣小组发起的电子烧香拜佛活动)


福克纳的经典小说《我弥留之际》留下了文学史上最经典的结尾之一:“他们在苦熬。”


而如今陷入奔波劳累的年轻人们,处于同样的处境。我们难以重获深度的注意力,来享受片刻的悠闲沉思。在无止境的纷繁任务之间来回奔波,成为大多数人的现实写照。


如同尼采所言,由于缺少安宁,我们的文明将逐渐终结于一种新的野蛮状态。我们需要偶尔的沉思和虔诚,从而塑造出一个长居吾身的神明,这个神明能够带着我们跨过大江大河,品味人间百态,如同《冈仁波齐》中的朝圣者一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驯暮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