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观察家 (ID:eeoobserver),作者:吴晨,头图来自:《实习生》
ChatGPT是今年最火的黑科技,让沉寂了一段时间的人工智能变成几乎每个人都在谈论的话题。和每次人工智能火热一样,机器会取代哪些工作、如何培养不能被机器取代的特质、如何与机器协作,这三个问题成了最经常被提及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突出了高科技时代人对自己能力的质疑,另一方面恰恰凸显塑造并拓展一个人的能力圈的重要性。
什么是能力圈?就是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力,以及这个能力所覆盖的领域。能力圈界定了我们每个人所擅长的工作和认知的范畴,也构建了每个人的舒适区。看到能力圈的边界,让我们敬畏快速变化的世界,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承认能力圈的存在,也让我们在能力圈内游刃有余之余,有动力去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并在这一过程中勇敢走出舒适区。
能力圈是我们理解世界的目力所及。当前世界充满不确定性,知识日新月异,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能力圈也必须同步更新,不断拓展,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世界。
塑造并拓展一个人的能力圈涉及三个关键维度。
首先是好奇心和求知欲,即驱动一个人不断学习的能力。在不确定的时代,LQ是新的IQ。LQ就是“学习商”,或者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如何应对不确定?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好奇心、思辨力,并提高知识的新陈代谢。培养LQ需要有跨度,走出狭窄的专业领域,保持开放的心态,也需要探寻不同领域之间的关联性,懂得“新瓶装旧酒”的合并式创新原则,更需要“厚积薄发”,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是学会并坚持反省。学习和自省是一体两面,自省确保自己很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清晰自己能力圈的内核和边界来;而没有反思就无法学习,不学习就注定会再三犯错。
第三则是汲取外部的反馈。学习和自省都是内生的行为,这些行为需要得到外部正向的反馈才能不断迭代。恰如一万小时定律所强调的,不仅仅是自己付出一万小时的努力,而且要不断接受外部高人的反馈,查找自己的缺漏和盲点,不断改进。如果说学习和自省提供了重要的内部视角和自驱力,外部的反馈则给出了重要的外部视角,避免我们陷入坐井观天的封闭状态。
一批新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塑造和拓展能力圈的重要性,也给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建议。《思考的框架》总结了应对现实问题的多种思维模型;《复盘:复盘3.0时代,如何“从破到立”,避开“深坑问题》给出了个人和企业自省并寻求外部反馈的实操建议;《第二大脑:脑机协作如何改变个人发展和家族传承》强调了学习和思考方法的“数字化转型”;而2018年的一本小书《极简科学起源课》再次强调了科学思维的重要性。
知识经济时代最公平的是时间,最可塑的是习惯,最值得投资的是自己,最难的是坚持与智者交流,但假以时日,最受益的也是这一点。
拓展能力圈,首先塑造思维模式
在很多情况下,情绪和直觉支配我们的决策,而信息茧房则限制了我们的认知。有效的思维模式能帮助我们走出直觉和情绪,打破信息茧房。构建有效的思维模式,需要正确处理宏观与微观、复杂与简单、长期与短期这三个维度的关系。《思考的框架》基于这三个维度给出了一套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有助于我们避免陷入直觉的谬误,在鼓噪的社交媒体中不被假消息蛊惑,思考问题时切中肯綮,解决难题时另辟蹊径。
《思考的框架》
作者:[加拿大] 沙恩·帕里什、[加拿大] 里安农·博宾
出版方: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第一个维度是理解部分与整体,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虫虫思维与鸟瞰思维,实践与思考,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地图是现实的抽象,但毕竟与现实不同,在简化了复杂世界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知道被漏掉的信息在一些情况下同样重要。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人类进化史所以能够超越生物繁衍进化的速度,因为我们会做“思维实验”。思维实验结合实践和思考,可以复盘过去,也可以逆向思考,跳出直觉的限制。
第二个维度建立在处理复杂与简单的关系上求简。第一性原理现在不断被人重复,其核心是挖掘和审视所有人为的假设,剔除这些假设之后抓住核心问题,核心挑战。在实践中运用第一性原理挖掘认为假设的一种方法可以通过不断的诘问,直到别人的回答出“我认为……”才停下来。主观的判断就是人为的假设。
类似化繁为简也是我们在处理人事上需要坚持的原则,这样就有助于我们不被各种假消息满天飞的“阴谋论”所裹挟,也不会被各种奇闻怪谈所蛊惑。越是绘声绘色的解释,越是勾引起情绪激烈的反应,可能越距离真实很远,这也是两个剃刀原则所想表达的。
奥卡姆剃刀定律强调,面对复杂现象,简单的答案比复杂的解释要更有可能性;汉隆剃刀定律则提醒我们,面对失败,遇到挫折,不要总是归咎于带来困难和失败的人的坏心思,更多时候,那只是因为他们愚蠢、懒惰,或者不作为。这也是化繁为简的思路,简单的解释更有可能是正确的,造成失败的原因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得多。对方犯错是因为他没有经过缜密的思考,只是简单的行为,可能是因循守旧,可能是偷懒愚蠢。这样一来,也有助于我们不在人事上过度纠结,而转而去寻找做事的症结点。
第三个维度需要加深思考的深度,看长远而不只是盯着眼前,这也是二阶思维为什么能帮助我们更好展开思维实验。什么是二阶思维?就是跳出做A带来B的简单推导,而思考在复杂问题时,很清楚一旦一个变量发生变化之后,可能产生哪些潜在的一系列后果,尤其是没有预料到的新情况。蝴蝶效应就是二阶思维的加强版。
二阶思维要求我们进行更长远、更具整体性的思考,要求我们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行为及其最直接的后果,还要考虑更深层次的结果。如果没有考虑到结果背后的结果,就没有真正思考过。
最近四川允许非婚生子女上户口的举措,就值得用二阶思维来分析。鼓励生育问题的讨论绝对不能只考虑“一阶思维”,即只看到某些政策的直接结果,而看不到潜在的更为复杂的可能性,因为在社会这样的复杂体系中,任何重要变量——生育政策是其中之一——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二阶思维其实就是对潜在意想不到的结果的分析和预判。如果我们用”二阶思维”来讨论允许非婚生子政策时,就需要罗列出各种潜在的可能性:“非婚生子”处于什么样的法律地位?除了上户口之外,其他公民权的保障如何确立?比如继承权和血亲父母的赡养义务。此外如果与其他上位法之间出现冲突,比如《婚姻法》中关于重婚罪的条款,是否需要修订?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决策前讨论。
归根结底,二阶思维避免我们陷入“头疼医头,脑疼医脑”的困境,可以从整体和长远来思考问题。
塑造能力圈需要培养好的习惯
塑造自己的能力圈,首先要懂得自我进步,也就是通过自我洞察、分析、行动调整而获得进步。培养形成记录、思考、总结的习惯是必修课。在《第二大脑》中,涂子沛介绍了如何利用最新的数字化记录工具来协助每个人做好思想的整理,找到每天记录下来的思想火花之间的关联度,从而构建数字时代个人私域的知识体系。其核心观点基于人类学习的重要认知:借助记录可以展开思考,而完整的记录本身就是系统化的思考。
记录、反思、提升,构建自己的外部存储,背后有一系列研究的支撑:人类的学习需要反复加强,大多数人都不可能有坚实的记忆;记忆是不可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褪色。创新是重新组合,写作也是一种创新,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调用之前读到过、记录过、感受比较深的案例,但如果仅仅凭借记忆——即少数人拥有的“博闻强记”——检索的时间费时费力,还很可能一时卡壳,这时候拥有方便检索的“第二大脑”就变得十分重要。
此外,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把所读、所想记录下来,然后再花时间找到相互之间的关联,甚至发现全新的关联度,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记录和思考其实是一体的,尤其在记录时就不断总结、提炼阅读的精华,再结合自身的体会,形成新的阐发,就可能产生巨大的价值。
我自己的习惯是晚间用来阅读,早起浏览每日重要新闻,然后完成自己对昨晚阅读的提炼和记录。这种记录并不是抄写昨晚在书上划出的金句或者要点,而是总结昨晚阅读中感受最深的观点。养成了这种总结、提炼和记录的习惯,受益匪浅。
《第二大脑》
作者:涂子沛
出版方:中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2月
《第二大脑》建议定期整理自己的内容,与记录的内容再邂逅和巧遇,也符合记忆和学习的基本法则。遗忘是常态,哪怕是自己记录下来的想法。怎么把记忆内化成自己的认知,甚至能够被灵活运用,需要不断地去重温。温故知新,恰如其分。当然与自己记录内容再次的邂逅,也能够找到全新的关联,丰富自己的知识网络。
展望未来,ChatGPT的人机互动会带来全新的可能性,如果GPT可以对每个人私域的知识图谱进行分析的话,搜索和建立新关联的功效会更明显。
《复盘》的作者沈磊用“晨钟暮鼓”来比喻学习和自省的习惯。在早晨精神最好的时刻(如果你是一个早起的人)吸收最新的资讯,拓展自己的视野,学习新知;在一天工作结束之后,花时间做简单的小结,查找实践与期待的差距。
《复盘》
作者:沈磊
出版方:湛庐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月
好的自省习惯可以在每天工作结束之前的20分钟作为每日工作的复盘,记录下工作中取得的小成绩,也记录下对一天工作失误的思考,或者是感悟。每日记录的动作很重要,它为未来更全面的自省保留了原始的素材,如果等到某个重要节点——比如每月或者每年——再去重新整理素材,费时耗力,而且可能已经遗忘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而且时过境迁,后续对同一问题的追忆,比照当时的原始记录,既可以看到视角不同——拉长时间线就能给出不同的视角——所带来的变化,也容易体察到因为自身进步而看到处理相同问题的不同切入点。
晨钟暮鼓,总结了拥抱新知与梳理复盘之间的关系,前者帮助领导者不断突破,后者帮助领导者梳理自身的问题,找到改善的点。两者还有一层动能上的关系,那就是总结和反省,需要得到高人的点评。自己的总结如果能得到外部人,牛人的点评,自己才真正能获得成长。
如何在团体复盘中塑造能力圈
好的复盘恰恰是从自我反思开始。但复盘的应用场景要丰富得多。团体的复盘个人如何参与?个人如何从团体的复盘中获得帮助,拓展自己的能力圈?
在企业场景中,复盘就是在一个项目结束、一段时间工作完成、一种战略实施后对流程做一个沙盘模拟式样的再推演,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提出洞见。
复盘作为一种团体的实操工作,在许多领域中都有类似的做法。“复盘”的名于围棋高手对弈之后的复盘,重走一次,加一一点评,更深理解妙招和昏招背后的原因。又比如外科医生每周都需要复盘,M&M(医疗术语,Morbidity and Mortality 发病率和死亡率)就是每周一下午的复盘会,所有医生一起回顾一下过去一周的医疗数据,同时梳理那些手术后发病和死亡的案例,看一看是不是哪里做错了,哪里可以预防和改进,尤其是流程上的创新改进。
外科手术的复盘相对简单,但仍然具备复盘的两个重要维度:一是做事即流程的维度;另一个是做人,也就是个人和团队协作的维度。《复盘》提出重要的“事为重,人为先”的原则,只有先做好就事论事的讨论,不简单归咎于个人,才能后续挖掘出做人维度的改善。因为一旦让事实和观点参杂在一起,让真相和情绪纠缠在一起,就会出现各种负面的问题:比如说避重就轻的推诿(主动隐藏事实),或者证明自己正确的辩论(摆事实为了证明自己正确,而不是为了与大家一起重构真相)。
在团体中复盘,需要每个人坦诚表达、集思广益。复盘需要大家畅所欲言,公开透明很重要,不能藏着掖着。所以复盘和很多其他讨论一样,需要有明确的议事规则,需要避免观点(而不是事实)搅乱了大家的讨论,需要避免权力(而不是分享内容的有效性)压制了更广泛的参与讨论。
集思广益就是在认知层面开放心态,需要避免两方面的典型问题:第一,领导无所不知,而他所坚持的就是对的;第二,普通员工人微言轻,他们理解的未必是对的。避免两个问题更需要遵循好好开会的流程。鼓励每个人畅所欲言的前提首先要学会倾听,而倾听之后可以从重复他人的想法开始分享自己的思考。同时要鼓励大家提问题,明确质疑并不是不尊敬的表现,而是众人接受的观念。更好的提议永远存在,同行之间进行相互批评和讨论会带来更好的效果,对某项提议进行公共批评能够去其糟粕。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失败后的复盘似乎比成功后的复盘更重要,而失败后的复盘就是为了挖掘失败的原因,避免再犯错。这些理解都是似是而非。的确需要避免再犯错,但更重要的是梳理团队在流程和人在决策过程中是否有一些体制和机制上的瑕疵。更重要的是,回归到第一性原理,通过复盘的剖析——剥丝剖茧——来找到是不是存在一些大家共有却不曾仔细思考的假设。
最后,复盘还需要寻求外部的反馈,突破两重局限,这样才能帮助团队获得真正的成长。
首先是经验的局限,每个人的经验都是有限的,团队同样如此。好的复盘要跳出自己经验的范畴,扩大学习的范围。突破经验的局限,向历史学习就是一个好办法。我们大多数人的成长经历都局限在过去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缺乏更长历史经验的跨度。在地缘关系变得日益重要的时间节点,配置超乎自己经验的历史案例就显得特别重要。
比如,新书《戴维营三天》让我们领略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五十多年前的一系列单边决策给全球金融秩序和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所带来的深渊影响。它回到了52年前的“尼克松冲击”的重要历史现场,详细记述了二战之后所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即锚定黄金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固定汇率体系,是如何在1971年8月由尼克松在戴维营的一个周末被推倒。
美国认为自己已经为全球金融体系、全球安全体系承受了过多的压力,为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复苏乃至蓬勃成长付出了过多的代价,需要全面调整,让西欧和日本承担更多安全和金融责任,推动西欧和日本乃至其他国家的市场更加开放。三天闭门决策的结果是单边霸权行为,赤裸裸从美国利益出发,逼迫西欧和日本就范。但事后看来,这种单边倒逼的做法也的确收到了推动整个体制从固定汇率向浮动汇率,从黄金锚定向法币信用支撑的全新全球金融格局,推动了国际金融体系打破路径依赖主动寻求变革。
其次要突破团体的迷思。一个团体协作时间久了,很容易产生在看问题和做事上同化,思维模式也可能趋同,更因此可能形成了共同的盲点,而自己却看不到。这就需要外部视角来审视。
这样的审视有两种。一种是局外人的视角。局外人对内部并不了解,才可能问出团队内不愿意问的问题,或者觉察到团队视而不见的缺漏。另一种则需要寻求高手的点评,一万小时定律强调的反馈是和高手过招,团体的复盘也是如此。
复盘也符合科学思维。罗韦利在《极简科学起源课》中强调,科学首先是一种质疑的态度,需要“站在前人肩膀上”,但是吸收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找出错误,研判假设,提出修正甚至新的想法。颠覆是科学的要义,尊重前人和传统并不意味着盲从和教条;不确定是科学的基础,但在一定时期内提出最优解是科学可以带来的确定性;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自然科学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的新发现和新突破。归根结底,科学的核心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极简科学起源课》
作者:[意] 卡洛·罗韦利
译者: 张卫彤
出版方: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拥有科学精神的个体一起商讨未来构建了民主决策的基础,因为科学的精神也是民主的精神,可以总结为三点:大众的讨论强于一个人的权威;公开的讨论和批评才能筛选出更好方案;如果能坚持前两点——集思广益和自由讨论——就一定能通过提出论据来得出共同的结论。
拓展一个人的能力圈基于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依赖学习与自省习惯的养成,也需要参与团体复盘时的共同进化,当然更离不开外部反馈的刺激和推动。在剧变的时代,拥有持续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主动应变,不断成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观察家 (ID:eeoobserver),作者:吴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