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特别策划
2023-03-11 18:11题图 | 视觉中国
最近5年,欧美再次刮起了“制造业回流”的风潮,力度堪称历史新高。
其中美国2021年底就落实了1.2万亿美元的“基建法案”, 2022年更分别在半导体、新能源行业落实了2800亿美元、4000亿美元的补贴。超高额的产业补贴力度,不仅让美国国内的各个大公司互相争斗,还将台积电这样原本不在美国发展的行业龙头也吸引去了美国建厂。
半导体行业积淀更少的欧盟,则选择了聚焦在绿色能源之上,今年2月发布了自己的《绿色协议产业计划》,明确将由政府大力“支持”,确保欧洲成为绿色科技产品制造基地。
但傻子都能看出来,重点补贴半导体、新能源这样的高科技行业,并不能带动占比更大的其他制造业,更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欧美基础制造业产业工人和产业基础流失问题。
欧美这番操作的目的,在于收缩、管控关键性的高端制造行业,遏制中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恰恰说明了——“中国不能丢下制造业”。
制造业,对中国有多重要?
环顾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服务业GDP占比对制造业GDP的超越基本上是一个必然趋势,一度也被视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蓝本。以疯狂刺激制造业的美国为例, 2021年的制造业GDP占比也不到11%(中国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27.7%)。
由于持续将低附加值、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业向外导出,美国的经济脉络全面转向虚拟经济,衍生出经济“空心化”、债务驱动型增长、贸易财政双赤字等新问题。不仅酿成了2007年波及全球的次贷金融危机,国内的基础经济、贫富差距、政府预算等也经常出现难题。
在经济危机之后,美国最终痛定思痛由政府推动“再工业化”,不仅证明了制造业的重要性,也以事实打破了发达国家企图以服务业取代制造业,反过来以前者实现国力一骑绝尘的想法。
相比之下,中国显然要“稳”上不少。在过去近20年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中国整体GDP的比重虽然也有小幅的下滑,但比例数字基本维持在了25-30%之间。根据年初国务院的相关数据,2022年工业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高达36%。
更难得的是中国制造业“门类齐全、品种齐全”,早在2019年,就宣告中国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东方的邻国日本,因为并非完全独立等种种原因,在上世纪90年代大幅调整了经济和制造业的发展思路:从复杂技术网络,转向了精细化学和高端材料为主的少部分高技术制造业。最终的结果是日本制造业变成了“有技术却没什么制造能力”的没落“匠人”制造业,直接将整个日本带向了“失落的30年”。
欧美日等在制造业上走过的“弯路”历历在目,再加上中国在复兴的路上需要最大程度保证科技实力以及国家安全的可靠性,制造业其实就已经成为了必须要发展的方向。
制造强国,一个任重而道远的目标
在不少普通人心目中,中国制造早已冠上了“强大”的形容词,但只跟过去一穷二白的中国对比,就是另一种“固步自封”。
为了衡量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状态,同时逐步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从2015年开始,由中国工程院等在内的诸多机构,每两年都会对全球各国制造业发展程度进行指数性结果的统计。
其2021年底公布的最新指数(2020年的数字),非常直观地展现了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发展地位——中国目前仍处于第三阵列,制造业的发展还没追上日本德国,与美国的差距仍比较大。
简单地归纳一下——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在近期举行的2023年全国两会上,许多来自制造业一线的代表,也为中国科技制造业接下来向制造强国的转型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 李东生
在实体制造领域深耕40余年的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就公开分享了他对于中国当前制造业发展的看法:中国制造业接下来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尤其是从一般工业产品的制造能力往高端制造去拓展。
在李东生看来,中国科技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线非常清晰:“技术创新和资本投入是最重要的发展驱动力。”
以创新这个“支点”撬动企业快速发展的案例并不罕见,以中国近些年来被重点打压的半导体产业为例,全行业竞争的就是技术是否先进、是否成熟。在晶圆代工这个小环节里面,中国台湾的台积电凭借着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不断升级的制程工艺,最终在美国硅谷以外,后来居上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半导体芯片公司。
TCL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从最早的TFT-LCD技术切入,TCL华星通过自主创新,自研HVA技术,推出星曜屏和8K产品,之后入LTPS和AMOLED技术领域,推出折叠屏、全面屏等产品,目前围绕印刷OLED、QLED以及Micr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关键材料和设备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逐步消除了与国外企业在半导体显示行业中的技术代差。
及早、全力以赴地推进技术创新,为台积电和TCL注入了强大的发展驱动力。
还是以台积电为例,因为最新最先进的制程工艺只有台积电有,所以全球最先进制程的芯片代工价格主导权实际上由台积电掌握,2022年毛利率高达60%。在创造可观商业利益的同时,大量的盈利被再次投入到技术创新中,进入下一轮“滚雪球”发展,让台积电继续在行业内拥有绝对技术统治力。
“坚持”之外,在李东生看来最难的是认识到中国制造业在技术上追赶的难度,同时又不被这种困难所吓倒。在目前面临技术封锁的形势下,“我们要认识到技术追赶的难度”,李东生说,为了帮助中国制造业企业尽快完成这些追赶,不能按照常规思路按部就班的推进,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急需国家、社会为行业、企业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创造更好的条件。
在李东生看来,其中最迫切,也是能够与坚持技术创新相提并论的就是资本投入。一般工业产品的制造技术和条件往往比较简单,对资金的需求也比较小,进入高科技制造领域之后,资金的需求往往会指数级增长。
TCL最早的电视工厂项目顶多投资一千万,而现在一座11代半导体显示工厂就要超过400亿投资,一座50GW的光伏单晶工厂投资就要超过150亿元。这还只是生产方面的花费,持续创新对于资金需求其实更大。2022年TCL科技研发费用就超过140亿元,过去5年的整体研发费用更是超过了490亿元。
假如接下来政策能够进一步通过税收、研发项目支持、能耗成本等多种手段,降低高科技制造业企业的负担,这些企业就能够将更多的商业所得投入到科技创新和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当中,实现更快速的发展。
一方面是西方技术封锁,另一方面是产业链逐步外移,留给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窗口期看似已不太多。对此李东生却抱有乐观预期:“中国制造与发达国家相比拥有效率、规模、供应链的优势,与发展中国家比拥有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生产效率高的综合优势。转移到东南亚的产业链基本以组装环节为主,核心技术依然保持在国内。只要我们能够在技术创新上实现突破,跟上发达国家的制造水平,同时积极合理地开展全球化布局,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就能维持中国制造在全球竞争中的相对比较优势。”
中国制造,继续向前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凭借着自己的勤奋与努力,已经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市场的培育下,成长出了一大批有一定规模、逐步向全球领先发展的制造业企业。这份成绩足够亮眼,但我们绝不可留恋。
因为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步饱和、全球范围的贸易碰撞、中美之间的掰手腕,中国制造业肩负的责任已经悄然升级。无论是企业、社会乃至国家,都迫切需要一个更强大的制造业支撑。
在这个大趋势下,从社会再到政府,都应该正视中国制造业目前仍旧存在的差距,并且在各种机制和角度为整个产业提供“推力”。
只有这样,中国制造业才有希望在愈发艰巨的大环境中,掀起一场场突破“战役”,逐个击破欧美对于中国的技术和产业封锁,最终成为中国越来越强大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