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3-14 09:24
关于硅谷银行危机的底层思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黄有璨 (ID:owen_hyc),作者:黄有璨,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过去的这个周末,硅谷银行破产的事件发酵得已经人尽皆知,尤其是创投圈、互联网圈内。最新的进展是,继“光速破产”后,美国财政部又“光速出手”面向硅谷银行提供了救助,确保所有储户能拿到所有的钱。


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人现在面对如此巨大的消息,只能怀揣“吃瓜心理”,不知道如何理解看待之。


我肯定不是金融科班出身,在相关理解上也不见得有多专业,但也做了些功课,有一些思考和理解,或许可以分享下。



银行的商业模式,最简单理解就是“赚利差”。即:以更低的成本完成吸储,然后以更高的利率贷出,并做好风控管理,最终从中赚钱。


本次硅谷银行破产事件之所以发生,源于硅谷银行在过去几年以非常低的成本,吸入了过量的储蓄资金,但受限于需求萎缩,又无法完成放贷,也不能眼睁睁看着钱就在账户里躺着自掏腰包来给储户支付利息,最终只能购买当时看起来最安全、收益率虽然较低但稳定的长期债券投资。


但,此一时彼一时,伴随着过去一年美联储的疯狂加息+企业现金流情况不佳,大量企业选择取出资金保障现金流,同时加息又导致硅谷银行原本购买的债券出现巨额亏损,最终引发挤兑。



很多人都在关注硅谷银行本身会怎样,但其实这不是个好问题。真正的好问题是:硅谷银行事件为何出现,这只是一个偶然,还是存在着某种必然?


抛开现象看本质,硅谷银行事件背后,最核心逻辑是:美国在2020年~2021年期间大量放水,印发的无数美元流入市场后,到了近1年开始疯狂加息。这必然导致市场上原有拿到了大量放水期间热钱,并在过去1年多时间里把这些钱按规划投资于一些长周期资产的机构、组织,出现资产管理长短期错配。


而所有存在类似“美元资产长短期错配”的组织、甚至是国家,在今天都会很容易遇到与硅谷银行类似的问题,无非只在于有些危机在台面上,有些危机在台面下。


从这个角度结合过去几年间美联储的“放水”额度之巨大,硅谷银行应该不会是唯一一家遇到问题和危机的银行。


甚至,也不止是银行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即便一个国家,要是在过去2年里同样以较低成本获得了大量美元,同时也选择把美元投资于长周期低利率资产的话,也将面临类似的压力。



再进一步看,更底层的逻辑仍然是:全球底层秩序仍然在重建中,尚未进入稳定周期。


这个背景下,所有随意加杠杆、接收到大量资金的金融行为,若找不到基本面足够扎实稳定的实体产业、资产与之相匹配,都很容易面临巨大风险。


或者说,过去几十年,在增量经济时代所发展建立起来的完善的金融秩序,很多都未见得适用于当前的存量时代。


增量时代的逻辑,是“一起做大蛋糕,再凭借话语权进行分配”。


而存量时代的逻辑,则是“找人买单+挤兑踩踏逻辑”,即:很可能你赚到的每一分钱,尤其是高额利润,都来自于对其他人的某种生存空间挤压。



中国可能是过去几年里面,少数没有在美元大放水周期下引水入槽,加注投资长周期资产的国家。


其一,中国的房地产,过去2年相对稳定,并未如周边一些亚洲国家一样出现飙升;其二,中国去年悄然减持了几千亿美债。


结合上述背景看这些决策和现状,可以说,在全球主要国家中,如果这一轮美元大放水后的大加息引发连锁反应和系统风险,那我方也会是受影响最小的地区之一。



回到当下,硅谷银行事件若继续发酵,真正会带来深度影响的无疑是创投圈。


无数投资人、金融从业者可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过往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会在面对类似投资、金融资产配置策略时变得更加谨慎和卑微。


极端看,支撑过去几十年创投圈欣欣向荣积极发展的一些支柱性信心因素,将受到动摇。这一点,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都是一样的。


所以,YC CEO陈嘉兴会有这样的言论:“这场灭顶之灾将使创新和创业倒退十年以上,甚至更多。”



硅谷银行事件若持续发酵,同样会受到深度影响的,是富人们的理财投资决策心理。他们会突然发现:自己的钱存在银行,也不见得安全。或者说,如果原有金融秩序遭遇大冲击,那自己原有的很多英明决策也会失效。


类似心理可能也会带来一些连锁反应,我的金融专业知识还不足以支撑我在这方面做出更深远的判断预估。


但也许,一些优质的能源、实业类资产将会更贵;一些更传统安全型的资产如黄金等也会更受到青睐……毕竟,这些还是硬通货。



宏观国家层面,危机带来灾难,也同样会刺激或者倒逼改革。


改革的方向,就是所有要争夺话语权的国家都要在一轮大危机面前,释放自己的科技储备+文化资产储备,谋求拥有更强的领先型生产力和全球号召力,以能真正转“危”为“机”,在接下来的全球秩序洗牌过程中获得更大话语权+占据制高点。


这可能也是你会看到中国在全力推动数字中国战略、全面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升级转型,而西方近期则先后释放出OPEN AI、室温超导等科技大杀器的某种底层逻辑。


不出意外的话,往后几年的影视、文创等产业上,话语权的争夺也会变得更加激烈,对国内的文化影视相关产业也将会是新一轮利好——我们将会需要若干个《流浪地球2》源源不断地出现,对外完成我们的文化价值输出使命。‍‍‍‍‍‍



最后再回到个人层面——


1年前我就突然意识到,这是个宏大叙事消退的时代,也是一个全球底层秩序大拆解+大重构的时代,它持续的周期会很长。身为一个个体普通人,在这样的大环境面前,注定是渺小的,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风险,也是无法预判的。


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接受了自己的无能和渺小。


因此,最佳策略就是:远离宏大叙事、远离大宗资产配置和投资、远离加杠杆行为、远离短线追求大回报型行为,稳步在小范围持续经营自己的个人长线复利资产,追求轻负债+现金流稳定,同时接受一切可能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潜在变化和风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黄有璨 (ID:owen_hyc),作者:黄有璨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