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3-14 21:37

国家数据局,将会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作者:人神共奋,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数据管理有了专门机构


很多年后再回头看,国家数据局的成立,可能是一件改变我们生活的大事,有着2008年的环保总局变成环保部的意义。


只不过,环境保护是当时人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而数据的意义却没那么明显,这也是现在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的原因。


普通人难以理解数据的意义,因为这是一个供给创造需求的领域。举个例子,没有人脸识别之前,没有人认为这有必要,可技术一旦成熟,其便捷性就让相关应用迅速扩大。再过几年,无法人脸识别的人,就好像现在不会用移动支付的人一样,将寸步难行。


从新闻披露的信息看,新成立的国家数据局未来将成为我国数字化建设的具体执行机构,主要职能包括:


1. 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


2. 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


3. 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规划和建设


从职能上看,“数字化建设”包括“硬件”的数字基建和“软件”的数据资源体系两大部分。


“数字基建”比较好理解,是近几年一直在进行的新基建的一部分,包括之前大力推进的云计算,东数西算,本文就不多做分析了。


最值得关注的是“数据资源体系”,这既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又有很多落地的执行工作。这些职责以前分属发改委和网信办,前者主要是推进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后者主要负责协调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信息化,比如各种APP提供的便民信息查询服务,还有智慧城市建设,以及信息资源跨行业跨部门互联互通。


实际工作,这两个部门之间的职责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有大量跨部门的工作,所以这一次,相关职能并入新成立的国家数据管理局,将大大降低沟通协调成本,加速数字中国建设。


本文也将重点分析“数据资源体系”未来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二、数据为什么是生产要素?


“数据资源体系”相比数字基建而言,出现了“资源”两个字,意味着要把数据变成类似土地的资源,成为能够独立创造价值的生产要素。


过去的经济学总结了4种生产力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但到了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数据是第五种生产要素。


这并不是我的凭空想象,2020年4月9日,国家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这五大生产要素,并对五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出纲领性的建议。


前四大生产力都与政府部门一一对应,土地对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技术对应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劳动力对应的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资本对应财政部、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以及证监会,等等。数据自然也要对应一个部委,即新成立的国家数据局,级别上目前还只是国务院直属机构,未来还可能升级为“数据总局”或“数字资源部”。


为什么数据可以成为第五种生产要素呢?


人在信息时代,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数据,比如说你今天上午开车到医院看病,被路边的摄像头记录下交通路况数据,你个人的出行导航里有行车数据,医院留下你的病症和用药数据。


只不过,过去这些数据仅仅是孤立的数据,行车记录仪保存几个月就删了,个人的出行数据没有任何价值,而医院的数据就算被保存下来,也只是死的。


目前已经能用起来的,只有出行导航的行车数据,把无数人的出行数据汇集起来,可以提示道路拥堵程度,这些数据与其他数据汇集,又可以用来分析一个城市的运行轨迹等更多信息。


路况数据,目前也部分被城市大数据中心利用起来,称为“城市大脑”,实时扫描,实时调整,配合增设可变车道、增设潮汐车道、设置分流屏等手段,降低拥堵,车流提速。


但路况数据的作用并不仅仅是交通,理论上可以和其他部门的数据打通,实现更大的作用。


但现在的数据利用往往仅限于拥有数据的本部门,最典型的是医疗数据,利用程度就非常低。


举个例子,你到医保局去办事,会发现医保只有一些涉及医保的药品信息,并不知道你在医院的其他医疗数据。


想要让数据产生价值,就需要让数据互联互通,各个维度的数据相互验证。


很多人设想,我们所有医疗信息汇总到一个部门,建立居民健康电子档案,一家医院的检查数据,可以在其他医院被看到,更方便医生全面掌握我们的身体状况,然而由于涉及个人隐私,现在医保和医院之间的信息都没有打通,甚至连医院的各部门也没有打通,医院之间的信息打通更是遥遥无期了。


数据的价值在于联通,它有无限供给的规模效应,需求越多,价值越大,数据还有网络价值,1+1>2,数据越丰富,价值越高。


比如水泥、钢铁、玻璃、铝合金等等生产数据,单一看只是行业信息,但汇集起来,就是房地产从开工到竣工的完整周期信息。


所以,想要让数据产生价值,就要让数据汇集起来,形成大数据,才能体现出来一些结构化的特征,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其中的信息。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要数据互联互通,之前已经有一些互联网平台公司开始做这方面的工作,已经产生了很多成果,很多城市的政务中心都是与这些互联网平台合作建设的。国家数据成立后,政府承担的角色跟以前有什么不同呢?


三、政府为什么要重点推进这项工作?


最重要的原因,我国80%的数据都在政府与相关国企手里,“躺”在这些部门的服务器里。


你要了解一下城市人口详细的结构数据,了解商业设施的具体分布的历史数据……这些最全、最准确、最及时的数据,都在政府部门手里,如果政府不做这件事,光靠企业根本不可能完成。


但现在的情况是,你明知道数据在哪里,就是用不上,政府部门是一个抽象的集合概念,数据保管在一个个具体的部门工作人员的手里,他只是一个“保管员”,没有相关规定告诉他们应该如何提供这些信息。


这就是我国数据管理的现状,之前我国做了大量的政务信息化的工作,产生了大量数据,但非常分散,非常割裂。


之前我研究政务信息化行业上市公司,中国政务信息化4000亿的市场规模,最大的政务IT公司营收也只有十几亿,因为下游的税务、工商、财政……,每一个政府部门都有一套自己的封闭系统,各有各的数据,老死不相往来,导致很多都是重复的,不但效率低,也给普通市民办事带来麻烦。


举个前段时间看到的例子,老人突然去世,留下的存款分布在多家银行,而且不知道具体是哪些,子女只能把附近所有银行一家家跑过去,如果有数据的互联,就应该能一键查询到所有存款。


目前政务数据光流转就需要通过很多道审核手续,更不用说打通数据服务企业和市民了,这个现象,有人称之为“数据烟囱”,就是一个部门一根烟囱,垂直往上冒,想要打通,只能把这些烟囱给拆掉,并成一个。


之所以出现“数据烟囱”的情况,是因为我国之前主要是对数据进行监管,通过《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数据安全法》,重点表明“不能做什么”,但能做什么,并没有一个顶层设计。


数字中国的顶层规划出来后,数据管理的重点就从“不能做什么”渐渐变成了“可以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


出现“数据烟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各部门对数据资源的利用,缺乏必要的利益驱动。


原始数据中包括各种敏感的个人隐私信息或有关国家安全的信息,对数据的利用,要经过大量的数据清洗工作,耗费人力物力,政府付出成本就需要有相应收益。


打个比方,人脸识别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提供身份,但这个数据由企业去采集管理,大家肯定不放心,最终必然由政府出面来牵头这件事。政府付出了公信力,就需要获得类似税收一样的回报,谁受益谁支付这笔费用。


除了政府还有国企,承担了大量社会治理的工作,这是经营成本中的很大一部分,也是拖累企业效益的重要原因,但这一类活动中也沉淀了大量的数据资源,比如电信、供电、燃气、医院等公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手里的用户活动行为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很多相关行业企业都是有用的,比如医药研发企业需要有相关病症更结构化的数据。


有供给,有需求,就有了数据交易的基础,由于它并不是传统的实物交易,数据有安全性的问题,有权限的问题,交易层面有资产定价的问题,有会计处理的问题,有标准化的问题,因此需要一个专门的交易市场——数据要素市场


四、数据要素市场的作用


数据也需要有一个可交易的市场,让有数据的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和政府)能获利,让需要数据的企业能方便的买到合法合规的数据,所以很多人把数据交易比喻成信息化时代的土地流转。


很多人认为,数据要素市场的建立,可以让政府从土地财政转变为数据财政,对应着国民经济从土地经济到数字经济。


这个判断可能有点言之过早,能不能成为地方政府新的财政来源,取决于具体最后能形成多大规模的市场,一方面取决于需求,一方面取决于交易的效率,这两者,后者决定前者。


而交易效率和更多的可交易数据,取决于几件事:


数据确权:就是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的明确,类似土地市场,只有确权后的土地,才能流通,才有价值。


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把敏感的个人隐私信息去除,变成结构化的大数据,才可以交易。


数据标准化,数据标注:让一些图像视频类的数据,变成标准化的可用数据。


数据入表:就是把有价值的数据作为无形资产,进到资产负债表里面,带来一波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扩充,目前财政部已经发布了《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进入具体细则的阶段。


数据定价、数据交易、数据流转:这些都比较好理解,都是数据交易市场的一部分。


以上都是宏大构想,但前面说过,数据是一个供给创造需求的领域,数据的可复制也造成“需求越大,成本越低”的特点,唯有高效海量的数据交易,才能让企业和居民产生更多的数据需求。


五、国家数据局的意义


事实上,在国家数据局成立之前,区域层面其实已经有了非常多的探索,全国各地都有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最著名的是“云上贵州”。


更多的是各城市的XX政务数据局、XX市大数据中心或XX市数据运营中心,这些数据中心主要负责以下几件事:


1. 收集和整合城市各种数据,如气象、环境、交通、经济、人口等数据,构建城市大数据平台; 


2. 基于城市大数据平台,开发和提供各种城市应用和服务,推进政府数字化个人服务(比如上海的“一网通办”),推进企业的放管服工作,为企业提供线上业务办理或咨询服务;


3. 政务大数据:汇集所有政府、国企的数据,打通各部门的“数据孤岛”,促进城市数据共享和开放,推动城市数据应用和创新,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这一部分才是未来的重点。


只不过,现在的大部分城市数据局只是本地政府信息办管理下的便民服务机构,国家数据局的成立,最现实的意义,就是各地现有的数据管理局可能有了主管部门,必然加快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设速度。


说实话,我虽然写了这么一大篇文章 ,但除了现有的一些例子,我也不知道数据未来还有哪些应用。


可我们想知道,国家也想知道,这也许正是国家数据局成立的意义所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作者:人神共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