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3-17 14:02
奥斯卡的“大女主”电影真的变了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观察家 (ID:eeoobserver),作者:叶倩雯,头图来自:《瞬息全宇宙》


“女士们,不要再听任何人说你年华已逝,永远不要放弃……感谢学院,这是正在书写的历史!”这是第9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最佳女主角的影星杨紫琼的获奖感言。作为奥斯卡历史上的第二位少数族裔影后和第一位亚洲影后,杨紫琼获得这个奖项颇具象征意义,不但意味着亚裔在好莱坞的历史被重写,也意味着代表着好莱坞主流品位的奥斯卡奖的进一步自我革新。


杨紫琼主演的电影《瞬息全宇宙》可谓是第95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这部电影收获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在内的七项大奖。其中,相较于疫情以来相对平庸的奥斯卡影后争夺战,本届奥斯卡最大的看点和悬念却集中在这一奖项。这或许也可以看作是当下蓬勃发展的女性意识在电影领域的操演。


综观提名“最佳女主角”的五位演员和她们饰演的角色,除了《造梦之家》之外,另外四部都是所谓的“大女主”电影,意味着整部影片没有与之势均力敌的男性角色,电影几乎是围绕着唯一的女性主角展开,集中展现该人物的成长或毁灭,其他人物基本是为这个唯一主角服务的。


回顾近年来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电影,基本都是这种所谓的“大女主”电影,并且诸如《塔米·菲的眼睛》《无依之地》《朱迪》等作品基本上也不再将男女情爱作为电影的核心来处理。角色虽然大多还是由超级明星来扮演,但往往也不突出她们在容貌上的优势,反而想尽办法来遮掩这部分的性魅力,呈现出与上一个世代“大女主”电影创作的极大不同。


但需要指出的是,本届奥斯卡奖的创作类奖项中,除了萨拉·波莉的《女人们的谈话》获得最佳影片的提名荣誉,再也不见女导演的身影。五部提名最佳女主角的影片中,没有一部是女导演的作品。尽管我们不能强求彰显女性意识的电影只能由女性导演拍摄,但这个例子却足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美国电影业事实上存在的男女导演比例严重失调的现实。这些由男性导演创作出来的关注女性问题的电影,有时候更像是借着女性身体诉说男性世界观的产物。


《瞬息全宇宙》和《塔尔》在剧本写作阶段的设定都是男性,后来才决定改由女性扮演。但电影的内涵却并没有因此改变,个别桥段怎么看都觉得有些别扭,在具体情境的展现中缺乏独属于女性的切身感受,总给人浮于表面的感觉。


《金发梦露》和《造梦之家》的女主角的形象都来自真人真事,但创作者却都选择了将复杂的人物简单化的处理办法,故意彰显女性单纯、可爱、被压抑和被迫害的一面。至于美式独立电影《致莱斯利》则根本就是一个坏母亲被爱情救赎为好母亲的当代童话。应该说,所有这些角色,哪怕是被视为性感符号的梦露,虽然都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所谓的“男性凝视”,却陷入了另外一种创作窠臼中。


分析这些电影的文本,我们可以看出好莱坞内部对席卷全球的“me too”事件的反思,其内部一直在努力更正和调整体系内部性别不公的现实,但由于积重难返的结构性问题,多数工业体系内部的优质电影是难以打破既有的权力关系,给予现实世界女性困境真实有力的回应的,最终也就流于平权的形式罢了。


但形式的改变毕竟催生着某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在不断的争取中,越来越多的少数族裔、中老年女性和性少数群体的声音渐渐变大。他们得以通过由“老白男”统治的电影业的遴选,获得更多展现才能的机会。尽管这些成功的案例往往符合“幸存者偏差”的原则,但毕竟让少数人群看到了希望和可能。


可是,只要这套体系的运作法则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机制内部生产的电影往往也会成为维护和延续体系价值观的产品。不管看上去多么激进,骨子里还是保守和单一的。我们在观看本届奥斯卡上的“大女主”电影的时候,会觉得在精致细腻的表演背后有空洞,大概就是因为它们的创作者缺乏对女性生命的想象。


“绝望主妇”的逆袭


《瞬息全宇宙》和杨紫琼得奖后,国内出现了一些批评的声音。这些声音主要集中在这部电影比较平庸,能得奖主要是因为好莱坞和奥斯卡越来越看重“政治正确”,仿佛这个奖项是奥斯卡迫于环境不得不颁发给亚裔的。其实,与其说是杨紫琼需要一个奥斯卡的肯定,不如说是奥斯卡需要她的象征意义。《瞬息全宇宙》不论从题材、形式还是多元化的层面,都符合奥斯卡近年来一直努力革新的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就在我们觉得所谓“政治正确”十分过度和过激的时候,只要稍微留心查看奥斯卡的历史就会发现,杨紫琼是这个奖项近百年历史中第二位少数族裔的影后,并且距离2002年哈莉·贝瑞获得此项荣誉已经过去了20年。主办方还特别请来了哈莉·贝瑞将小金人递到杨紫琼手中,后来贝瑞还和媒体表示,自己等待不再是唯一特殊的那个人已经很久了。


这一幕才是我对杨紫琼获奖感受复杂的地方。尽管从个人趣味来说,我没有那么喜欢《瞬息全宇宙》,但是从它的象征意义来说,又让人很难不认同这毕竟是一件好事。经过百年的奋斗和抗争,傲慢如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如今也不得不正视自己内部的僵化问题,开始革新奥斯卡的评价体系。它迈出了微小但重要的一步,尽管还很不够。


我们都知道,《瞬息全宇宙》最早是希望可以找成龙主演,他恐怕也是西方最为熟悉和认可的中国功夫明星。但是因为片酬等问题,成龙拒绝了这个角色。主创团队也是花费了数年才决定将故事的主人公“性转”成女性,重新编织出了现在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里,杨紫琼扮演的伊芙琳是一个失败的中年华裔女性。她为了爱情和丈夫远走异国,在美国却没有过上想象中的幸福生活,苦苦经营一家小小的洗衣店为生,深陷在生活的泥淖中无法自拔。电影的开场就是伊芙琳在整理堆积如山的小票准备面对税务局的审查,他们的家庭即将面临破产和处罚,丈夫则在酝酿着离婚。在烦乱中,伊芙琳还要处理年迈父亲的各种需求,以及面对女儿是同性恋的现实,她的生活几乎走向崩溃……


担任影片导演之一的关家永同样来自一个华裔家庭,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典型得不能再典型的唐人街华人家庭的样貌,伊芙琳就是我们身边你绝对不会多看一眼的中年女性,没有人会相信她的人生还有别的可能性。《瞬息全宇宙》像大部分超级英雄电影那样为伊芙琳的人生赋予了可能,她在税务局被税务官质询的时候突然“灵魂出窍”,遇到了来自平行时空的另外一个“丈夫”,后者告诉她,世界遇到了大危机,只有伊芙琳才能拯救所有人。


《瞬息全宇宙》海报


《瞬息全宇宙》的故事从此走向了超现实的部分,刚刚还深陷生活里的家庭主妇伊芙琳转眼拥有了超能力。但她也意外地发现,所谓拥有强大能量要毁灭世界的魔头竟然是自己的女儿。正是因为长期在家庭中被压抑,女孩的怨念带来了巨大的黑暗能量,就连伊芙琳也无能为力。


这一幕和另外一部热门的动画电影《青春变形记》(提名了今年的最佳动画长片)有些相似。《青春变形记》也将关注点对准了华人家庭,以小女孩美美的成长作为整部影片的主线。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发现原来美美家有一个神秘的传统,所有的女性成员都有一股极为强大的力量,在激动的时候就会变成一只硕大的红熊猫,因此她们在长到一定岁数之后都要借助外力将这股力量封印。


其实不论是伊芙琳女儿的怨念,还是红熊猫的力量,都可以看作是东亚文化对女性天性和欲望的压抑,一旦女性选择释放,产生出的巨大能量就会让人害怕。《瞬息全宇宙》中,伊芙琳最终搞清楚了女儿的目的——她其实并不想要毁灭地球,而是想要毁灭自己。这当然也可以看作是被压抑的女性对外部进行的无奈反抗。


所幸的是,电影没有让女性走入自戕的境地。电影的后半段,伊芙琳通过超能力穿越见证了平行宇宙中每一个自我,过上了无比丰富精彩的生活。在尽情实现了所谓的自我价值之后,她还是选择回到自己的世界做回伊芙琳,回到了丈夫和父亲的身边,自然也收获了与女儿的和解。


至此,《瞬息全宇宙》回到了最为保守的叙事当中,那就是不管外面的世界多精彩,我们还是要去接受和甘于眼前并不理想的生活。我们当然无权指责这种选择,只是放在此时此刻的伊芙琳身上显得有些遗憾。毕竟,伊芙琳放弃了那么多种熠熠生辉的人生可能,在年轻的时候要忍受父亲的控制,中年之后还要原谅丈夫的辜负,兜兜转转之后还是只能将希望寄托给像女儿这样的年轻一代。


无独有偶,斯皮尔伯格导演的《造梦之家》的故事主线虽然是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的成长,但也有一位困在家庭生活中的主妇形象,那就是由米歇尔·威廉姆斯出演的男主角的母亲米茨,她的原型正是斯皮尔伯格自己的母亲。电影中的米茨是一个典型的文艺女青年,她喜欢弹琴和唱歌,不擅长做家务。但是由于1950年代的整体风气,米茨在结婚后生育了一男三女,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安心在家做一个家庭主妇。


《造梦之家》剧照


比起很多主妇的生活,米茨是幸运的。她的丈夫对她很是理解和尊重,不但适应了米茨糟糕的厨艺,还努力赚钱供养一家人。但米茨还是爱上了丈夫的朋友,没有想到这件事被儿子发现了。


应当说,如今已经七十多岁的斯皮尔伯格现在选择用电影揭开少年时代的回忆还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尤其是在父母已经离世的情况下,如何叙说他们的故事具有了道德意义的拷问。在《造梦之家》中,母子的关系因为母亲的私情被识破产生了裂痕,情急之下,母亲向儿子坦白自己从来没有过丈夫之外的男人,她的感情是纯洁的。


私以为,这是全片的一个败笔,将米歇尔·威廉姆斯之前对人物的精心塑造打了折扣。毕竟米茨是一个兴之所至就会穿着半透明睡裙在灯光面前向众人起舞的女性,她的魅力正是在于不愿意置身在传统的父权制家庭中,也不愿意仅仅作为谁的母亲而存在。


但在电影当中,尽管米茨一次次鼓励了儿子追求电影梦想,成为他导演之路的引路人,却还是要通过自证清白的方式去获得儿子的原谅,这让人感到很不合理。毕竟,米茨最终还是坦荡地和丈夫离婚,选择了念念不忘的情人,她是否对丈夫抱有形式上的忠诚其实并不重要。


《造梦之家》剧照


作为儿子,斯皮尔伯格在回忆父母的时候难免带有滤镜,可是时过境迁,他却还是无法将自己的母亲看作一个拥有普通欲望的母亲。在那个环境保守的年代,米茨虽然凭借一己之力冲破了家庭的束缚,却还是被困在了儿子对自己的想象中。


冲不破的爱情神话


在五部提名影片中,《致莱斯利》恐怕是成本最低的一部。这是一部典型的美国独立电影,据说只花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创作。影星安德里娅·赖斯伯勒扮演的莱斯利是一个有酗酒问题的单亲母亲,她在七年前曾意外地中了一张高达19万美元的彩票,成为小镇的名人。她本可以拿着这笔钱重新开始,但由于过于放纵的生活,这些钱很快被挥霍干净了。她不得不去投靠早早在外打工的儿子,一边发誓要重新振作,一边却还是忍不住喝酒。


安德里娅·赖斯伯勒本来是好莱坞有名的性格美女,为了演绎这个角色,整部影片都可以用“灰头土脸”来形容。她将莱斯利自私和神经质的状态把握得很精准,在她身上,我们验证了“不是每一个女人都适合做母亲”这样的论断。很快,对莱斯利无限忍耐的儿子也受不了自己的母亲。莱斯利失去了最后可以依靠的亲人,不得不在街头流浪,人生跌落到最低谷。


《致莱斯利》海报


电影的开场,我们就见证了主人公彻头彻尾的失败。从生活逻辑来看,莱斯利既不值得同情,也没有任何希望。但导演迈克尔·莫里斯却还是强行让莱斯利邂逅了离婚男人斯维尼,让她因为爱情获得了新生。斯维尼邀请莱斯利来自己工作的饭店工作,用自己的宽容接纳了她。两个人在一番试探后向对方敞开了心扉,携手勇敢面对过往的不堪。电影的最后,莱斯利的母亲和儿子来到饭店,他们再次原谅了这个不合格的女儿和母亲,电影以大团结收尾。


坦率地说,这是一部俗套的电影。前半段试图展现美国穷人的真实处境,颇有一些看点,但后半段急转直下,变成了中年版的爱情童话。莱斯利的困境固然有自己性格的问题,但并非没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导演没有将重点放在揭示人物深层困境的层面,而是急于用简单的童话将问题掩饰过去,仿佛每一个遭遇不幸的女性只要找到一个可靠有爱的男人,就能获得彻底的救赎。


为了让这份爱情能够更加合理,主创为斯维尼增加了一个有酗酒毛病的前妻,还让他遭到了背叛,仿佛这样两个受伤的心灵的突然相爱就能更加合理,但我们都知道,在这个残酷的世界,爱情并不能拯救任何人。在电影之外的世界,随波逐流如飘萍一般的莱斯利大概率不会遇到一个无缘无故就为了自己付出一切的男人。


说到底,《致莱斯利》看上去没有消费女性的身体和苦难,但还是有意无意地将女性置于“第二性”的位置。莱斯利的男友和儿子都显得善良有责任,而她本人和母亲则歇斯底里和疯狂,这样的女性人物已经很难得到接受了性别教育的新一代观众了,也难怪这部电影在国内外的评分网站表现都一般。


奥斯卡上争议较大的另外一部电影是由安德鲁·多米尼克创作的电影《金发梦露》,该片将我们熟悉的传奇女星玛丽莲·梦露塑造得就像一个彻头彻尾的“恋爱脑”。电影从梦露不幸的童年经验展开对这个人物的分析,向我们展现了这个伟大女性近乎完全可悲的一生。


在电影里,这个原名叫作诺玛·简·贝克的私生女一生都困在自己对父亲的渴望之中,即使在成为大明星玛丽莲·梦露之后,她也无法从童年阴影中摆脱出来,一次次陷入带给自己伤害的爱情关系中。电影虚构了她与卓别林的儿子和爱德华·约翰逊的儿子同时交往的关系,在意外怀孕之后,她在还不知道谁是父亲的情况下就幻想起未来的美好生活,完完全全被演绎成了一个被洗脑的傻姑娘。


《金发梦露》剧照


这部电影改编自作家乔伊斯·卡罗尔·奥茨的小说《浮生若梦》(Blonde),虽然其中有大量真实人物存在,但小说中的很多情节是虚构的,因此严格来说这并非一部真正的传记片,更像是一部借由传奇的玛丽莲·梦露符号来演绎和表达导演思想的作者电影。


女性受害者叙事


熟悉当代电影创作的人不难发现,2017年的“me too”运动之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女性主义电影和女性题材电影就掀起了一波创作高潮。这些电影都是试图为我们揭示,在父权制时代中,女性是如何被压抑、被禁锢和被迫害的。


在好莱坞,这几年也不乏许多年轻的女性导演在创作诸如《前程似锦的女孩》《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她说》《女人们的谈话》等相关题材的电影。在这些电影中,女性固然会遭遇生育权和生命权的剥夺,她们会迷茫也会痛苦,但同时也不乏斗争的策略和勇气,敢于面对结构性的不公正。


将这些电影与《金发梦露》对比,不难发现其创作意图的极大差异。尽管作为巨星的梦露是被她背后的明星机制塑造出来的,但她在被利用的同时,也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改变自己的处境。


梦露本人性格内向,喜欢阅读,尤其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严肃的表演很下功夫。尽管最初没有人在乎她的这一面,但随着不断地和资本博弈,梦露渐渐获得了比较大的自主权,在后期已经不再去演单纯的性感美女角色了。


《金发梦露》里的梦露很讨厌自己的身份,想要做回诺玛·简,殊不知她本人才是梦露这个符号核心的缔造者。很多关于梦露的回忆录都说,她本人其实是一位十分坚强的女性,绝对不是一个可以任人拿捏的“傻白甜”,在遭到薪资不公的时候,也会勇敢地为自己抗争。在个人情感关系层面,她虽然经历了三次婚姻,但也收获过真正的爱情,她和自己的伴侣并非电影里那样的控制关系。


尽管还是要受制于那个时代对女星的诸多要求,但她言行在当时来说也算是开时代风气之先的。譬如我们都很熟悉的那张风吹白色裙子的剧照,今天的解读可能是她被男性凝视消费了,但在当时,这种健康性感的形象也代表着女性对自己身体的掌控。


《金发梦露》剧照


这部电影上映后遭到了很多差评,观众认为这种拍摄方式无疑是再次消费了已经逝去的梦露本人。为了表现玛丽莲·梦露破碎和受伤的一面,电影的镜头经常毫无节制地展现女主角是如何被不同男性性剥削的,大量不加掩饰的裸露镜头冒犯和刺激着观众,让一部分性别意识比较敏感的观众感到不适。这部影片让古巴女演员安娜·德·阿玛斯获得了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她之前以扮演《银翼杀手2029》中的虚拟女友闻名。巧合的是,这两个角色从不同的层面都被视为由男性设计,为男性服务的玩偶。


至此,我觉得导演已经非常直白地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好莱坞制度。电影里的梦露几乎是一个十足的受害者,这部电影试图向我们说明,梦露在事业上的成就完全是偶然的,她的美色被一个又一个男性所利用,她本人却更想做一位普通的母亲……从类似的设定上看,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导演的用意,似乎再也有没有什么比大明星梦露也在受难的情节更好地回应“me too”运动,但这么做事实上大大削弱了这个角色的复杂性。


从电影创作的角度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看到一位美丽脆弱的女性被丑恶的东西伤害让人心痛了,但正是对“完美受害者”的期待,才让现实世界的很多女性被忽视。因为女性从来不完美,也不应该完美,当不完美的女性受害,还会激发我们的同情吗?


单薄的角色“性转”


与《金发梦露》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由凯特·布兰切特主演的《塔尔》。有趣的是,在五部提名作品中,《塔尔》虽然是一部标准的“大女主”电影,却又是唯一一部没有性别关怀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女性上位者同样可以滥用权力,甚至戕害其他女性的故事。


《塔尔》的导演托德·菲尔德分享说自己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就是想要探索权力结构,最初这个角色是按照一个男性来写的,但是他后来意识到,如果主人公是白人男性,那么观众五秒钟就能得出结论,而他希望用另一种方法来检查权力本身。


《塔尔》


电影的开场就为我们展现了塔尔的成功。在这个虚构的故事中,她作为女性指挥家和作曲家已经获得了一切可以获得的行业认可,在被问到是否因为性别因素受到某种制约的时候,她的回答也是志得意满的,认为前辈遭遇的困难更多,而自己几乎没有。为了展现塔尔的身份是一个绝对意义的少数,托德·菲尔德还设定塔尔是一个女同性恋者,她的伴侣是自己工作的乐团的首席小提琴家,两人还一起收养了一个女儿。


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具有“政治正确”特质的家庭蕴含着瓦解的危机,原因是塔尔很可能和乐团中一个年轻的女指挥有不正当的关系,并且还利用自己的权力将其排挤出了古典音乐圈。后来,年轻指挥自杀,媒体将矛头对准了塔尔。她的事业在一片抗议和抵制声中走向终结,最终只能沦落在某东南亚小国为游戏配乐。


由于电影刻意为我们掩盖掉塔尔的生活细节,直到电影结束的时候,我们也无法判断她是否真的做了不堪的事情。尽管塔尔性格乖张强势,对人不留情面,但她到底有没有利用权力进行“权色交易”却始终是一个谜题。导演似乎想要通过塔尔的经历去回应所谓的“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以此反思在过往包括“me too”在内的社会运动是否有过激的嫌疑,激发我们去思考那些因为某些无法被证实的传言定罪的人是否是无辜的。


托德·菲尔德的用意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既然要讨论权力的滥用,为何非要塑造一个滥用权力的女性呢?我这么说并不是认为女性不会做这样的事情,而是在菲尔德的剧本中,塔尔除了看上去是一个女性之外,所有的行动都和男性一样,没有任何女性的特质。


比如,她在看到乐团好看的年轻女性时,甚至不用回避自己的伴侣,就直勾勾地向对方发出信号;再比如,当得知养女在学校被人欺负之后,塔尔的本能是用暴力警告对方,并自称是女儿的父亲;甚至当她因为丑闻被乐团叫停指挥工作后,她的第一反应是去指挥席抢夺那个本应属于自己的位置,还打了和自己无冤无仇的新指挥……


这些行为一般都不会发生在女性身上,即使她是一个女同性恋者。在我看来,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中,人类还不存在彻底泯灭性别的选择,即使塔尔是一个内化了男权的女性,但她也会有身为女性的时刻,这是镌刻在我们的记忆中的。


回到奥斯卡奖本身,这些年关于它的讨论和批评并不少,不论是低迷的收视率,还是乏味的获奖作品,人们总是将奥斯卡的问题归结在对“政治正确”的追求上,认为是当下的舆论压力让我们的电影越来越不好看。事实果真如此吗?从这些处在父权阴影中的“大女主”电影中,我反而感觉所谓的“政治正确”的追求还远远不够。


何况从奥斯卡这样一个美国电影工业内部的奖项来看,其表彰的主流电影从来都是遵循不同时代的“政治正确”要求的,只是不同的时代对于政治正确的要求不同,定义和内涵会产生一些偏差。如果我们曾经被好莱坞电影追求的平等、自由和民主所感动,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电影里的尊重女性、尊重多元文化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观察家 (ID:eeoobserver),作者:叶倩雯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