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3-01-04 16:33

不思进取的搜索引擎,死期才将至

晨起浏览虎嗅,偶读《搜索引擎,死期将至》(以下简称“原文”),欣见文中对搜索引擎有独到见解,但一些观点又不敢完全苟同。

笔者认为“原文”固然找到了现有搜索引擎的部分缺陷,也看到了未来互联网发展的部分趋势。但事实上,这些缺陷和趋势恰恰是现有搜索引擎继续完善自身的动力和前进方向。“原文”只是证明了不思进取的搜索引擎死期将至,而不是搜索引擎本身,然而世界上又有那种事物不思进取始终停滞不前而迟迟等不到死期的呢?

故而笔者吹毛求疵地逐段小驳。与原作者分享观点,也小飧读者:

有人把搜索引擎分成三代。第一代是Yahoo的人工整理的目录方式。第二代是Google开创的由爬虫采集海量数据,用户通过关键字检索的机器搜索。第三代是所谓的通过自然语言检索。还有人提出什么第四代,第五代。 
但真正意义上的搜索引擎,只有两种:依靠人工的和依靠机器的。也就是第一代和第二代搜索引擎。第三代搜索只是在技术上的提升,而所谓第四代和第五代只不过是商家炒作的噱头。

“原文”中关于第一、二、三代搜索的划分,应该算是目前最为流行的版本,但第三代搜索恐怕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提升,而更应看做是搜索理念上的提升。之前的第一代搜索可以看做是目录,第二代搜索则可以看做是筛子(简单机械地将符合关键词标准的和不符合关键词标准的信息分开)。目前仅从第三代搜索不太成熟的概念型产品:谷歌知识图谱看,第三代搜索似乎可以看做是4s店,所有与该词条相关的信息都可以一次性找到。其呈现方式更像门户专题,虽然词条数没有明显提升,但有价值的信息量却有明显提升。搜索引擎至此经历了从替网民做排列组合到替网民做减法再到替网民做加减法的演化过程。

而现在提所谓第四代、第五代搜索固然为时尚早,但随着移动互联的崛起和终端技术不断完善,相信第四代、第五代搜索并不会让人们等待太久,届时将是搜索方式上的又一次飞跃。

这个神奇的过程由一系列复杂的算法和每年几百亿度的电支持。这个世界最优秀的数学家和程序员都在为了从一万亿的网页中获取有用的数据而努力。但即使如此,机器依然是机器,就像Google把“我想扁你”翻译成“I think flat you”,机器搜索的可用性不尽如人意。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为了得到想要的结果,从搜索引擎返回的页面中细细检索,还常常需要更换关键字,最后也不一定能得到想要的答案。

这一段中,“原文”作者算是发现了现有搜素引擎的不足之处,也是搜索继续进化的动力所在。但以此作为搜索必死的论据之一,则未免与“刻舟求剑”者同质。

是的,机器搜索的可用性不尽如人意,但正如“原文”前面所说:搜索不仅有依靠机器的,还有依靠人工的。知识图谱可以看做是把互联网上所有人工的智慧和信息全部通过爬虫抓取到自己的结果页面,可以看做是将人机智慧结合的一种尝试。

同时,即便仅现有搜索引擎就仍然有较大进步空间。例如:其结果呈现方式就尚有很大进步空间,当推广信息与论坛内容、时事新闻全部混杂罗列时,每个人都会觉得“不尽如人意”。但其实简单地将这些信息做适当分类处理并通过更新盈利方式,将其中的推广信息大量压缩,其用户体验就会有很大改观,变得“尚可一用”。

第三代搜索即便只是技术上的简单提升,相信做到以上两条也并不为过。

Web 2.0的出现宣告了依靠机器和算法的搜索引擎的死期。
首先,互联网的数据重心已经从开放转向封闭。类似微博、Facebook、淘宝这样的网站,形成了自己的生态圈后,毫不犹豫的对搜索引擎关上了大门。现在还渴求着搜索引擎临幸的,都是一些还没有形成,或者无法形成生态圈的网站。而这些网站是没有未来的。互联网的明天,将会形成一批封闭的数据岛和散落在其周围零散数据形成的沼泽。搜索引擎只能在这片沼泽里苟延残喘。 
短期内看互联网的数据重心似乎已经从开放转向封闭,其原因大抵是由于抢夺用户资源的战争日趋白热化,每个玩家都希望自己的用户粘度能够最大化。然而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毕竟不是几个互不相连的大局域网,开放和融合毕竟才是整个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曾几何时,人们还曾以为互联网收费的时刻日益临近了。

此外,“原文”作者似乎把垂直搜索开除出了搜索大家族,云云搜索刚刚与新浪微博达成合作意向,其今后将会有怎样的动作也尚可期待。

其次,即便是搜索引擎收录了的站点,用户也未必会经过搜索引擎进入。如果要买书,用户会选择直接进入当当网或者京东,如果要吃饭,用户会选择点评网,饭统网。行业巨头的出现,让用户变得只需要一个像hao123这样的导航页面。而hao123是人工编辑的。
“原文”作者一定没有想到另一种情况的发生:知识图谱抓取了第三方网站的相关信息后,用户跳过的恰恰是第三方网站,而不是搜索引擎。这可以回到搜索引擎肇始的初衷,一批懒得记域名又懒得翻动黄页的懒人们最早发明了搜索引擎。当初如此,现而今又会有多少网民会因想省去在搜索引擎上打关键字的宝贵时间而浪费记域名的脑细胞和打出域名的宝贵时间?结论就是第三方网站在用户黏度方面似乎永远不可能赶超搜索引擎。

至于hao123这样的导航页面,笔者没看出一排排的小字网站名称会比传统搜索的结果呈现页面节省多少眼神。

最重要的,Web 2.0的特征之一是由用户而非某个公司创建数据。由于数量巨大的用户成为了内容的制造者,这使得数据的检索回归到人工方式成为可能。想知道你家附近那个理发师最好吗?不要指望搜索引擎。人的问题,永远是由人来回答最靠谱。互联网连接的并不是成千上万的机器,而是成千上万的人。这个‘人网’,现在用来传播新闻,分享心情,推荐电影。它为什么不能用于解答问题呢?当然可以。谁最先实现这一点,谁就是搜索引擎的终结者。
至此,“原文”作者又一次回到了“人工”,笔者也不得不再一次重复:搜索引擎也可以加入人工,搜索引擎也可以变成人网。

总之,可以断定搜索引擎的死期还遥不可及。并且随着移动互联、语音识别等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搜索可能获得更多机会,甚至可能使某些其他互联网事物“死期将至”。但前提是这些搜索引擎不像“原文”作者设想的那样固步自封,相信这也是谷歌、微软等不缺乏创新精神的搜索引擎耕耘者们看到的。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