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OSS直聘 (ID:bosszhipin),作者:刘亚洲,编辑:贾嘉&白话日报,头图来自:《克拉克森的农场》剧照
2022年秋天,在山东邹平一个叫东绳村的小村子,正在进行一场“拍卖会”。拍品是村里360亩耕地的承包权,起拍价每亩地1400元。村里人不习惯拍卖会这个说法,他们更愿意称之为“杠价”。
1600!
“杠价”刚开始,有人直接加价200。1650!1700!1800!价格随着大家的喊声一路上涨,最后停在了1870元。
1900元!犹豫片刻后,李元刚喊出了价格,并在大家的窃窃私语中顺利拿下。
用1900元一亩的“天价”承包土地种植粮食,李元刚成了当地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他今年47岁,此前一直是个普通农民,种着家里的五六亩土地,副业销售一些机械器材。这次一次性包下360亩地,既是因为自己的种田经验,也是顺应了政策指向。
2014年,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要求大力发展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五年内完成承包经营权确权。在这个大背景下,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土地流转,李元刚的家乡也没有例外。
“村里早就没多少人只靠种地生活了,要么做点小生意,要么去县城打工。”在李元刚看来,耕地在一些村民手里似乎成了鸡肋,土地流转是个水到渠成的政策,大家都很欢迎。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2年6月,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累计达到1120万人。在媒体报道中,很多回农村创业的年轻人会从事共享农场、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兴行业。
但如果像李元刚一样,就是真的种地,承包几百亩地种粮,能赚到钱吗?带着这个疑问,我跟李元刚一起算了一笔种粮账。
一本种粮收支账
“能赚到钱,但不多。”
李元刚给我算了一笔种粮食的成本与收益账:
“我总共承包了359亩地,基本是连成片的。我们这边粮食能一年种两季,秋天种麦子,第二年夏天收获后种玉米,秋天收完玉米再种小麦。小麦一斤一块五(最新收购价1.572),亩产大约1200斤,一亩地就是1800出头。玉米一斤一块四,亩产1300斤,一亩地也差不多这么多钱。每亩地还有一百多块钱的种粮补贴,全部加起来每亩地的收入三千六七。
全国主要粮食品种的收购价格会进行公示
咱们再算成本。1900的租金是固定的;种子、化肥、农药、浇水、机械收割加起来,平均到每亩地的成本1000左右;人工正常就是我和我媳妇,忙不过来的时候雇几个人,一个人一天150。平均下来,一亩地能有个三五百块钱的利润,三百六十亩就是十万左右。”
实际上,每亩1900元的租金远高于华北地区的平均价格,在当地其他乡镇,租金价格一般在1000~1500元之间。高租金的一部分原因是李元刚的家乡是著名的山药产地,一亩山药能赚几千块利润,但李元刚只种利润几百块的麦子和玉米,没种山药。
“种山药,需要轮种,需要精心照料,需要人工收割,我和媳妇俩人每天脚不沾地也忙不完,雇人就又是一份成本。更重要的是,山药要卖出去才能赚钱,市场行情好不好、能不能找到批发商都是问题。今年十块钱一斤赚钱了,明年三块一斤呢,后年没人收呢?除了山药,种其他蔬菜、水果都是一样的道理。菜农把卖不出去的菜扔沟里的事情,你应该也听过吧?别人确实赚到钱了,但我不羡慕,有多大肚子吃几碗饭。”
李元刚选择的玉米和小麦价格稳定,国家统一收购,镇上还有粮站帮助存储,风险小了很多,但天灾人祸仍是巨大考验。
过去两年九、十月份华北连续降雨,当时正值玉米即将成熟的时候,降雨虽然对玉米生长没有造成太大影响,但耕地积水严重,收割机无法进入。去年,李元刚提前观测天气预报,在玉米完全成熟前收割,只是产量有所影响。其他承包大片耕地的农民却大多陷入两难局面,因为机器无法进入,他们要么选择每天150元雇人收割,成本大幅增加,要么等雨水过去再用机器收割,眼看着很多玉米烂在地里。
“类似的风险还有很多,比如去年冬天低温有些小麦被冻死了,有时候刮大风把玉米麦子吹倒了,下冰雹砸了等等,都会影响收益。在政府补贴下,我们按2元一亩的价格给麦子买了保险,最高每亩能补偿950元,能挽回一点损失。”
李元刚总结,承包土地种粮食这事,风调雨顺能小赚一点,遇到天灾就勉强够本或者赔钱了。
种360亩地是种什么体验
每天早上,李元刚都会早早起床去巡视一遍自己的360亩麦田。过去的整个冬天,地里并没有多少需要做的事情,他机械厂销售的兼职工作,几乎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去年秋天拿下土地承包权之后,他和妻子全部种上了麦子。和传统的秋忙不同,李元刚只需要提前挑好麦种,一个电话就有人开着拖拉机拉着种粮设备过来了。几天时间里,两口子只需要全程盯着他们干活,检查是否有遗漏就可以了。
小麦刚刚发芽时,李元刚安排了第一次“打药”。每天天不亮,夫妻两人就早早起床收拾好农药、喷雾器来到田里,忙到天黑才回家。一天时间,两人能够完成四五十亩土地的“打药”工作,用了一周多时间才忙完。每天背着十几斤的喷雾器在田里走十个小时,两人累的腰酸背痛。
实际上,这七天的重体力劳动完全可以依靠机器完成,镇上有人提供飞机农药喷洒服务,一亩地收费6元,他家的360亩小麦半天就可以喷洒完成。
“还是想着省一千多块钱,反正我俩时间也不值钱,从小就是种地的,忙活这一星期也不至于累着。但年后麦苗长起来再打药我就会找飞机来,一个是快,一个是不会踩坏麦子。”
眼下天气转暖,李元刚正在进行第一次浇水。为了这次灌溉,李元刚雇佣了五个村民,预计十五天浇完。“都是雇人,但地主是看着农民干活,我俩是和大家一起干活,没啥区别。”李元刚不忘调侃自己。十五天里,夫妻俩每天都会累到沾床就入睡。而这样的灌溉,在麦子成熟前还要再来一次。
到了很多人认为最忙的收割季节,反倒没有太多事情了。只需要一个电话,会有人开着联合收割机来到田里,一边机器走过,一边收好的麦子自动烘干装好。夫妻俩再雇几个人跟在车后面,捡拾落下的麦穗。麦子收完后会直接送到镇上的粮站存储,费用是每斤一分钱,他们可以根据行情选择出售时间。
“你们不了解农村,可能就知道上学时候课本里说的农民靠着双手面朝黄土背朝天。其实早就不一样了。理论上,种粮、打药、浇水、收割都能叫人用机器完成。不然好几百亩地,我俩累死也顾不过来啊。”
没见过年轻人和外地的做这个
村里人偶尔会调侃说,过去的大地主都没有李元刚地多。李元刚反驳说,他们才是地主,自己是承包土地的“佃农”。当然,历史上应该也没有过承包360亩土地的佃农。
截止2021年12月31日,全国土地流转率为25.3%,但有些省份流转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数。安徽2022年三季度土地流转率达到57.2%,山东2021年底全省农村土地流转率超过46%,河北河南多个地级市也发布过数据,称本市土地流转率超过50%。
在李元刚看来,土地流转率虽高,但参与流转的人群特征是固定的:“我们这包地的都和我差不多,本地的农民,五十岁上下,年龄大了工作不好找,手里有点小积蓄,但又不会做别的买卖,只好包几百亩地,赚点辛苦钱。”
这种辛苦钱的赚法,可能并不适合城市里的年轻人。
除了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熟悉之外,还有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乡土优势。就像李元刚所说的:“有啥事都好说话,不会有人捣乱”。不能小看这种乡土意识。如果承包土地的人是“外来者”,他可能很快会发现,自己不仅仅很难在面子和人情层面融入环境,而且某种程度上还会被区别对待。
在各种新闻里,经常有类似某农场或菜场的作物被当地人偷采、偷运、哄抢的故事。“这种事,没法说。所以你看我们很多承包土地的都是本村或者邻村的人,大家都知根知底,能避免很多麻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OSS直聘 (ID:bosszhipin),作者:刘亚洲,编辑:贾嘉&白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