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3-01-12 15:32

人人:做笨拙的产品大象,还是凌厉的产品小鼠?

虎嗅注:本文的核心观点在于目前过于庞大的人人网应该开始考虑为产品做减法,这是虎嗅认同的观点。对于具体论据,有些可能较为主观,无法全部赞同,但仍值得与大家分享。


————以下为文章正文———


我在Alexa上发现人人上榜的子站居然有47个之多!而访客比例不足5%的就占了44个!反观而facebook在Alexa上上榜的子站只有3个!


看Alexa数据,不难看出,四分之三的流量都是停留在主页renren.com上,用户要么就是在看好友或其它关注的新鲜事,要么是去看好友的主页,中间还可能有留言互动发状态快速上传照片等行为。其实77.27%这个数据也说明了人人用户的最大需求还是“社交”,而非“分享”、“公共主页”、“小站”,更非下面一众的花里胡哨的功能。


最近也有玩facebook,怎么都找不到那个写日记的功能,怀疑是不是中国大陆地区没开放这个功能。于是跑到quora上去问这个问题,两个美国人告诉我说facebook去年就砍掉了“Note”这个功能,是为了加强对用户所post内容的限制。听罢,对facebook的敬意真是油然而生——懂得做减法懂得去专注。


人人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很简单,小而美,less is more已是大势所趋,应该狂做减法,砍掉因为贪心而上的众多项目,在某一两项领域里深耕细作,以达到业内领先。


再去看一下Alexa的数据:

我随机点了一下wiki.renren.com,这个站点还没有开通。


看看facebook的情况:



人人一直对外自称是中国的facebook,也是一直模仿和抄袭facebook,包括最近的时间轴,不过可惜的是:人人显然没有模仿到facebook的灵魂:专注。看这两个图表便知了。关于人人的未来,我深信答案也全在这个图表里。


人人的减法


我建议,人人只需保留如下产品:Renren.com/ Photo.renren.com/ Browse.renren.com/ Apps.renren.com/ Wan.renren.com


至于原因,占用户访问量不足3%的众多小子站我就不说了。单说下这个数据在10%以上的人人的几大子站:share.renren.com blog.renren.com page.renren.com  zhan.renren.com


先说人人的转帖(share.renren.com),原因有三:


1)先看用户访问比例:22.42%,与比例最高的77.41%(renren.com)相差甚远。说明这个需求并不是很大


2)这是一个信息严重泛滥的时代,物以稀为贵,人人网上那些转帖,并不属于人人网独有的稀有宝藏;况且其本身质量也不高,我之前论述过。


3)没错,几个同类的网站,qq空间、开心网、朋友网都有转帖功能,但是人人网要想有出类拔萃,就必须有取舍有特色啊。况且你看老大哥facebook,都没有转帖啊。


其次说人人日志(blog.renren.com)。虽然用户访问比例不算高,但是毕竟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会在人人写日志的,哪怕仅仅是copy来的。那么为何还要砍掉呢?还是那句话:要想出类拔萃,必须有取舍有特色。如果要定位于“社交”,那么日志这个功能非必需。从现实角度分析一下,写日志这事,不是每个人人的用户都有一个博客或者一个豆瓣这样可以写长日志的地方,但是每个人必定都有一个qq啊,他最最起码是可以在qq空间写日志的啊,需求是完全可以满足的。那么你人人何不成人之美,就让你qq大而全去吧,我人人要专而美。Facebook在这方面做的很令人尊敬,它于2011年砍掉了自己的Note功能。


再说公共主页。人人公共主页所涉猎的范围太杂太乱,给人一种平台的错觉。基于此,我更愿意把新浪微博的名人大V和企业官微、以及豆瓣小站的企业小站理解为垂直领域的“公共主页”。目前的状况是,人人显然是竞争不过微博和豆瓣的,上文我也列举了一些例子,整个人气完全没法跟微博比的。所以,为了专而美,一个字:砍!


至于小站。上文我做过分析,确实不怎么样,跟豆瓣小站完全没法比。虽然UI和网页设计各方面看起来挺时尚,但是单内容这一项就让人人小站显得很低端。不如果断弃之。


剩余的如过江之鲫一般的小小子站更是应该果断砍掉。


最终,人人的定位就是:社交,同时兼顾游戏(社交游戏和非社交游戏。对游戏不了解,就谈这么多)。


大方向确定以后,人人还需要在社交方面优化一些细节(PC端和移动端分开来讲)。由于不玩游戏,游戏那块我就不讲了。


Facebook有一点做的非常好:你发布一张照片时,可以填写与这张照片对应的地点、时间,并添加相关的人(有点像@ 他们)。最后,你还可以再描述这张照片。于是你发现了没有:时间、地点、人物、内容(描述部分),通过一张或多张照片完整再现了一次线下的社交(如果参与人数2人或以上)活动。


这才是facebook比较灵魂的东西,人人可以学习这一点。视频方面依然。这是第一步。


对于那些只玩人人不玩开心网的用户,特别是已经毕业了的,他们大部分的熟人在线社交行为都散落在qq空间和新浪微博上。但是qq空间和新浪微博在照片社交方面做的显然不够专业,比如提及某人你要靠@,但是@又很占本来就有限的字数,以至于我们常常会在微博上看到某人二次转发自己的微博时再去@ 他的众多好友。如果人人在这块做的非常专业,用户体验又好,那么是很有希望把用户吸引回来并让他们活跃起来的。


后话:正是人人网的不专业,它才一直没有真正在熟人社交方面干翻qq空间,也给了后来的新浪微博很多机会。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和我一起出去玩的朋友(比如同事)有没有人人账号呢?先说一下人人的用户年龄段。我做了个小研究,搜我母校1999级医学院的校友,人数众多,你可以假定大部分人都注册了,但是点了几个进去看,好多都是最近两三年内注册的,其活跃度(内容量)也高不到哪儿去,来访人数及好友数也都普遍不高,人人对他们的需求更多应该是寻找老同学吧。至此,我下一个未必很严谨的结论:人人的用户以受过高等教育的80后和90后为主,其中的主力用户(现在活跃和曾经活跃过的)以85后和90后为主。那和我一起出去玩的同事如果是70后,他很有可能就是开心网的用户了。那么,至于人人网如何去抢夺开心网的用户,及吸引那部分既没注册人人,也没注册开心的潜在用户来,那都是后话,必须要等到人人把“社交”这个内功修炼好、把现有客户服务好以后再说,况且人人网现有用户量也是亿级的庞大,本文不表。


人人还可以做什么?


人人网专注社交领域之后的两步走:


1)将线下的社交/生活行为通过图片/视频/个人状态 分享到线上


2)线上与好友组织线下的活动,然后再分享到线上,形成良性循环的闭环


首先要把第一步走好,把用户从微博和qq空间吸引回来,并生成较高的活跃度之后,再走第二步。正如facebook现在做的那样:Event功能。我体验了一番,这个功能真赞。国内的SNS社区目前还没有这么专业的组织活动的功能。





关于在线组织活动,如果你担心说与西方人比,中国人整体偏内向的性格和文化氛围不适合线上组织活动,也是有道理的,比较传统的组织聚会的方式还是小范围的沟通(如面谈、电话、短信、qq群、群发邮件等),但同时,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你会发现在各类社区里面(我常见的有地方论坛、专业论坛和微博),甚至在个人签名与状态里面,也有各种组织聚会(或者是旅行啥的)的,常见有两种形式:不点名邀潜在同伴的;直接点名发起邀请的。所以我觉得不必太担心这个,况且实际操作起来可以谨慎稳妥地进行各种尝试和验证,而且用户习惯这个东西确实是需要慢慢引导和培养的。


术业有专攻,按照这个思路做下来,在“社交”这块,人人的效果和用户体验绝对会优于qq空间和微博,在这种情况下,我会、而且我相信绝大多数用户都会把属于“社交”的内容和时间分配到人人网上的,至少Facebook和twitter平分春秋的现状已经验证了这一点。


人人到时候就可以盘活自己的一亿多用户。那儿之后,人人再去攻掠开心网(如果开心网没有变革的话)的用户、以及走出校园吸引更多的社会用户注册,成为真正的中国版的facebook,便是一件极有希望的事。


移动端的人人


(作为安卓用户)移动端首先要配合“第一步”的策略,对产品做相应的修改;


其次我再谈一下其它细节:


人人最近新加入了声音发布状态的功能,可以配图片。我自己是不喜欢用这个功能,第一是因为没有电台男主播那充满磁性的声音,第二总觉得有点别扭(因为你的语音可以被所有好友听到,且这时语音会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如果声音不好听多少会有点当众出丑的感觉,人性都是希望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好的擅长的一面),第三就是内容了,说点啥呢?好伤脑筋。所以我下载了啪啪也只是一个看客。另外我也观察了一下,在校内上只有一个同学发过语音状态,说了些“不想上班,只想睡觉”之类的话,啪啪上没有一个同学在上面发语音。同学们,你们都跟我一样矜持吗?


当然,这代表不了所有用户。这个语音功能能否被大众接受并使用,待时间验证。只想说一句:人人好爱跟风。


另外说一点,人人的语音功能是先录语音,再选图片。我认为整个过程中,录语音才是最难的环节,应该先易后难:先选张照片,然后再录语音。用户在录语音之前也好有个聚焦(先对着照片思考说点啥),就像啪啪现在做的那样。


最后,我们都知道大象与老鼠的故事。拿音乐这款产品为例,虾米算是这个领域其中一只凌厉的小鼠,而人人则是一头包含了音乐与电台的大象。两者较量的结果你们都知道的。


备注:文中所指“上文”为“人人网几款产品(时间轴、公共主页、小站、转帖)的体验报告”,地址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