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3-28 09:21

出海产品的“语言鸿沟”,如何跨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ID:woshipm),作者:Boyka,原文标题:《出海时,产品的“多语言”能力如何设计》,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自从中国加入WTO后,随着政府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发布,中国的高速发展之态势已然势不可挡,国内市场已不再满足中国企业的发展,国外市场已成为中国企业纵横捭阖的战地。中国企业争先恐后地出海遨游,走向国际市场。


企业的国际化,必然带来企业IT服务的国际化变革,以笔者效力的公司而言,正是因大刀阔斧的国际化拓展带来的IT产品国际化需求,引发了IT产品功能的国际化改造,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多语言支撑能力的推进。


笔者有幸主导过多套系统的多语言变革,特在此分享一些实操案例,与各位一起进步成长。


一、多语言产品现状与场景研究


《孙子兵法·谋攻篇》 ——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


要探索多语言的产品演进形态,得先回归看下多语言产品架构常犯的3大不良动作。


在笔者经历过的系统多语言架构变革中,经常会出现各种不良,其中最突出的3点归纳如下:


1. 多语言架构的3大不良


1)多语言元素缺斤少两


多语言的边界范围梳理不全面,缺失体系化的多语言元素的盘点行为,造成多语言变革总是缺斤少两,比如页面多语言了,新闻公告忘记了等类似情况。


2)多语言架构单一僵化


认为只需加入语言条件即完成多语言变革,浅显的将字段多语言实施方法泛化为所有元素的多语言实施方法,缺失体系化的多语言技术架构。比如部分主数据的多语言其实是源头问题(EHR信息、法人信息等)、比如图片多语言其实是设计标准问题。这些元素的多语言有不同的架构方法、并不能用字段多语言实施方法涵盖。


3)多语言波及兼容乏陈


多语言变革只聚焦于元素的多语言化,而没有对国际化的整体波及面进行评估,比如页面的显示要不要改造、网络访问的部署要不要改造、海外个人安全的方案要不要兼容等等。


2. 用户Mark的产品使用旅程


现以员工Mark的产品使用旅程为例,看如何推演出多语言产品元素、技术架构的搭建。


1)员工图谱



2)员工Mark的产品使用旅程



从中可知多语言是包括很多方面的,在产品规划设计阶段输出不良,则会有如牛鞭效应,将不良传递到项目周期的下一个阶段,会带来多语言产品设计不良,也会不断放大,带来技术架构设计不良。


如下图所示:



3. 多语言的场景分类


基于Mark的使用旅程,可进一步推演出多语言的元素分类。下面将多语言分为6个大类,分别为“通用元素类、字段类、图片类、新闻公告类、外部系统传入类、业务流类”。


该分类的标准有两个,分别为“类别、来源”;其中元素类别(比如图片、字段做区分)、元素的多语言来源(比如字段类和外部系统传入类做区分)



二、多语言能力中台的技术架构


可能有些小伙伴会问,上面用6大多语言场景大类进行归纳整理的技术实现方法是什么呢?


下图为多语言能力中台技术架构图:



三、通用元素类多语言产品设计


1. 现状分析


通用元素类是指所有系统中最普遍最广泛的多语言类型,比如页面标题、功能名称、异常提示等。这类多语言场景更多是每个系统私有的多语言类型、不受外部关联系统影响。


比如“功能名称多语言”中“我的”这个字符,只要采用“ID、语种、内容”即可完成多语言的设计,这种无需在此详述。比较难的是带有参数的通用元素类多语言,比如异常报错。该类多语言不仅要在代码架构上做好统筹规划、而且还要考虑前端的用户体验。


因为这类内容的普遍不良情况为:


  • 报错内容因为没有考虑到足够多的参数形式,则会造成无法配置实现。比如“明细行的合同签署方”,若开始没有考虑到必须有“明细行”参数,则会造成明细行字段无法实现多语言,无法通过配置实现,必须写死在代码上;


  • 报错内容没有拆分成“问题描述”和“解决方案”,造成配置表无法兼容所有的通用元素;


2. 设计目标


通用元素类涵盖了页面的通用组件类,比如分段控件、面包屑、导航菜单、选项卡。也包括异常提示类。通用元素类有一个明确的归类标准“源数据源在本产品 + 字符元素组成”。


通用元素类的产品设计需要达成如下2个目标:


  • 可兼容参数:通用元素类既包含分段控件、也包括异常提示。分段控件的文本可全部翻译即可,比如“我的”、“发现”;而异常提示却包含参数,比如“明细区的摘要不能为空”,摘要就是参数。故而通用元素类的产品设计先要兼容参数。


  • 可一套代码:通用元素类可用一套代码框架做实施、构建的是多语言中台技术能力中心。这套代码框架不仅可兼容分段控件、也可兼容异常提示。


3. 产品设计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通用元素类的设计方案和技术架构,比如下面这一句异常报错:


例子:明细行的合同签署方和付款区的合同付款方必须一致,请进入我的合同查看该合同的详细信息,确认合同签署方信息。



这个例子在代码架构上,可以采用“参数表达方式”来做表达,同时我们也可以将其拆分成“问题内容”和“方案内容”两个部分,详情如下:



从架构角度、所有的“通用元素类”内容均可采用一个代码架构来实施,下图是通用元素类的后台参数表,共由“3个必填 + 4个非必填”组成:



4. 通用元素类多语言技术架构


基于此,我们可推演出“通用元素类”多语言场景的技术架构图。在下图中,一套程序方法就可将通用元素类的多种多语言场景做兼容。



四、字段类/外部系统传入类多语言产品设计


1. 现状分析


很多小伙伴会疑惑,字段这么简单的东西,在做多语言翻译上有何技术架构,比如“供应商”,直接翻译成“supplier”不就可以了,可实际执行中,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在字段使用层面,一般会出现这几种不良情况。


  • 一个字段对应多个别名:比如供应商这个后台字段,在实际使用时,有“供应商名称”“供货方”“供应者”“交货方”等这些别名。那“后台字段名、前端别名、前端别名多语言”是什么关系呢?


  • 一个字段的子项由外部系统传输:比如很多企业的供应商数据由“供应链中台”端维护,或在SAP侧维护,若外部系统没有维护好多语言,则到底谁才应该为该类字段的多语言负责?


2. 技术架构


下图为字段类的技术架构图,横向上分为三层,分别为“字段层、别名层、别名多语言层”,纵向上分为“维度类型、维度成员”;


  • 维度类型概念:字段名,比如“供应商”;


  • 维度成员概念:字段名下的下拉子项,比如“深圳ABC有限公司”、“深圳DEF有限公司”。


从下图可知、在维度类型这类多语言场景下。最底层是制度层、建立字段的唯一性标准和整个业务的主数据标准;再上面一层为字段层,字段要尽可能标准,不能出现两个“供应商名称”字段;基于标准的字段,上面则有别名层,每个字段有多个别名;同时在别名多语言下,则每个别名可配置多种语言表达方式。


基于不同产品特点,可设定哪种语种必填,比如有些企业在亚太市场,则亚太区的语言加一些国际通用语言,则可设置为必填。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可极大地降低字段的复杂和冗余,而且还可降低字段的别名层面的运维配置工作量。



从上图还可知,在维度成员这类多语言场景下。若是系统私有数据,则依然可采用“字段层 > 别名层 > 别名多语言”的结构来维护;若维度成员是由外部系统传入的,则为了保证内容的准确性,不会由每个系统单独去维护一套多语言,而会搭建一个数据中台,由中台做数据的统一定义,其他周边系统全部调取这个中台的数据源。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时,针对维度成员,不允许新建多个别名,避免引发数据混乱。比如中国,英语只有“China”。


五、图片类多语言产品设计


图片类的产品架构也比较简单,采用基础的框架结构即可存储,该结构为:ID + 语种 + 图片标题 + 图片URL;不过图片类大部分小伙伴会忽略场景梳理。在整个系统中,图片类主要包含如下场景:按钮图标、产品LOGO、下拉子项的备注说明、过渡图标。


六、新闻公告类产品设计


1. 产品设计


新闻公告类重点实现的是给不同语种的人发布对应语种的新闻公告。故而首先要给员工打标签,这个标签并不是运维配置实现的,而是在用户使用系统的时候,根据用户的登录语言自动打标签。然后在发布新闻公告的时候,则会自动将不同语种的文章发布到其主页上。


2. 技术架构


下图中新闻公告多语言首先要搭建一个新闻公告中心,该功能平台可针对一篇文章原稿(例A)编辑多份不同语种的文章(a1为中文/a2为英文)。然后系统自动根据用户登录系统所选的语言(英语),自动显示a2文章给用户。



七、业务流类多语言产品设计


在跨国家的业务流转之中,录入流程的人员和审批流程的人员率属于不同国家,所以他们的语言也必然存在差异。很多跨国企业考虑翻译会对源头数据造成曲解,一般都会采用两种方法来解决跨国业务流问题。


方法一为“源头本地化、审批节点多语种化”;方法二为“源头增加翻译、审批和源头统一语种”。


第一种方法是由本地语种人员录入本地业务流数据、总部审批节点配备多语种人才;这种方法适用于数据源有很多本地化附件的场景、且这些附件内容需要传输到总部做校验检查,比如财务报销类;


第二种方法是在源头增加一层翻译节点,由翻译节点人员将本地附件和内容翻译后向总部侧传递,总部侧无需新增多语种人才;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数据结构化要求较高的场景,比如合同履约类。


八、多语言的显示框架设计


1. 产品分析


经过前面的产品规划和技术架构,多语言的结构体系基本完成。接下来则需对多语言的显示框架和运营体系进行建设。


首先,我们要先回归中文和其他语言之间的最大差异,中文较于其他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中文名词在长度上比其他语种更短,也更为精练和准确。比如中文的“供应商名称”,在英文里面就是“Supplier name”;可以比较一下两者之间的长度,若在系统上,则中文会显得非常整齐精练,而其他语言则会遮挡从而显示不全。


多语言的长度带来的系统的改变,在系统设计层面主要体现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横排布局与错行布局


因为中文的简练和整齐,不少中文系统都采用下图1.1所示的方式来设计页面,这种设计我们称呼为“横排布局”。可在多语言环境下,这种设计就会带来不良的体验,因为字段名均被遮挡了,所以在多语言环境下,系统将要采用图1.2所示的方式来布局,我们称之为“错行布局”。


当然程序可以设计根据语言环境自动切换不同布局,比如在中文环境下用“横排布局”,在其他语种下则自动切换成“错行布局”。


第二方面:平铺表格结构和跳转九宫格结构


同样因为中文的简练和整齐,不少中文系统会偏向用表格来布局页面(这种布局我们称之为“表格结构”)。例图1.3,将所有字段信息平铺在页面上,这样会让页面显得更整齐、也会让页面的学习成本降低;


而在多语言环境下,因为多语言的长度不齐,则会造成页面布局很混乱,所以我们一般会采用图1.4所示结构,这种结构会通过抽取最核心的字段在一个表格上,然后将其他信息采用子表的方式来展现,子表布局为九宫格结构。




2. 产品设计


在多语言产品设计中,我们不需要建设两套前端框架,而要用一套“国际化”的前端框架去兼容国内/海外的前端页面结构。一方面是可以降低整个产品的开发成本,另外一方面可降低客户的沟通困难。


我们在多语言产品的显示框架下建立了三条准则:


一套标准的前端框架:


在TO B产品中,不同国家的人会针对一个页面进行沟通,若这个页面针对国内人群显示一套页面框架,针对海外人群显示一套页面框架,则会极大地提升沟通成本。故而多语言前端框架则只有一套。页面的框架、布局均是标准的。


一套灵活的配置体系:


在TO B产品中,为适应国内/海外的语言,则定义了一套灵活的配置体系,该体系可配置标题和输入框根据语言环境换行显示、可配置表格区根据列数选用子表展开或单行显示等等。


一套最兼容的前端规范:


在TO B产品中,在一套标准前端框架下,则需要做最兼容的前端规范,从而用最少的开发成本来解决最多元化的用户场景。这个规范定义了标题的长度要与输入框保持一致、定义了表格中列的最合适间距、图标与图标之间最合适的间距等。


3. 案例分享&难点分析


1)难点分析


如下为笔者经手的一款系统,作为国际性企业,该系统兼容了10种语言,如上的多语言框架和显示框架均在该系统得到淋漓尽致地反映。


在产品成型的摸索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纠结和痛苦,主要有两点。


在此分享给大家:


难点1:要不要以海外用户习惯为依规


海外用户有很明显的性格特征,比如更遵守规则、更习惯流程和系统。而国内用户有更多个性诉求、也更爱挑战规则。


在海外推广中,团队其实就受到这个挑战。当时整个团队分为两大阵营。阵营一坚持一套前端显示框架、对所有人均生效;阵营二坚持两套前端显示框架,依据海外用户习惯搭建一套海外的显示体系。


阵营二的小伙伴照搬了一款国际型的SAAS系统,计划将整个页面都做copy(如下图样式)。从而实现国内用户登录则显示中文页面;海外用户登录则显示海外页面(如下图)


后面我们充分分析了人群和运作实际,最终整个团队决定只用一套前端显示框架。理由有二:


  • 人群都是表哥表姐:该系统是一款报销系统,虽然使用者有普通员工,但是产品的运营方就是财经体系的表哥表姐,这类人群最习惯的就是表格。所以要用最习惯的显示框架来设计系统。作为TO B产品,不能仅仅考虑普通员工(C端用户),更要考虑运营人群(B端客户)


  • 界面都为效率服务:作为TO B产品,人群非常复杂,在日常工作中就经常会截页面图来做沟通,若一个系统两套前端框架,则会造成沟通界面缺失,极大影响公司运营效率。



难点2:要不要建体系化的多语言管理制度


在国际化推进伊始,整个团队的重心ALL IN在系统设计层面,对多语言管理制度虽偶有讨论,但均不是认为很重要。所以团队并没有建立多语言管理制度。


可随着国际化推进进行快速发展期,却发现正因为没有体系化的多语言管理制度。造成大量该多语言翻译的内容没有翻译、多语言翻译均是百度翻译、行业术语没有标准、图标内嵌中文字符、邮件公告没有海外兼容等等问题。


也因为这些不良,造成团队受到领导层的挑战。痛定思痛之下,团队快速响应,在一周内就输出了多语言管理制度,在系统维护、发文公告、设计样式、术语规范、简写规则等方面做了一次体系化的整理。


一套系统的成功,IT系统改造完成只达成了20%的目标,另外80%还强依赖于运营。


2)案例分享


填单页案例:



列表页案例:



九、总结


相对于数字化转型、营销中台、数字工厂4.0等高大上的概念而言,多语言是产品体系中小得不能再小的一个功能点。有些产品人眼光紧随着都是前者这些聚光灯的概念,而忽视后者这些最基础的功能点。


多语言粗略看来就是对文字的语种做翻译,而深究下却有很多工作要去深度思考、要做好体系化的场景梳理、要做好差异化的技术架构、更要做好体验改造和优化。


产品路是珠峰路,得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攀登。


谨以此言、与诸君共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ID:woshipm),作者:Boyka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