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栾春晖
TMT行业观察者、批评者、互联网创业导师
14
文章
0
视频
1
24小时
19
评论
KTV衰亡了,但线下脱口秀为什么火了?
真心写的好,赞亲一个,人设,线上线下的解释洞察很深。
留给滴滴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4、一言总结,滴滴的商业价值本身并不见得很大,需要在很大摊子基础上追逐增量的多样性的业务,以求得在巨大流量基础上的新的增量赚钱的业务,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要保持一定体量规模的业务量,便是一个十分苦难的问题,只能采取补贴杠杆来增加业务量,这也导致赚钱能力严重打折,自身价值不大,要拓展,维持高业务量,维持高业务量需要大量补贴投入,阻碍盈利能力的一个恶性循环在上演,改变滴滴目前窘境的唯一方法,还是找到能够有足够盈利空间的创新业务,是基于其存量的补贴也好,不补贴也好的基础撮合出行业务基础贡献,顺风车算一个;另外一种方法是放下扩张的欲望,寻找个最小化价值模型,除去补贴杠杆,回归一个出行业务撮合的基本价值服务,看看一个真实的市场价值多大,这个是无法做到的,因为资本市场高估值已经让其无法回归平常心了,被绑架的滴滴已经不是自己说了算,所以还是要继续赌下去,是否是下一个ofo,不知道,但是很危险,可能性很大。
留给滴滴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2、目前滴滴的窘境是,虽然业务进展顺利,业务流量依然保持,但是是靠大量补贴刺激才能够维持的基本业务流转,如果失去补贴,则两边都会存在一定的下滑,导致整体上,大的摊子铺开后,无法有足够的业务量和现金流支撑商业模式的基本运作。
留给滴滴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1、虽然滴滴是相对于共享单车,共享经济中相对较轻的模式,因为车不是自己的,其它成本都不用自己负担,社会资源都已经解决,但是同时注定了自己所提供的价值不具备依附的载体,创造的价值增量不大,其实核心本质就是一个信息连接工具,没有实质性投入多少的内容。
小黄车ofo的命运牵动了好多人的心,曾经的明星项目,万众宠儿,在巨头之间的博弈与民众的共同关注中硬是做起来了,只是单一商业闭环模式是不足以支撑一个盈利项目,本来有机会二合一用独大方式继续压制资本继续供应资金,直到找到增量收入模式,打平商业逻辑基础,只是个时间问题,结果万众期待的姻缘聚合没有出现,高人指点的摩拜另寻金主了,让金主养着,直到价值变现渠道找到,剩下孤单的小黄车,虽然还在运营者,已经感觉被彻底孤立了,谣言也好,炒冷饭也好都不重要,背后的动机逻辑在客观上也有不少的信息量。
有啥不能的
O2O的问题并不是伪需求,而是死在了资本的催肥,还有所谓努力的创业者,很多创业者只不过为了迎合资本而不是真的去干事。迄今为止O2O还在巨头们中间延展和表述。以中国为标本的零售业变革去影响全球,但需要注意的是,零售业的基础设施大多还是开发商建的,曾经o2o行业所阐述的最后一公里能否打通,基础设施还是能起到作用的。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地产开发的黄金岁月,很多公司都在宣称要颠覆零售业,却忽视了一点:基础设施既有线上的,也有线下的,既有物理的建筑,也有构建的商业平台,这是一个复合概念。跨越时间,空间。需要整合的元素太大了,也意味着潜力巨大。新零售不是特指的一个商业个体,而是基于地球世界村的商业变革。
顶个贴:如果站在今天,可以理解为第一波的O2O虽然巨头也投入了不少的资源,但是发现愣头青是无法真正搞明白这件事情的,最好还要有综合资源运营能力的巨头自己做案例,比如盒马等等,而一旦巨头自己躬身去做,就发现,所谓的办公室货架啥的都是小菜一碟,这些所谓的轻模式都不具备一个独立创业项目的价值,根本也不会像过往投资第一波O2O那样热情了。
新时代的知识演绎者们
非常赞同文章观点,对于演绎者的提纯,但是在知识产业的整个链条中,生产和应用是两大环节,而生产和应用之间是传播,传播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内容传播,和效果传播,知识演绎者完成的还是内容传播的范畴,更多是教的范畴,而要达到知识的实际应用有效果,练的部分是十分缺少的。
罗辑思维的得到APP也无非在进行头部的通用的知识内容的传播部分,而对于更为广泛的练的过程的服务其实涉足十分少,知识产业未来的机会在于O2O的offline部分的练的部分,教的部分的内容很快也会遇到瓶颈,因为知识本身就是浓缩的,量是少的。
擅长感恩的马云,和他的澳大利亚感恩之旅
感恩是个好概念,当你成功之后,无论是否有原罪,有多少原罪,都可以通过感恩将过往的历史定调,人生能够进入真正的感恩阶段才是真正的成功,首先是经历到了这个阶段,不然根本没有资本感恩,其次是有条件和能力感恩,否则只能自顾而无法顾及其它,最后,也是最好的为个人历史定调的工具,很好的品牌塑造的过程。
如今,再要立下成功的愿望,不如说,我要感恩。
神州专车的食言,以及失去的“两小时”
行业格局的基本确定,或者说趋向确定的过程中,各个C2C平台上的司机慢慢会固定下来,形成沉淀,这是主流,但是也会有一些被淘汰者,或者有个性选择的司机会重新投入市场,此时的神州专车推出所谓的C2C无非就是收获这些散落的司机,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究竟能够拿下多少司机,形成怎样的活跃度,要看流量增量情况,这确实是神州的硬伤。
十四爱萝莉:滴滴优步的单数随着单价上涨和补贴减少,用户和司机都已经流失很多了。靠补贴培养出的价格敏感型用户和司机,注定因为同样的原因退出这个区域。要我说神州推得还算太晚了,这么一段时间的筛选,停留在滴滴优步的用户和司机基本定型了,培养出消费习惯的用户和全职加少部分兼职司机,已经是一个相对稳定圈环了。神州这时候想掺一脚,实属不明智。不过也没办法,做了大概率是输,不做,估计慢性死亡。从网约车新政已经可以窥见政府的态度,滴滴势不可挡。现在滴滴已经坐稳市场老大,逐步拓展生态圈,车前车后市场均有涉及。现在和滴滴优步谈什么共享经济真的笑话,市场的趋利性导致了补贴下的闲置资源溢出或是被过度开发,这些东西都已经不算闲置资源了,何来的共享经济。神州还是稳住军心和大本营,等着滴滴犯错吧,生态圈的扩展必然会使它的资产线下化,重资产化,汽车领域哪块不要烧钱烧资源。等着滴滴战略失误,神州还有逆转的机会。当然了,易道也在一边虎视眈眈的,树大招风,滴滴别笑,皇冠会掉。
一张图读懂阿里巴巴眼花缭乱资本收购的背后逻辑
连接一切也是互联网发展的终极目标,而数据是保证更好连接,更加高质量,更有效连接的基础保障措施。
楼兰薇妮:有个成语,叫胸有成竹,一个人容易做到胸有成竹,但是一个社会要做到胸有成竹,就需要互联网这个虚拟的世界。数据是这个虚拟世界的土壤,现在这个虚拟的世界有很多的隔离的孤岛,BAT想做的是把这些孤岛拼接成为整块的大陆,所以阿里不仅仅会把“收购项目在数据层面和业务层面与阿里的大战略实现无缝衔接”,而且同时会把手伸到自己这块数据土地之外,就像腾讯出手企业级软件一样。
一张图读懂阿里巴巴眼花缭乱资本收购的背后逻辑
现在收购都消停了,也就有足够的素材可供窥探全景的阿里。
3942522:前段时间马不是跳出来说能让你看清的战略就不是战略吗?原标题不记得了大概是这个意思。最忌讳的就是过度解读,不在那个环境下是不可能有丰富信息用来解读的
一张图读懂阿里巴巴眼花缭乱资本收购的背后逻辑
这个点评很有味道,或许这就是归宿。
微博评论:最终国资委成大股东
一张图读懂阿里巴巴眼花缭乱资本收购的背后逻辑
这都是在阿里旗号之下,但是具体的运作上,或许都是独立的公司,或者是互相参股的合作公司,也会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只要数据相通,业务关联就可以了,不必要直接整合。
mxz99342:这个分析框架很好,化繁为简理出一条脉络,很符合商业生态圈的思维逻辑。“虚拟社会”这个概念比较宏大,不知道马云是不是真的有这种胸怀天下的帝王理想,但按照社会发展分布式、去中心化的趋势来看,未来的社会形态应该不会是以某种体系为中心,比如会有各种类型的电商;也不会是以某一资源为核心,比如数据,哪怕是大数据,也不会是隶属某个机构,而是因人的需求由各方提供。商业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的商业形式很难稳定存在,大公司的此消彼长就是很好的注脚。商业的未来不是一统天下,而是向着无限可能的各个方向的不断创新、生长,互相绕缠共同进化。所以阿里的未来,不会是一个虚拟的帝国,淘宝归淘宝、天猫归天猫,足球啥时候能进世界杯,还是个未知数。
一张图读懂阿里巴巴眼花缭乱资本收购的背后逻辑
其实所有的业务拓展也好,收购也好,都是在三个层次上具体展开,第一个层次是直接与商业相关的领域,包括物流和支付以及线下商业渠道等,第二个层次是,跳出商业领域本身,围绕商业活动本身延伸出来的商业和金融需求,某种意义上是阿里的第一次升级过程,围绕其已经有的客户提供不仅限于商品销售平台服务之外的服务。而第三个层次则是那些不怎么直接带来商业价值,更加带有社会属性的领域,涉及到阿里客户以外群体的基本需求,包括健康和娱乐文化产业,以及教育产业,这些虽然是重要产业,但是某种意义上来钱比较慢,不是和钱直接挂钩,因此是在第三个梯队推进的项目。至于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展开一股脑儿的布局,个人感觉肯定是和估值有关系,毕竟这是一个大的愿景,也希望在资本市场上得到认同,也对一些需要实现了第二层次的业务之后才展开的业务进行了直接投资,也是在事前布局,也意味着上市之后会按照这个布局展开具体的工作,其实也是提高估值的一种表现。如果没有大大远景,投资者怎么认账,毕竟一个商务平台有再大的现金收益,都无法保证未来的价值。
毛琳Michael:作者将阿里的投资脉络分得很清楚,但是仍然无法表达清楚的是:与阿里数据衍生出的金融,电商,物流与教育,娱乐,健康究竟有何关系.或者说是阿里本身也没有考虑清楚这究竟有什么关系?还是纯粹为了提高估值而做的一系列并购
一个空格引发的苦逼互联网民工的血泪控诉
十分感谢你的关注,在这里做一个回复:
其实我仔细想了下你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文字表象给你的印象是,扯到蛋是一种“良好”的状态,意味着更先进的状态,因此如果没有机会赶上第一波的机会,是属于步子慢的节奏,也可以逆袭实现扯到蛋的结果,因此可能认为步子慢好像是一种可以选择的应对变革的方法。
其实我的本意重点在快和大的区别,所谓的快可以理解为小步快跑,更类似当下互联网巨头,那些领先者的状态,可以有条件迅速迭代产品和革新产品,因此他们有时候因为太过领先,部分的尝试因为不是很具备天时,或者是一种被动的跟随的快步,导致细节跟不上或者出现问题,因此导致到一种失衡的状态。
以网易和阿里搞易信和来往一样,其实他们属于走的快的阵营,看到了微信的成功后,作为大巨头,也必须产出相应档位的产品,因此一种被动的追随就出现了不得不投入,但是却出现战略目的无法达到,或者扯了蛋了,而搜狐的自媒体平台一样,也是一种后来的跟随,无法不跟随的节奏,在具体的产品体验上,可能内部也只是一个Beta版本就推出了,出现了所谓的排版功能的我认为是瑕疵的地方,没有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给其完善产品体验,因此也可以说是扯到蛋的例子。
其实步子大了的引述,更多是引出后面的快导致的扯蛋现象,这里描述的一切都和快有关,和慢相反,相对。
因此用步子慢来表述这一现象不是很合理。
特此回复。
URznOzYP:#向作者提问# @栾春晖 “步子迈的大了会扯到蛋的。”,如今已经不简单是步子大的问题,有时候更多是意味着“步子太快了,也会扯到蛋或者磨坏了蛋。” 是不是应该是:““步子迈的大了会扯到蛋的。” Vs “步子太慢了,也会扯到蛋或者磨坏了蛋。” ? 请教一下这里面的逻辑。期待回复。
一个空格引发的苦逼互联网民工的血泪控诉
请明确所谓抄袭的证据好吗?如此不负责任的说法是任何人都无法接收的。
栾春晖:这个配图很有趣。
一个空格引发的苦逼互联网民工的血泪控诉
没有看到过你所说的文章,另外,个人的理解为主观观点,不存在任何的抄袭的说法,对于空格的客观描述为事实,更不存在抄袭。
唐勃虎:#向作者提问# @栾春晖 抄袭@Fenng 微信文章的观点,还要不要点脸啊!圈子这么小,赤裸裸抄袭!
微软重组在即,伤不起的Windows Phone
这个总结有新意。哈哈。
绿色大农场:文章不错,对WP的问题写得很深刻。我一直在想如何来衡量一个公司是否伟大。一个普通公司也许一个烂CEO折腾几年就能让它挂掉,比如黑莓。一个伟大的公司也许需要几个烂CEO折腾十几年才能让它挂掉,比如摩托。而一个真正伟大的公司即使一个烂CEO折腾几十年都无法让它挂掉(虽然最终还是逃不掉挂掉的命运),比如微软。由此可见比尔盖茨是多么的伟大。
一篇“水泥人”看后可能感到不适的文章
无论现在互联网发展势头如何迅猛,造就一批高傲自大的技术狂、预言狂,未来互联网作为工具的技术和模式成熟之后,传统行业必然会学会,并且掌握利用互联网工具发展自身行业的敲门,最终彻底革新行业的发展,而此时的互联网行业已经回归必要的理性发展。
诸如,曾经的汽车是贵族的奢侈玩具,远行,兜风,身份的象征,体验速度与激情,车就是主角,如今世界上的汽车保有量,大陆到处的限行誰还能做到塞在车龙中享受着曾经驾驶的乐趣?因为汽车已经成为基本的代步工具,曾经发展初期的光环不再,誰都无法回避历史规律的真实。
萧峰: 感觉这个教授级的作者不到30岁,血气方刚 难道互联网不是一个传统行业么?不要沉浸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撸,当你真正了解了传统行业后,才会感知商业、商道的真谛,即使你成功的创建了一个互联网公司,请问,你是科学家还是知识分子?其实你也变成为了一个商人,你的投资人不正是在做着将你这个工程师培养成商人的工作吗?很多失败的互联网公司,不是技术不行,缺乏基本的商业运作和管理知识。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要共享一个商道。 现在互联网行业的一些津津乐道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其实都可以在传统行业中找到大把的运用,比如互联网人挂在嘴边的用户体验,传统行业强调满足用户需求,这两者有多大的区别呢?而且人家涵盖的范围还要广,大数据,在传统行业也有市场调查和预测,只是数据的来源和精细程度不一样,你有商业模式,传统行业能够挣钱是不是也有商业模式呢。。。。。。。。 传统行业的人一边数着小钱钱,一边看着互联网人在那折腾和烧钱,叹息到:不是自己的钱不心疼啊。当你折腾的差不多了,市场也培育起来了,前景也清晰了,他们就会进来,互联网真的很高深吗?互联网技术就那么高不可攀吗? 我就是一个传统行业的人,但我每天上虎嗅和其他相关网站看看
END
罗辑思维的得到APP也无非在进行头部的通用的知识内容的传播部分,而对于更为广泛的练的过程的服务其实涉足十分少,知识产业未来的机会在于O2O的offline部分的练的部分,教的部分的内容很快也会遇到瓶颈,因为知识本身就是浓缩的,量是少的。
如今,再要立下成功的愿望,不如说,我要感恩。
其实我仔细想了下你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文字表象给你的印象是,扯到蛋是一种“良好”的状态,意味着更先进的状态,因此如果没有机会赶上第一波的机会,是属于步子慢的节奏,也可以逆袭实现扯到蛋的结果,因此可能认为步子慢好像是一种可以选择的应对变革的方法。
其实我的本意重点在快和大的区别,所谓的快可以理解为小步快跑,更类似当下互联网巨头,那些领先者的状态,可以有条件迅速迭代产品和革新产品,因此他们有时候因为太过领先,部分的尝试因为不是很具备天时,或者是一种被动的跟随的快步,导致细节跟不上或者出现问题,因此导致到一种失衡的状态。
以网易和阿里搞易信和来往一样,其实他们属于走的快的阵营,看到了微信的成功后,作为大巨头,也必须产出相应档位的产品,因此一种被动的追随就出现了不得不投入,但是却出现战略目的无法达到,或者扯了蛋了,而搜狐的自媒体平台一样,也是一种后来的跟随,无法不跟随的节奏,在具体的产品体验上,可能内部也只是一个Beta版本就推出了,出现了所谓的排版功能的我认为是瑕疵的地方,没有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给其完善产品体验,因此也可以说是扯到蛋的例子。
其实步子大了的引述,更多是引出后面的快导致的扯蛋现象,这里描述的一切都和快有关,和慢相反,相对。
因此用步子慢来表述这一现象不是很合理。
特此回复。
诸如,曾经的汽车是贵族的奢侈玩具,远行,兜风,身份的象征,体验速度与激情,车就是主角,如今世界上的汽车保有量,大陆到处的限行誰还能做到塞在车龙中享受着曾经驾驶的乐趣?因为汽车已经成为基本的代步工具,曾经发展初期的光环不再,誰都无法回避历史规律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