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3-02-19 17:30

坚持唱多浏览器!它们现在被低估了

年初在虎嗅看过一篇浏览器行业的评点,在一番指点江山之后,该作者将浏览器加了个定语“泥浆里打滚”,给了个“混吃等死”的判断。

作为一个互联网行业多年的从业者,笔者对这种动辄唱衰整个行业的论调不敢苟同。浏览器是个老行当,在网景之后,十几年来确实没有以浏览器为业务中心的公司能够做大,但这并不影响浏览器作为用户核心产品存在,更不意味着浏览器不是个好生意。

今天正好借艾瑞的《2012年中国手机浏览器市场研究报告报告》中的几个数据,谈谈对浏览器行业尤其是手机浏览器的几点价值判断。

判断一款产品有没有价值主要看两点,一用户价值,对用户有没有用;二商业价值,能不能赚钱。

浏览器有用户价值,是强势APP

今天这个节点上,PC浏览器的用户价值已经无需证明了。2012年的一场“3百大战”,360一夜之间咬掉10%的市场份额,已经将浏览器的威力体现的淋漓尽致。

针对手机浏览器,唱衰派的主要观点是,智能手机时代,App将取代浏览器的入口位置。但这只是评论家们闭门造车的臆想,从来都没有被现实证明过。艾瑞针对智能手机用户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12年底手机浏览器的用户规模达到了3.2亿,同时,过去一年的增长率为29.3%,不但高于整体移动互联网网民增长速度,甚至比前一年还高了将近10%。

2010-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及手机浏览器用户规模

说一个用户规模达到3.2亿、年增长率超过30%的产品没有市场价值,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事实上,“APP将取代浏览器”的观点犯了一个的致命逻辑错误:把APP和浏览器对立了起来,但浏览器其实也是个App。所以这个问题更准确的问法应该是:手机浏览器能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App?

从产品的角度,判断一款App用户价值大小也有几个通行的评价标准,比如产品功能、使用频度、接触成本、交互体验、可替代性等等。虽然凭借交互体验上的优势,微博、地图甚至新闻客户端等App都在部分程度上取代了浏览器这一入口,但由于产品功能全、接触成本低、使用频度高,浏览器依然是移动互联网用户最常用的App之一。

换句话说,即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浏览器虽然不是唯一入口,却仍然是一个重要入口。

商业价值:易变现的互联网入口

证明了用户价值,再看第二个问题:手机浏览器有没有商业价值?事实上,作为一个重要的互联网入口,无论在PC还是移动端,都是非常容易的变现的平台。

在艾瑞的本次的报告中,列举了五种手机浏览器的盈利模式:“装机嵌入费”、“流量费”、“广告”、“增值服务”、“平台化服务”,并指出前两种体现了软件企业的思路,而后三种体现了互联网企业的思路。

事实上,从软件产品和互联网产品两个角度判断一款产品商业价值,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完全不同的。在360推出安全产品以前,杀毒领域是一个规模非常小的细分市场,全部厂商的营收加起来一年也不过几个亿人民币,可能还不如今天的360一个季度赚的钱多。而360与瑞星、江民这些软件企业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用互联网产品的模式在做安全,先用免费获得用户,成为大流量入口,再利用平台优势是实现商业价值。

同样的,浏览器企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商业模式上还停留在卖软件的阶段,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网景。网景最终被微软IE“免费+捆绑”的策略打败,但IE随之而来的长期垄断,使浏览器互联网化的步伐始终没能迈开。

早期的手机浏览器同样走的是卖软件的路子,典型代表Opera。以前运营商和手机厂商要预装Opera Mini,是要给Opera付授权费的。这在今天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的好事。如今的App厂商们都削尖了脑袋想预装到运营商和终端厂商的手机里去,预装一台水货机,要付给刷机商2-5元钱,去年更有消息爆出,百度已经把刷ROM预装的费用提高到了一部手机10块钱。

过去十几年,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其实是一个软件互联网化的过程,其中一个明显的标签就是免费。试想如果没有Yahoo、Google、腾讯,我们现在所享受的门户、搜索、IM等互联网服务都有可能是收费的。而一款互联网产品从收费到免费的转变,就是从用户价值中提炼商业价值的过程。

因为有免费的IE在前,浏览器收费这条路实际上已经堵死了,互联网化就成了必然选择,比较普遍的模式是广告和搜索引擎分成。广告模式最简单、直接。到一定量级,搜索引擎分成也会是笔不小的收入。

2011年,Mozilla与Google续签了三年的新搜索合作协议,保持Google成为其浏览器Fireifox的默认搜索,在此前一年,Google为Firefox贡献了1.23亿美元营收。

在浏览器商业价值的挖掘上,中国公司应该说比国外的同行更有建树,比如PC上的360,手机上的UC,它们用页面广告、网址导航、电商分流、游戏联运等一系列手段,大大提升了人们对浏览器商业价值的认知。

在申音那篇备受追捧的《被人为割裂的中国互联网》中,他讲了两个朋友L和W的互联网创业故事。其中那个看穿了中国的互联网本质的L,原型是hao123和4399的创始人李兴平。2004年,他创办的hao123被百度千万收购,业界哗然,第一次让大家认识到了“网址导航”的价值。互联网行业存在一种错觉:简单的产品没价值,复杂的产品才NB。但要知道,直到今天hao123每月给百度带来的直接营收仍超过1亿元人民币,因为其运营成本的低廉,hao123对百度盈利的贡献率一度在20%以上。

关于浏览器的盈利模式,艾瑞的报告中还提到了增值服务。但事实上,增值服务更加适合社交类产品,比如QQ和开心网,在工具类软件基础上直接开发增值服务成功的例子极少,唯一能拿得上台面的“迅雷会员”,未来究竟有多大的市场空间也尚未可知。浏览器在增值业务上的空间只能寄望平台上支撑的其他业务带来,就像360和UC都正在做的电商分流、游戏联运。

可以说,平台化路线是PC时代已经证明了浏览器商业化方向。作为一个高活跃度、强展现力的平台,手机浏览器能够承载的服务类型很多,除了导航这种信息服务,对游戏、电商等增值服务都有很强的整合能力。

虽然很多人将手机浏览器的未来赌在HTML5上,但实际上,无论未来WebApp在用户体验上能否真的超越客户端APP,移动互联网的入口的碎片化都已成定局。从这一点出发,手机浏览器的未来变数的确比在PC上要大,换句话说,浏览器要在手机上稳固自己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地位,必须付出比PC时代更大的努力,加强平台的用户使用深度和粘度。

说到底,浏览器之所以被低估,是因为忽视了浏览器与其他APP相比所具有的产品优势,而手机浏览器要让自己价值最大化,也必须用做APP的思路做浏览器,在移动服务的功能和体验上实现更多创新。

举个例子,如果手机浏览器能在阅读这个环节上,功能和体验上比客户端更好,新闻客户端也好、阅读类APP也罢,发展空间都会被大大限制,别忘了互联网用户最大的特点就是懒。

正所谓“无利不起早”,今天的市场格局变化也侧面证明了浏览器的价值,中国手机浏览器的不仅没有变的更萧条,反而更热闹了。根据艾瑞mUserTracker的监测中,月度覆盖用户占比第一阵营中,UC浏览器和QQ浏览器分别已经达到了71.2%和37.4%,这意味着手机浏览器已经是一片红海,但最近两年,这一领域的新进者却是骆驿不绝。最近两年,360低调发布、Opera本土化欧朋,海豚高调回归,连一直公开表示“不看好手机浏览器”的王小川,也低调推出了移动版的搜狗浏览器。

2012年12月中国iOS及Android系统智能终端用户第三方手机浏览器月度覆盖人数占比

过年期间,Opera宣步了两项消息,一是将逐步把自己的 Presto 引擎换成 WebKit 内核,以应对Chrome 和苹果的 Safari的竞争,同时宣布收购移动浏览器SkyFire,加强移动端布局。

当然,别忘了去年才姗姗来迟的Chrome,虽然艾瑞的数据显示,2012年2月发布后,它目前在中国市场的用户覆盖只有2%,但如果Android 4.2开始内置Chrome,从长远看来,恐怕Google才是中国的浏览器们的终极对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