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4-12-28 09:53

万达收购快钱,转型前路漫漫

12月26日,万达集团宣布战略控股第三方支付公司快钱,在转型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此3天前,万达集团旗下的主营业务商业地产刚刚在港上市,融资288亿港元,创下了港股三年来的最大IPO纪录。加上AMC院线、万达酒店,万达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目前已有3个,而第4个——万达院线在A股的IPO也已获批,上市之日指日可待。


不过,志得意满的王健林并非没有危机感。两年前,他与马云立下“亿元豪赌”,不相信10年后电商能占到中国零售市场份额的50%。两年后,随着阿里巴巴上市,马云正式取代他成为了中国大陆的首富。


时代在交替,新行业冉冉升起,旧行业渐渐式微。王健林深知“顺势而为”的重要性,他曾说过一句话——“做企业一定要顺应国家建设方向,借国家发展之势才能事半功倍。”与马云那一句“全世界最好的商业模式是国家”不谋而合。


收购快钱正是王健林马不停蹄追赶马云的重要一步。此前,8月29日,万达集团还联合百度、腾讯成立了万达电子商务公司,被外界戏称是要斗马云的“地主”。


王健林不断声称,万达要从一家以商业地产为主营业务的集团转型为文化、旅游、金融、电商四大战略并举的综合体。他深知,想要基业长青,万达必须抓住互联网的脉搏。


不过,转型绝非儿戏。万达依靠互联网建立新的增长点、挖掘现有资产的潜在价值,毫无疑问是顺应趋势之举。但对于一家已经拥有26年历史的公司来说,如何革新根深蒂固的企业文化、挣脱现有体制的束缚、吸引优秀外部人才,都是不小的挑战。


收购快钱,完成在电子支付环节的布局,只是万达转型的其中一步。更漫长、更艰难的道路,还在等待王健林去跋涉。


万达为何转型


主业增长压力巨大,互联网势力日益逼近,使得万达不得不转型。值得王健林庆幸的是,万达“以售养租”、把商业地产作为核心运营的思路,在线上线下融合的时代,大有创新空间。


2011年、2012年、2013年,万达商业地产的营收分别为508亿、591亿、868亿。其中,大部分收入来自房产开发和销售,万达引以为豪的物业租赁和管理的收入占比还很少。目前,全国有159座万达广场,2013年所有万达广场贡献的租金收入为84.83亿元,占比不到总营收的10%。这意味着万达依靠租赁进行自我造血的能力还不强,能否持续增长,还得看宏观经济的走势,以及政府调控的力度。


在资金方面,招股书显示,2014年上半年,万达商业地产应付款达1449亿,银行借款为1724亿元,另外还有73亿元的未偿还债券。其在建工程的资金缺口也十分庞大。长远来看,在房地产行业增长放缓的大趋势下,万达想要降低资金风险、盘活现有资源,利用好互联网概念和工具是不二之选。


众所周知,万达在核心资产上的“只租不售”模式,使其可以坐享物业升值。与此同时,万达长期以来与进驻商户形成的紧密合作关系也是其重要财富。但在互联网企业纷纷走到线下,想要利用团购、优惠打折、移动支付等手段OTT万达、抢走商户和用户数据的背景下,一方面实体业态的升值压力增大、业态结构面临调整,另一方面也存在利益蛋糕被大众点评、支付宝、微信等互联网巨头们切走一块的风险。


万达一向注重商业地产的运营,而移动互联网恰恰是最好的辅助工具。由于万达广场遍地都是,所含业态广泛,所以其具有天然的平台属性,极易形成网络。总而言之,不转型、不做互联网,万达就是坐以待毙。而转型却能发挥既有优势、深化运营,为资产增值的同时,也能围绕商户和用户需求开拓新的盈利点。王健林真的没有不转型的理由。


收购快钱补上重要一环


我们通常习惯把阿里巴巴称为“网上商业地产”。与万达的线下商业地产相比,淘宝和天猫不存在物理边界,新增一家店铺只需要新建几个网页而已。但对万达来说,可运营的物理空间是相对有限的,如何合理规划业态、吸引优质商家入驻并让消费者满意,可能是王健林更加关心的问题。而且,每座万达广场的辐射范围相对有限,目标人群较为固定。所以,万达玩互联网(电商+金融),一定不会把关注点放在拉新这种以流量为一切的互联网玩法上。相反,万达会努力挖掘现有的商户和用户价值,以他们为中心,利用互联网手段创新服务模式,创造盈利点。


在商户端,王健林完全可以学习马云,向入驻商户提供统一的物流服务、供应链贷款、结算服务、会员管理服务等等。过去,万达与商户是简单的收租和交租关系,但在互联网的理念下,万达将成为服务方,从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几个角度为商户提供服务,并从中获利。理论上,这种模式几乎没有天花板。


而在用户端,王健林之前声称要推出一张更便捷、更快速、更有用的一卡通,在全国的万达广场、酒店、度假区消费,甚至购房都可以使用。除了消费,一卡通还会有折扣、积分、抽奖、增值服务等等功能。


万达声称,2014年其全国客流量高达15亿人次。如果为所有的万达用户发卡,并保证活跃度,那么由此形成的资金积淀和重复消费规模将十分可观。对于缺钱的万达来说,资金还可以用来补充主营业务的投入需求。不过,能否在用户端保持吸引力,关键还在于万达能在多大意义上改善用户体验。


事实上,用户可能根本不需要一张实体卡,仅仅有一个APP或者微信服务号便已足够。如果在万达业态里的所有预约、消费、评价都可以用手机快速完成,甚至可以享受类似京东“打白条”一样的个人金融服务、出行车辆服务等等,那么万达电商+金融爆发的能量将会更大。


当然,拥有雄心壮志、准备大干一场的王健林不会把命运交给别人。就像刘强东当年果断抛弃支付宝、收购网银在线一样,王健林也急需一家能够提供电子支付和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企业。所以,万达和快钱的合作并不令人意外。


就艾瑞数据来看,2014Q3,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份额中,支付宝占比49.2%,财付通占比19.4%,银联商务占比11.6%,快钱占比6.9%,排名第四。和财付通、支付宝等对手相比,快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走势并不乐观。财付通有微信做靠山、支付宝更是生长在阿里巴巴的电商业务下,但快钱本身缺乏支付场景,所以只能为商户提供B2B服务,规模增长乏力,在支付行业日益边缘化。但与万达联手,将获得大量的支付场景以及金融服务客户。


因此,对快钱和万达来说,合作无疑是双赢之举。


转型之路刚刚开启


此前,万达电子商务公司号称要与腾讯、百度在账号体系打通、会员体系、支付与互联网金融产品、建立通用积分联盟、大数据融合、Wifi共享、产品整合、流量引入等方面展开合作。进展如何?


王健林不久前声称,正在筹建一个大数据中心,最快可于明年7月底投入使用。另外还有大概几十个软件正在研发。“我们的设想是,到明年的三季度,(O2O平台)在全国正式的全面上线。”


而在金融方面,万达将注册万达金融集团,由投资管理公司、财务公司、资本管理中心三大业务模块构成。未来万达所有的控股、参股以及财务投资,都由该公司负责。快钱很可能归属万达金融集团旗下。


当然,这样宏大的计划必定挑战重重,现实不会像想象中那样顺利。那么,王健林在转型的道路上可能面临哪些问题呢?


首先,在企业文化和体制方面,万达过去的地产基因很重,毕竟这家公司已经拥有26年的发展历史。传统行业普遍强调服从和执行,但在互联网行业更看重创意和创新。万达想要打造优秀的O2O产品出来,一定要警惕既有文化对新公司、新业务的渗透,从而避免扼杀其创新能力。


其次,在人才引进方面,万达也有不少功夫要做。前万达电商COO马海平、前万达电商COO刘思军,前万达电商首席执行官CEO龚义涛的先后离职,在行业内引发不少反响,外界有大量声音认为万达过于传统,做O2O很难成功。根源究竟在哪?王健林需要好好思量。


最后,作为万达集团的掌舵人,王健林本人的互联网化最为重要。互联网产品形态的更新一日千里,作为万达的最高决策者,王健林能否紧跟时代(或者王思聪能否及时接班)也深深影响着万达转型的未来。


不管如何,电商、金融两大步跨出去之后,万达已经走上了一条漫长的转型之路。未来的凶险和美好,都在等待王健林去体会。


万达会不会是下一个苏宁,王健林会不会重走张近东的老路,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贺树龙;个人公众号:heshulong1988,欢迎关注、爆料、探讨。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