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4-06 17:29

每天中午12点,他们带着保温杯走进舞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显微故事(ID:xianweigushi),作者:常宁宁,编辑:卓然,原文标题:《每天中午12点,他们带着保温杯走进夜店》,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提到上海舞厅你会想到什么?


是曾经十里洋场的繁华,还是百乐门的纸醉金迷,又或是80、90年代穿着喇叭裤在迪斯科灯下变换舞步的潮人?


真实的情况,可能会和大家的设想大相径庭。


随着年轻人越来越“宅”、消费方式越来越多样,舞厅这一依靠门票收费维持收入、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娱乐场所已式微。


如今还坚持去舞厅跳舞的依旧是八九十年代的潮人,只是他们和舞厅一样,在时光中变老了。


本期显微故事,就将走进一个“上海市人气第一”的夜店——新梦舞厅。


这是一家经营超过30年的舞厅,从不在深夜营业,里面跳舞的人平均年龄超过60岁,还人手一个保温杯。


在人气和跳舞之人的舞姿里,我们会发现舞厅衰落背后更严峻的现实——那批当年的潮人,步入老年之后,如何自处。


而他们,在守候这个舞厅,也是在守望生活。


以下就是关于“新梦”舞厅的真实故事。


一、排名第一的夜店和保温杯


每天中午12点半,吃过午饭的李荣辉都会换上西装外套、皮鞋,然后拎起保温杯往老沪太路173号慢慢走去。


这样的习惯,70多岁的李荣辉已经坚持30年了。


13点10分,他会准时到达171号的北盛菜市场门口。此时里面震耳的音乐已响起,从2楼窗户飘到大街上,李荣辉在心中也数起了节拍。


有时候是“蹦嚓嚓”,有时候是“蹦嚓蹦嚓”,连带着李荣辉走路的步伐也跟着有节奏了起来。


李荣辉是来跳舞的。


30年前便开始营业的新梦舞厅,还保留着上个世纪90年代的味道:门头烫金字体写着“舞厅”二字早已斑驳,在阳光下反射着金光。


每天,都会有数百人来新梦舞厅跳舞。在这里,大家还保持着纸片打钩划价和现金支付的习惯。


菜市场旁边有一条窄窄的楼梯直通二楼,那是音乐的发源地,也是李荣辉的目的地——新梦舞厅。图/受访者提供


二楼的售票台是老式镶嵌着玻璃的柜台,背后的墙面上贴着温馨提示、告示、以及价格表。图/受访者提供


已经进入舞厅的客人们,在热场音乐和迪斯科球变换的光线下换上鞋子,踩着舞步滑入舞池。


那里有新梦舞厅最引以为傲的弹簧地板,即地板下面镶嵌了弹簧,会随着舞步有规律弹起。


比舞步更让人眼花缭乱的则是保温杯——来这里跳舞的人平均年龄60岁,大多是退休之后的爷叔和阿姨,最高的80岁。


舞厅不提供茶饮瓜子,来跳舞的人都会自觉地带上装满热水的保温杯。


新梦舞厅随处可见保温杯。图/受访者提供


就是这样一家舞厅,在大众点评、百度地图上的标签却是“上海市人气夜店榜第一名”。


可作为“夜店”,新梦似乎又不是那么合格。


舞厅也从不在深夜营业,作息时间和它的顾客们一致:早场从8:00开始,到11:00结束;午场从13:30开始,到16:00结束;夜场从19:30,至21:30结束,分别对应送孙子孙女上学、午后和晚饭的闲暇时光。


舞厅三个不同时间的场次,虽接待的都是“中老年人”,但依然有年龄上的细分:白天来跳舞的以退休老人为主,不乏80岁;晚上的多是低龄老人,多在60岁左右,甚至还有没退休的。


“两群人年龄差异不大,但思想、爱好差异很大”,李荣辉介绍。


但对于“上海人气夜店榜第一名”的称呼,在新梦跳舞的人们并不在乎。


“那些称呼有什么用?我们在这里都跳了30年了。”李荣辉坐在皮质椅子上,观察着大家的舞步,不远处被网络吸引而来的年轻人则在这个90年代的舞厅中寻找着上个世纪的摩登。


大家互不干扰。


对于新梦舞厅里翩翩起舞的人来说,这只是一个平凡的跳舞午后。


二、舞厅里的鄙视链


如今夜上海的繁华绮丽虽消退许多,但前往舞厅的人们依然会换上得体的衣服,精致登场。


舞厅里还暗藏着许多不成文的江湖规矩和鄙视链。


进入舞池需要两个人搭档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