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5-01-30 10:47

谁告诉你“模仿”是贬义词?看7-11、星巴克如何从模仿到成功创新

当中国制造被烙上“山寨”的标签,企业家们急于寻求创新的大招。不论是产品理念还是商业模式,想创新不是一两天就能达到的。


日本也曾背负“小偷”、“拷贝猫”的国际恶名,但最终形成了“日本风格”,“日本设计”也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 地。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模仿的技术》一书认为,不会模仿,何以创新?该书结合星巴克、丰田、7-11、强生等16家知名企业的案例,介绍了两种类型的模仿,一是能带来短期利润增长的产品模仿;二是为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的结构模仿。本书还提出了独特的金字塔形分析架构,从企业资源、活动、价值、定位四个要素揭示模仿的要点,分五步骤提供由模仿到革新的路径。


书评


模仿打基础,创新保提升


文/江湖鲜有的传说 (豆瓣网友,本文转自豆瓣读书


自从我的公司办下来之后,一些项目也在逐渐的推进。闲暇时,我也在思考:今后的走向应该怎么样。有了自己的盘子之后,看到别人做什么生意,眼睛都是绿的,总感觉别人干这个很挣钱,干那个是暴利。有钱人,钱生钱,没钱的人,止步不前。


有时候就开始去观察别人的商业,看到一家个性的店铺,站在外面看一段时间,觉得人家装修也好,不知道赚不赚钱。有时候想某种饭馆肯定爆赚,想开一家。看了这本书后,发现里面有些举例很有意思。比如星巴克那个舒尔茨,开了咖啡馆还要去意大利看几百家,去观察,我也就理解了我自己。


如果讲起模仿,似乎觉得有些初级。但是万事又有几件不是从模仿开始。这些道理不用讲,都是平常可以想到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业。有了孩子以后,我觉得小孩的模仿能力是超强的。放起音乐,然后你挥胳膊跳腿,他就学会了。以后只要音乐响起,他都会跟着节奏摇摆。你看,模仿就是人天生的能力。

  

再回来说做事业,这本书里面列举了很多我们听起来如雷贯耳的企业,它们的建立、发展、壮大,都有着异乎寻常的故事。但无一例外,建立之初,如果说我们来追根溯源,了解一下是怎么开始的,那个“灵机一动” 铁定是看到一个可以借鉴的案例,从而有了自己的想法。在进行的过程当中,又有了改进,是为创新。


咱们社会目前的现状好像就是说,但凡讲到创业啊,开公司啊之类的,那就必须创新,必须是颠覆了行业的,别人没有干过的,必将引起革命的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新兴事业。投资必须搞大。 引进ABCD轮风投,就是烧钱嘛。 可是,我们好像鲜少有静下心来,去模仿,从头开始。去找一个准星。

  

我理解上的创新,不是发明新兴的事物与领域。 创新是在模仿的基础上,革新、超越。社会在发展,比如讲书里面说了星巴克的案例。


星巴克的初期,舒尔茨观察了500家咖啡店,还拍照或者摄影,努力想在美国再现真正的咖啡店(意大利风格的咖啡店)。就是站着喝咖啡,意大利文的菜单、音乐是歌剧,装饰也是意大利风格,招待穿白衬衫打领结。可是,在实现了这些之后,舒尔茨发现,完全的照搬模仿也未必是好事。


有很多人也并不买这些原模原样来的风格。虽然正统,但我未必鸟你?

  

在舒尔茨本人完全接受了星巴克之后,星巴克获得了新生,在实现了可以销售咖啡豆和可以喝咖啡的功能之后,他促使星巴克成为了具有品味浪漫、触手可及的奢华、绿洲、轻松的交流场所 这种鲜明的特征,使之成为人们的“第三场所”。 这个很重要。因为第一场所家庭和第二场所职场,坦白说,还不能是人生活的全部,人们需要一个无忧无虑的场所。星巴克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从这一段我们发现,根本虽在于星巴克是从模仿开始,但是,星巴克初期忠实再现的 意大利风格,比如歌剧、招待、装饰风格等,并没有取得成功。顶多算是起步。而要获得发展,则在于把咖啡厅的定位卡在放松身心的休闲之地。有一种说法认为,西雅图的降雨量是全美国第一,因此需要休闲放松的场所。


书中和星巴克并列讲了一个案例是日本的罗多伦咖啡。不太了解,但我从一篇文章,发现了一个韩国人开的咖啡连锁,发现也有其独到之处。星巴克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咖啡连锁,我想现在很多品牌如果走连锁扩张的路子,应该会去学习一下星巴克。但是有一个品牌,不同于英国的Costa,太平洋,走了另外的一条路,我认为在做咖啡的商业模式上,他如果完全模仿星巴克的话,未必会成功。

  

这个韩国咖啡品牌,创始人叫走辛子相。他看中了中国的咖啡市场,他发现,中国人很喜欢聚集在一起,不管是聊天也好,吃饭也好,都需要一个场合,这个地点是除了公司和家之外的第三个目的地。当然餐厅是一个选择,但餐厅分为高中低档,有钱人可能每顿饭吃到上千,而普通人一顿饭大概仅在50元左右。“身份差距非常大。”辛子相说,但在咖啡厅里一杯咖啡的价格只有24元,价格便宜,环境放松,却让人感觉不到身份的差距。

  

此外,中国每年大约有数十万中国人从国外留学归来,咖啡无疑已经是生活必需品。但能满足的咖啡馆却远远不足。中国人消费咖啡也有自己的特点:在韩国,人们在咖啡馆一般只消费咖啡;但中国人似乎更喜欢吃点别的,尤其是甜品。

  

于是,这个品牌——漫咖啡加入了很多新鲜制作的冰淇淋奶油松饼,每道甜品的价格在50元左右,价格比咖啡高,成本却比咖啡要低很多。

  

当然,漫咖啡也似乎更弥补了中国人对星巴克的那些个不满足:星巴克空间狭小,局促,漫咖啡建筑宽敞明亮;星巴克鼓励带走,漫咖啡说,欢迎你带着电脑待上一天;星巴克将店开在地价高昂的CBD,漫咖啡却选择了公园、社区等地价温和的地脚。差异化成了辛子相的一个绝杀。

  

就拿吸烟这件事来说,辛子相就发现,即使挂上不能吸烟的牌子,中国的咖啡馆也经常是烟雾缭绕,于是,干脆整个二层都设计成吸烟区。人们就可以对环境进行选择。

 

把咖啡厅开在大学也是因为他发现,中国的大学生喜欢在咖啡厅,而不是自习室里温习功课。于是,漫咖啡人大店,邮电大学店都相继开张。

  

他的细心还体现在很多方面:点餐后充满童趣、颜色各异的小熊,异域风情的灯饰,充满年代痕迹的老榆木餐桌,以及高低不同的仿古沙发椅,都让人们来到漫咖啡,就像来到一个老朋友的家一样,不会因为害怕弄掉了桌角明亮的新漆而紧张。一边,因选址拉低了商业中成本占比最高的土地成本,一边拉高了消费水平,增加了单品利润,漫咖啡成功秘密也无外乎如此吧。(此段节选自财经新闻)

  

从这样的例子看来,逆向思维的模仿,避免同质化,当我们有了砰然的灵感,还要有举一反三的革新。 无论任何领域,都是从模仿起始,鼓励模仿,鼓励学习。我们日常能够看到很多讲述创新、革命类型的书,但哪里有那么多的新可以创造?这本书,将很多模仿与被模仿者,二者对比分析,再得出结论,而且日本人著书的这种口吻,啊,娓娓道来,详细地解说方法和心得,值得一读。


精彩书摘


引言 模仿的悖论


“模仿是创造之母。”


据说莫扎特也是从模仿别人的音乐开始,最终创作出了独创的音乐。


或许艺术般的经营也是从模仿开始。事实上,在商务世界里颠覆常识、创立新事业的著名经营者,都非常善于模仿和参照。


大家都知道黑猫宅急便的创意是从吉野家诞生出来的故事。创立大和快递的小仓昌男在其所著的《小仓昌男经营学》一书中说,当时他看到将牛肉饭做到极致的吉野家不断成长,便产生了把货物运输做到极致的想法。


随着大和快递不断成长,参照的对象也不仅限于吉野家一家。在纽约进行业务指导和视察时,小仓昌男站在十字路口,突然注意到十字路口周围停着4辆UPS的车辆。此时,小仓昌男确信了以收发货物为中心的快递业务的可能性。


日本7-11之父铃木敏文也有相同的经验。铃木敏文去美国考察,看到7-11 的招牌,立即意识到这可以拯救日本的零售小卖店。之后,他研究了运营大量小规模店铺的7-11背后本质的系统,不断推行商务合作,最终取得了成功。多次进行产业革新的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也曾说过:“我做的事多半都是模仿别人。”伟大的公司都是在模仿中诞生。但是,一般都误认为模仿会失去独特性和创造性。在日本用“猴子学样”、欧美用“copycat”等词语形容模仿,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形容模仿者的词语都充满了负面的意思。在寓言中,还有讲述愚蠢的动物盲目模仿,结果倒了大霉的故事。


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是因为通过模仿,在更短的时间里可以得到享乐吧。或者说是,模仿可以规避风险吧。深入思考的话,甚至会有人认为模仿是一种不可不戒的威胁。


确实,贬低对手的模仿,比如说面对竞争对手划时代的新商品,提早将类似的商品投入市场,目的是将此领域老旧化的战略,确实说不上有什么创造性。或者,和竞争对手没有拉开差距,没有方便顾客,只是单纯地模仿对手,与对手平行的战略,也不能说有什么创造性。


这样的模仿,就算是正确的选择,也会让人觉得有些狡诈。


照抄是美德


可是,有一种说法认为,模仿一词带有贬义是从近代才开始的。在古代,完全照抄榜样,是学习的基础,受到人们的尊敬。古罗马时代,据说学徒们从背诵、临摹到改变说法、解释说明等,努力进行模仿训练。当时认为模仿是追求独创性和创造性不可或缺的活动,会慎重地选择模仿对象。


东洋的抄经也是一样。回溯历史,模仿一直都被人们看做是一种美德。


请大家看一看重视创造性的艺术界。仔细调查一下,历史上被人们看做是创造性的作品,你会发现甚至可以说所有的作品都有模仿样本的部分。无论是小说、绘画还是音乐,几乎所有独创的作品,都参照或引用了过去伟大的作品。此外,这些作品还强调了自身和样本的区别和独特性。


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用下面这句话,揭示了模仿的本质:

所谓独创的作家,不是不模仿别人,而是无法被人模仿。


即使是独创风格的小说家,刚出道时也会模仿其他的作家。在不断重复模仿和模仿中出现的各种失败,形成了别人无法模仿的风格。


可以说,在商务世界也是一样。即使有其他公司无法模仿的构思,但仔细调查一下,我们会发现这个构思其实是由或大或小的模仿组建而成。别人无法模仿的构思是模仿而来,这就是所谓“模仿的悖论”。


正因为追求独创性,所以模仿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学会模仿的方法,掌握模仿的要领,提高自己的模仿能力。


模仿是理性的行为


那么,该如何提高模仿能力呢?善于模仿的企业到底在什么时候、向谁模仿些什么呢?似乎单纯地模仿眼前的竞争对手,是行不通的。


应该模仿谁,怎么模仿呢?这是一个非常难以解答的问题。为何模仿?自己当前的模仿能力是什么水平?如果不明确认识这些,我们也无法寻找模仿的对象。


即使发现了优秀的样本,认清该从哪些方面如何参照也并不简单。模仿是需要高度智慧的理性行为。

而智慧正是独创性的源泉。智慧正是解释模仿悖论的关键。


罗多伦咖啡的创始人鸟羽博道这样说道:


音乐、陶艺、美术、体育等,无论任何领域,被称为名人、名角的人,最初都是从模仿前人出发,然后超越前人不断精进。天才画家毕加索在年轻时,也是参考朋友的构图,培养自己画家的素质。


说难听点就是剽窃,甚至还因为“毕加索来了,自己的作品就会被剽窃,这可让人受不了”,在毕加索出现时,周围的画家都会把自己的作品藏起来的传说。连毕加索最初都是从模仿、临摹出发的。


因此,我们见到优秀的人物、优秀的事物,也应该毫不羞耻地认真模仿学习。我在创业期也认真彻底地阅读了松下幸之助、土光敏夫等很多人的书籍,记住了这些代表日本的经营者在何时思考什么、做出何种行动。


因为在日语中“学习”的语源就是“模仿”,也许深刻的理解就是从彻底的模仿开始。资生堂的创始人福原有信强调彻底模仿的意义:“肤浅的模仿是不行的,要从根本开始彻底的模仿。”


以前也有很多分析模仿和创造性的经营或商务书籍,但几乎都是强调创造性的书籍。而本书深入剖析了诞生创造性的逻辑性,深度解说了从模仿到革新的方法和心得。


两种模仿


虽然得出结论有些早,不过我认为在世界上至少有两种类型的创造性模仿。其一是为了提高自身,从遥远的世界学习让人意外的知识的模仿。在商务世界来说,就是从优秀的样本中得到灵感,得到独特构思的模仿。


另一类创造性的模仿是为了方便顾客,从恶劣样本中学习好知识的模仿。包括以业界的恶劣事例当作反面教材,引发革新。


比如,因为现有的银行系统导致贫困阶层无法融资,格莱珉银行以此为反面教材,组建了小额贷款系统。在共存共荣精神下,不但让顾客和供给者受益,连直接的竞争对手都不受影响,可以说是最完美的模仿。


朝日集团控股公司社长泉谷直木用下面的话,阐述了与对手通过竞争形成的模仿关系:


我认为竞争有胜负的方面和学习的方面。只把对手当作竞争对手的话,互相都不会成长。对手既是一面镜子,也是反面的教师。


不仅限于竞争对手,通过别人的试验错误和结果,积累自己的经验和窍门才是最好的。如果一切都要自己承担风险,那有多少条命都不够用。总之,如果他人的经验是方便顾客和社会的革新,那便值得模仿。


正如哲学家蒙田所说:“聪明人向傻瓜学习的东西,比傻瓜向聪明人学习的东西更多。”我们更应该成为贤者。


……


附:目录


引言 模仿的悖论
第1章 天才之谜:暗喻与革新
第2章 印度摊贩:模仿的本质
第3章 黑猫革命:四个要素与五个阶段
第4章 两种咖啡:模仿的创造性
第5章 四位教师:模仿谁?怎样模仿?
第6章 守破离:跨越样本与现实的鸿沟
第7章 圈套:似乎可以模仿却无法模仿的企业
第8章 反向:逆向思维的模仿
第9章 工序:模仿的方法
结语 不要让管理书成为消费品
致谢
注释
出版后记


小编注:若您爱读书爱读点,我们欢迎您关注虎嗅网旗下的微信公众号“书入法”(Roobook)。你的一部分是你读过的书决定的,书入法精心挑选好书和美文,愿你在此每日遇新知予你欢喜。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