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3-03-06 07:18

内部人自述:中国电信转型,十年寸寸败

作为中国电信县区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和感受中国电信这些年转型口号下的实际情况,并为此形成自己的判断。有些事儿未必都是2005年转型口号提出(虎嗅注:2005年,刚调任中国电信不久的王晓初首次提出了中国电信要由“基础网络运营商”转型为“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战略调整)后发生的,但因为与转型相关,一并说说。

顺便说一句,2005年,电信集团提出要做“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更像是没有获得移动牌照的意气之举,并非固网经营濒临绝境的切肤之痛。

互联网公司在2000年纳斯达克股灾后开始复苏。那就从互联网说起,从互联星空说起吧。
 
一、互联星空

如果从外在表现形式来看,互联星空像极了中国电信(固网运营商)对中国移动(无线运营商)旗下移动梦网的一次模仿。但我以为这是中国电信史上最具互联网精神的一次探索,时至今日,中国电信仍然没有比那个时候更接近互联网梦想。

你来看看互联星空的理念:“一点接入,全网服务”、“一点认证,全网通行”、“一点结算,全网收益”。这简直就是如今互联网开放平台的精髓!但无可奈何,互联星空已经名存实亡,难道是它生不逢时,它诞生的时候超越了它所处的年代?

我认为它的失败有两点:(1)互联网精神的实质除了开放,还有公平。互联星空做到了开放,但没做到公平。试想,中国电信试图主导产业链,其他提供具体业务的只是SP,在身份上不对等。须知,每一个有志于互联网的玩家,开口硅谷,闭口纳斯达克,个个野心勃勃,哪会甘心寄人篱下?

(2)互联网免费思维惯性的影响。互联星空想走一条收费的路子,但各个SP提供的服务网上到处都是类似的免费的存在,对用户哪有什么吸引力?

但互联星空最大的亮点是:一点认证,全网通行。其基于用户真实身份认证(上网帐号或固话号码)机制,确实超越它所处的时代。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身份认证只是用于扣费,那时还没有社交网络SNS(现在国内社交网络实名制仍未成为主流),无法与SNS关联。仔细想想,互联星空“一点认证”的这个点是电信分配给用户的现实世界中的连接点,而QQ号是腾讯开放平台中分配给用户在网络世界中的连接点。恰巧,这两个点位于管道的两端。犹如电信虽然控制了河道的入口和整条航道,但连接大海(网络世界)的出海口却是腾讯掌控。电信会不会沦为管道,在于能否将入口的“一点认证”平移到出口的“一点认证”。可惜电信没做到。
 
二、商务领航

商务领航主导下的SP模式仍然没有发生改变,仍然是语音时代的思维主导互联网应用。商务领航与互联星空相比,最大的不同只不过客户群不同,一个是面向政企客户,一个是面向公众散户。而且,商务领航淡化了互联网色彩,突出了SP提供业务的功能属性,如网络文件柜、企业邮箱、网络传真等。在业务推广方面,商务领航完全摒弃了成熟互联网的推广模式,将一个个功能包以可选形式叠加在套餐之中。

作为电信员工,我不忍心将对商务领航功能包的不以为然表现出来。且不说网上到处都有免费的存在,单说这些功能全部都是工具类的弱需求,弱应用,这玩意儿就做不起来。工具类的东西根本就不适合运营商来做,只适合社会专业公司来做。做得好,弄个高级一点的收费功能,做得不好,丰富一下网上已经泛滥的类似应用,仅此而已。
 
三、行业应用

印象中2010年以后就不怎么提商务领航了,一如早就不提互联星空。不知道是不是高层早已默认了它的失败?但日子还得过,转型的口号还挂在墙上。2010年后,行业应用突然火爆起来,虽然直到今天我还是对行业应用一头雾水。

那时中国电信已经开始运营CDMA 3G网络,1500元的左右的智能机开始逐渐多起来。我以为当年提出行业应用的初衷是在智能机上装个应用程序,以此拉动手机放号。中国电信在固网宽带上没折腾出行业应用的名堂,难道在无线3G上就能折腾出来?难道智能机比电脑功能更强大?

包含手机和固网的行业应用,基本上就是这个通那个通,比如警务E通、烟草E通、天翼火车通等等,起的作用基本仍然是管道工的作用。关于管道,在下面还要详细阐述,这里只是分析一下为什么运营商根本干不了行业应用的活?这无关企业的财力,无关企业的技术力量,也无关企业的市场能力,完全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先来回顾一下经典的OSI(Open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式系统互联)七层模型,这被所有搞通信技术的人奉为圭臬。

 
从第一层到第四层,每一层都有对应的硬件产品,越到上面语义越丰富,越难以有对应的硬件产品,即使有,也是功能单一且只能成对使用,难以与其他厂商对接的产品。所以,越到高层,应用类型越丰富,越需要用软件来实现。作为硬件厂商,思科够牛吧,它可以提供各种类型的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甚至各种网关,但它根本无法提供应用层所需的硬件产品。同样的道理,软件方面,微软够牛了,但它也只能提供基础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至于各种应用系统,压根就没微软什么事儿,微软也不会瞎掺乎。这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跟你服不服没关系,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没关系。作为通信管道的中国电信如果不能在哲学上认识到这一点,无论投入多大人力物力终将竹篮打水一场空。
 
四、视频!视频?

曾几何时,人们翘首以盼的3G杀手级业务是视频通话。但如今视频通话早已引发不了人们的兴趣。

三年前,我拜访过中国电信广东研究院的多媒体通信实验室,看到在座机上有一块5~7寸显示屏用于视频通话,当时叫彩E终端,价格昂贵。当时的说法是实验网已经开通,一年后商用。这些年过去了,采用ARM架构的7寸PAD价格只是彩E终端1/10不到,比最初来电显示的话机还便宜,我想彩E价格不是原因,使用习惯也不是原因,根本原因在于视频是信息沟通方式的画蛇添足。
 
大概是从2006年起,中国电信大规模介入平安城市治安视频监控。那时C网牌照还没拿到,业务增长缓慢,而平安城市建设政府大量投资,对于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周期短见效快。但2010年以后,手机放号步入快车道,加上维护麻烦,政府投入高峰已过,中国电信在城市视频监控方面逐步退出。

我以为中国电信至今没有认识到视频监控对于电信转型的意义。视频监控将原始图像从一个地儿完整地传送到另一个地儿,不像拍电视需要后期制作,这不正是运营商的本质工作吗?随着高清时代的来临,如果视频监控的编解码、存储标准、设备结构统一,中国电信还是应该在视频监控方面深耕细作。视频监控有点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的感觉,在云计算环境下,结合智能图像分析技术,为用户提供可快速搜索和报警提取的高端服务,我认为远比宣传通过手机看视频更有吸引力。
 
五、流量经营

终于进入2012年了,终于1000元能够买到双网双待双核双摄像头4.5寸大屏的智能机了。流量一下子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好像言不称流量都不好意思在体制内混。

如果说第一波固网语音IP化,中国电信的封杀手段还算具有还手之力的话,那么第二波,针对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对短信、语音的侵蚀及流量的消耗,中国电信甚至没想好招架之功。以流量的字节或时长收费,以简单的手机放号(数量的增加)换取流量收入的增长,只能在管道里越沉越深。这样的流量经营,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中国电信显然不愿意走固网宽带包月的老路,因为傻子也算得出手机数量是宽带数量的数倍。所以,无线宽带甫一问世,电信就想从源头上改变包月策略。但我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成功,本质上不是无线对有线的成功,而是智能手机对个人电脑的成功,否则不能解释黑莓和诺基亚的衰退。因此,流量经营也不仅仅是无线流量的问题,而是包括有线流量在内,对整个流量体系进行分类重整的问题。

而且,流量和语音短信不同,语音短信是点对点人与人直接的双向沟通(语音是同步,短信是异步),流量是什么?在IM时,流量与语音短信无异(表现为准同步),其他用途时,流量是人与机器或机器与机器的沟通。

目前这种粗放的流量经营思路,就是单纯的放号,每放一个号,就多增加一份流量,套用前段时间调侃中国移动的G3就是3G,那国美就是美国了。这样的流量经营迟早会陷于与有线流量一样包月的增量不增收的尴尬境地。

从上面OSI七层模型可以看出,流经最底层(1~3层)的流量对于运营商的网络,或者说对于管道而言是无差异的,但由于数据封装的标识,管道是能够区分得开不同的数据流(比如腾讯公司和证券公司,是IM会话还是证券交易,不一样)。运营商不愿沦为管道工,很大一部分缘由是因为腾讯情结。因为QQ和微信既抢了运营商立命安身的语音和短信,又无偿占用了大量的流量。但我完全不明白运营商恨腾讯的理由。公开资料显示,腾讯2012年营收450亿左右,应该和广东电信差不多。且不说腾讯的市值早已超过中国电信,就算中国电信并购了腾讯,电信每年也就多了450亿的业务;而且这450亿还完全不是即时通讯带来的,这450亿大半是游戏收入,中国电信怎么不去恨巨人?怎么不去恨网易?

腾讯,就其IM这块来说,本质上已经是运营商了,运营商的宿命就是管道,只不过腾讯是打扮得更人模狗样、有互联网感觉的管道工。对照OSI七层模型,如果说中国电信是第一第二层的管道工,腾讯就是第三甚至第四层的管道工。越到上面,附加值越高,离用户越近,给人的感觉是离管道越远,但管道的本质没变。因此,管道化并不可怕,也不丢人,不要去抱怨被人OTT了,为什么自己不能OTT?

电信对传统业务的划分是语音、数据、视频,所谓通信就是将上述信息从一个地儿挪到另一个地儿。对于人与人的语音,电信很精通(siri那样的人与机器的语音则完全不懂);对于机器到机器的数据(如MPLS、MSTP等),电信也不错;而对于人与人的数据或人与机器的数据基本是两眼一抹黑;对于视频,不能说完全不懂,最多处于入门级水平。

腾讯比电信高明之处在于,除了连通语音,它还能搬运文字、图片,也能视频,这是大家所周知的,但我自己使用QQ的体会是,文件传送功能(人与人之间数据交换)是我离不开QQ的主要原因。

腾讯有做行业应用吗?没有!腾讯的QQ多方视频有包装成视频会议的用途吗?没有!具体应用千变万化,个性鲜明,无论是从哲学的观点看待电信提供服务的普遍性与具体应用的特殊性,还是数学的视角看待共性与个性的集合关系,无论是电信还是腾讯,做行业应用是一条毫无前途的不归之路。

回到流量经营。如果在五年前,中国电信能够及早对流量进行分类(技术上通过IP包的地址解析及端口识别),而不是简单地按速率收费,绝对是令人惊艳的业务创新。将有线的流量分类移植到无线流量更是顺理成章的事。比如:QQ每月10元,电子邮件10元,证券交易10元,视频网站10元,其他10元……即使是分类包月也比现在笼统包月好得多,况且还有速率的搭配。如果是这样,中国电信完全可以安于做管道,不会再有“为人做嫁衣、新郎不是我”的感觉了。

说到流量,使我想起互联网上各大网站间或网站内部流量导入导出。为了说明这点,举个假想的例子,“我查查”是款很不错的通过手机条码拍照获取商品价格的软件,试想,如果我查查将这次查询的流量导入京东商城,告诉你同样的东西京东便宜10%,你要不要?呜呼,互联网大佬原来是这样来搞流量经营的,真是冤枉,所有的流量都流经电信网络,但细分的流量却由互联网公司在你内部倒买倒卖,还不用向你缴税,怎么这么像腾讯在管道上欺负咱们?难道电信又要去恨百度、去恨360这些大的倒爷?

这两年中国电信大力推广光网建设,如果是新建区域光进铜退还有情可原,在已有区域以光网平移替换铜网简直就是多此一举!一味的增加速率,如同给瘾君子吸食纯度越来越高的毒品。速率的提升在当前高清视频标准下,30M的家庭带宽已是绰绰有余。流量经营,不仅针对无线宽带,同样针对有线宽带。否则,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一味提速,何时是头?

再说,3G还没整明白流量是怎么回事儿,兼具3G无线光纤神速的4G又马不停蹄地杀到。中国电信如果不吸取在固网光进铜退的教训,4G到来的时候,很可能朝三暮四,左右互搏手忙脚乱。

以DNS为依托,重整有线无线流量分类系统,迫在眉睫!
 
六、产品基地

中国电信的产品基地应该是向移动学的,现在也公司化运作了。说是公司化,其实还没断奶。在上海,中国电信还成立了天翼科技创投公司,从内部扶植孵化创业项目。我记得在网易科技看到过中国电信第一期孵化的14个项目,看名字真心不觉得好在哪里。当然,也只是从名字判断,因为绝大部分创业项目,要的只是个点子而不是技术。要是都把内容公布了,还用得着你来创业吗?但名字多少露出些端倪,且不说属于工具类的弱应用,也不说有没有商业模式,起码先看能不能吸引人?能不能汇聚至少百万级以上的用户?这是大问题。

我是不看好基地公司化运作,不看好孵化项目的。真有那些银子,到社会上或风投或参股或收购一些公司效果会好得多。

这么多基地,显然不是个个都能承担电信转型的重任。电信没有位置基地,移动有。诸如物流E通那种定位靠GPS坐标传送靠网络的产品,社会上数不胜数。那不是电信的强项,倒是室内靠基站或者基站附属设备的定位,反而应该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还是前面“我查查”的例子,你在沃尔玛看到的标价是200元,若能室内定位,“我查查”告诉你附近好又多便宜10%,你要不要?而且,室内位置的定位完全由电信掌握,这可比GPS靠谱多了。

中国电信这么多产品,我认为浙江基地的翼聊是最有前途一个。那时,米聊出道不久,微信远没有现在这么劲的风头。与手机号码关联,翼聊实名认证,网名涂鸦,手机版、PC版俱全。完全有条件重走QQ/微信之路。更重要的是,腾讯在我眼里已经是运营商,运营商最重要的特征是互联互通,如果失去翼聊,电信将失去与腾讯互联互通的筹码。须知,腾讯只需一套语音网关就能与电信的语音互通,那时,电信反过来会成为腾讯的附庸。如果是这样,腾讯直接向用户收费,然后由腾讯替用户支付给电信管道费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

可是,我周围的人除了QQ就是微信,无奈翼聊空悲切。就我的体验而言,微信如果说是大家闺秀,翼聊就是小家碧玉,如果电信内部都不用,只能说电信上上下下的转型只是说说而已。

我至今想不明白2009年中国电信为什么要将微软的MSN改头换面为天翼LIVE?MSN在中国的式微早无悬念,难道中国电信就开发不出一款IM产品吗?且不说,市面上到处都有做IM的公司随便收购一家即可,就是在广东电信,都有一款叫宽乐通信的IM。宽乐通信早就打通了与固网座机的联系,虽然在界面,使用体验比QQ差,但怎么也比MSN强!如今微软MSN已在中国之外关闭服务,天翼LIVE何去何从,无人知晓。其实,也没人关心,因为本来就没人把天翼LIVE当回事。电信一方面对腾讯咬牙切齿,一方面对自己的翼聊不闻不问。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网上说,中国电信还成立了支付公司。支付,对电信而言真是一次华丽的转身,怎么强调都不过份。我以为天翼手机支付最重要的还不是形成自己的账户,而是自有账户能够与第三方账户结算。多么像通信网的互联互通!

电信应该在推广方面坚持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支付宝够牛了,但财付通也有一席之地。何况天翼支付本身就可支付话费,推广期打个9折给客户权当广告费,在线上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至少要在网上支付这块混个脸熟。线下,一线城市打通如羊城通这样的小额支付通道,在二三线城市,学习香港八达通,在公交、超市快速部署非接POS,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线上支付强手如林,希望在线下!线下是能够弥补线上支付先天性不足的唯一办法,也是支付宝们暂时没有涉足的地方。

支付这事干好了,中国电信至少还能过上30年的舒坦日子,否则,那头管道受气,这头支付受阻,虎落平阳被狗欺。

可惜,我所在的县区未能感受到一丝支付的气息。
 
七、电信的未来

人们总是怀念过去,诅咒现在,憧憬未来。我也不例外,余生也晚,没有赶上电信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日子。电信还会不会有美好的将来?这真要看电信集团领导层的胸襟和智慧。现在看来,当年中国电信的转型口号,更像是倒逼国家早点发放3G牌照,其后的所作所为至少我看不出转型的愿景。

王晓初2011年提出中国电信在“十二五”期间的战略定位是:做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内容和应用的参与者。应该说这个提法比“综合信息服务商”要务实了许多,至少愿意做管道了,但仍然没有抛弃不该有的幻想。

在我看来,丢掉翼聊,就是丢掉综合平台,就是丢掉与QQ、与微信、与飞信、与Skype的互联互通,就是丢掉电信的未来,这是电信被完全管道化的最大隐忧!

中国电信的未来,还系于支付,如果不能在支付方面杀出一条血路,未来堪忧!

电信如果有幸不被完全管道化,能够保证从最终用户直接收费,那么这些用户数据将是中国电信最宝贵的财富!未来的计算一定是云计算,这些海量的用户数据就是构成云计算环境下大数据创富的不竭源泉。但是,电信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你的用户数据与你的网络一样,是最基础的表层数据,一定要走合作的道路。电信如果能够及早部署,从现在迈出商业智能分析的步子,深入挖掘用户属性,为内容商和应用商提供精准的广告/营销用户数据投放目标,做内容商和应用商背后的服务商,也是转型的方向之一。
 
电信的未来一定会内部分化,剥离出管道公司,成立网络公司,如同当年从主业公司剥离出实业公司。因为电信当前的组织架构(生产关系)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如果将电信的后端剥离成管道公司,前端剥离成业务公司,那么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对于经营现状不会有改进,顶多多了一些管理干部而已。
 
我拿着县区公司的银子,操着集团公司的心。电信的未来会怎样?谁知道呢?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