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3-03-21 15:19

业内人士对电信转型再探讨:流量不容染指的想法可休矣

前期在虎嗅网上看到一篇《内部人自述:中国电信转型,十年寸寸败》的文章,我觉得它受到广泛的关注主要缘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电信转型确受社会及内部关注,但对内对外都存在相当的疑惑,正是这个疑惑提高了关注度;二是该文鲜明的提出电信转型失败的观点,打击了电信人的自信;三是它提到的几大“著名”失败的电信转型产品,极大地引起了共鸣,反映了基层管理人员的心声。

作为较早参与电信转型试点的一名员工,学生希望就相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向诸公请教。

一、为什么要转型?

运营商的转型战略,无论是电信提出的做“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或是现在的“新三者“,还是对“沦为管道”的深切忧虑,究其原都是运营商对于自身的产业链地位变化,对行业控制力的减弱甚至丧失的恐惧所带来,所谓“密云不雨”,因此无法与基层共鸣,也得不到包括政府、用户、设备商、终端商、渠道等相关部门真正的支持。所以才有该文开篇一句:“(转型)更像是没有获得移动牌照的意气之举,并非固网经营濒临绝境的切肤之痛。”

学生认为,转型战略没错,时机其实也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转型的立场。电信行业从政企分开后,一直没有好好地理顺相关的政府管理、通信公共服务及企业经营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目前的战略有两大硬伤,一是超越职能,为政府代言而不自觉;二是企业本位,将行业未来与企业发展混淆,没有考虑行业演进基础下的企业发展这个相对现实的课题。

二、为什么几大转型产品悄然消失?

电信的几大转型产品为什么没有获得成功,而是悄然从公众视野中消失?这个问题绝对不是一个新问题。除了文中所指的互联星空、商务领航等产品外,其实还可以参考一下同样快速消失的如拨号(163)、ADSL等产品,其中所隐含的深水暗影不是学生所能明白的,这里我们只是就产品谈产品,说说自己对这些产品的理解:

互联星空

与那位县公司的员工不同,学生从来不赞同互联星空,互联星空其实就是电信对AOL的一次不成功的模仿,它是一次试图把开放的互联网拉回到封闭系统的尝试,这也是它为什么注定会失败的原因。如果各位认为它的“一点认证,全网通行”十分先进的话,请注意它的出发点是希望包办大部分的互联网应用,由SP提供服务,而电信负责收费及提供用户。互联星空只是提供了收费能力,却未能为SP提供其它有帮助作用的平台功能,与苹果APPStore、Android等应用平台相比,互联星空内涵太少(平台功能)而索取太多(分成)。

至于产业链掌控能力的问题,学生的看法是掌控能力是历史形成的,而不是可以设计出来的。运营商对电话号码的垄断在互联网时代是不能简单复制的,这需要找到新时代的规律后,通过提供强大的服务、支撑能力去自然地获得。如果说运营商原来只知道通过“号码”可能掌握用户的话,互联网时代就必须通过“平台”来做到这一点,平台包括操作系统平台或功能平台,例如QQ可视为社交平台、淘宝可视为购物平台、支付宝可视为支付平台。“号码”事实上也可被视为一种平台:可以进行语音通话功能的平台

而平台成功的关键是“专业、自由、开放”,专业为平台上的应用提供了竞争的基础能力,自由为创新提供了温床,而开放保障的平台和应用的发展空间。而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互联星空都没有这三个基因,它的消失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商务领航

商务领航起初就是针对政企客户的互联星空,只不过它更侧重于工作方面的应用。当然,它的病因也与上文所述的一致,完全没有“专业、自由、开放”的互联网平台的基因。因此,在一线营销人员的眼中,商务领航是三不产品:听不懂、不会用、不能用。而从技术来说,又存在着不系统、优化慢、不人性化的问题。

从营销人员的角度来说,商务领航上的应用太新、太多,很多理念、功能十分创新的产品上了平台后,一方面因为平台及开发技术的限制未能很好地实现预设功能,另一方面因为任何创新应用都需要有一个不断演进、优化的过程,首发版往往很原始。再加上电信的营销人员对涉及的其它行业了解不足,“听不懂”不可避免,“不会用”就更是当然结果,会用才是奇迹。同时,因为电信传统的技术体系不能容忍和支持创新业务的不断更新、演进的互联网模式,这两者对比就像正规军 Vs 游击队;而平台的应用在“听不懂、不会用”的人员眼中,自然得出“不能用”的结果。

从技术平台来说,商务领航平台过于简单,只希望通过抓住收费通道绑住客户和开发商,并美其名曰建立桥梁,提供“有远见的服务”,但其捆绑的基本路线决定了它的高度。与成功的应用平台相比,它有如下三大硬伤:一是没有系统、高效的平台技术架构,不是认真利用、梳理自身的网络、业务系统能力,并将其包装成平台功能提供给用户使用,不但不能为应用提供任何帮助,反而凭空增加很多复杂性;二是没有创新的能力,不但不能提供可以提高诸如系统功能、用户体验等的创新功能(例如苹果的平台),为应用们提供技术上提升的空间,相反会因为计费、服务等各方面的限制而制约应用的创新能力;三是技术封闭,流程僵化,商务领航应用中的问题、bug经常长期无法升级、更新,这样的平台在与互联网应用的竞争中,自然占据下风。

行业应用&行业信息化

原文中的“作为通信管道的中国电信如果不能在哲学上认识到这一点,无论投入多大人力物力终将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提法很有意思,学生觉得看企业的未来,一定要跳出企业立足行业;而要看清行业发展,那就要跳出行业放眼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如果讲个微博段子的话,如果你能跳出企业看问题,你就是通管局,能跳出行业看问题,你就是发改委,如果你能跳出中国看问题,你就是奥特曼了。

国家信息化战略当然是电信企业重大发展机遇,但如果不能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来思考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价值链定位,确实会出现踏空的现象。而电信企业在国民经济信息化上起到了什么关键作用呢?个人认为主要有二:一、提供优质的基础网络服务,支撑信息化的实际开展,包括移动、宽带,宽带的作用尤为重要;二、提供信息化的网络人才,有一个被有意忽视的现象,就是现在的互联网大佬很多都与电信企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获利点也有三:一是网络服务费用,这一块因为要支撑国家经济的发展,应该是带有普遍服务性质的,强调提供一定标准的服务,以及强力的成本控制,政府应在这里起主导作用;二是利用现有资源和平台,激发和满足用户的娱乐、文化等各类交互需求,这块是红海,强调多变的营销手段,低廉的价格,足够的市场份额,作为比较成熟的市场,营销能力将决定成败;三是推动创新,更新技术,获取技术换代所产生的利润,这块是蓝海,强调在强劲技术底盘下的快速变化,一个快字可以说明一切,腾讯目前已是个中高手,业界罕有能匹。

目前我电信企业的行业信息化的最大问题即在于混淆了三个获利点,希望通过交叉补贴,快速占领创新业务的市场。这个思路最大问题在于忽略了创新业务市场是一个不定型、无边界的市场,这个市场的规则不是强者通吃,而是生存至上,风险很高,投入很大。感觉在这一市场成功的关键是培养出有着互联网新思维的核心团队。

流量经营

流量经营是一个大课题。基于数据的通信需求技术的演进造成了通讯服务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发生变化,原来在语音、短信时代行之有效的运营、管理及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因而对运营商们产生了强大的压力。

原文有两个观点是很有启发的。一是不能简单地以放号乘以单个用户流量来换取流量收入增长;二是流量是人与机器之间的沟通需求,与语音、短信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说流量经营是一个新课题,是商业模式的转变,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互联网化”。

现在的流量经营其实还有一个潜台词:运营商正在“沦为管道”。为了不至于如此,所以我们要抓住未来通信服务的基本粒子:流量,要建立以流量为基础的获得模式。这个想法其实是十分精明的,但正是因为其过于精明,才导致了行业其它参与方包括客户的疑虑。如果以运输为例(因内在的相似性,通信经常被与交通进行对比),流量经营的理念基本相当于高速公路不但要收取过路费,而且要根据过往车辆所运载货物的重量来收费,不仅如此,还要根据货物的价值来收费。交通业者基本不可能把这种想法当作正常的思维,但在运营商,这却成了时髦的想法,被认为是代表方向。不知道是什么逻辑支撑了这些想法。事实上,还有一个比较通信化的例子:试问您能想像你的电话服务商根据您打电话说话的重要性收费吗?

依学生的浅见,流量经营的关键在于有效区隔三类价值产生点,就是前文所述的基础网络服务费用、通信信息服务费用,亦或是创新业务费用。基础网络服务费用就是月租费或宽带接入费。通信信息服务费用即具体业务使用费,如同话音和短信可以按分钟计费,流量同样可以按字节数收费,通过正确的收费模式可以与客户达成关于业务实际价值的共同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谈优惠才是正常的逻辑。没有确立市场对新业务价值的认可之前,就打包优惠其实就是降价,而且是一种完全没有感知,反而有反作用的降价。创新业务则应根据业务本身的价值,对用户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除基础网络服务费是运营商传统的势力范畴外,其它两个价值点必须开放给社会共同拥有,这样才能真正与行业同步,在新时代获得新生。

那种把运营商网络上的流量当成运营商的禁脔,不容他人染指的想法,可以休矣。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