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5-02-15 10:11

TED演讲作品《善恶之源》:我们先天的善良本性其实相当有限,有时甚至少到令人发指

婴儿有道德感吗?我们是如何成为有道德之人的?理性思考对道德决策来说无足轻重吗?


保罗·布卢姆把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进化生物学和哲学的深刻思想融为一炉,力图探索我们究竟如何超越先天道德的局限。与此同时,他还研究了黑猩猩、心理变态者和常春藤教授们的道德,探索了我们对性、政治、宗教和种族问题的令人困扰的道德感觉。


作者TED演讲人保罗·布卢姆是著名认知心理学家、耶鲁大学公开课最受欢迎导师,也是《科学》杂志评出的Twitter上最有影响力的50位明星科学家之一。


本书议题被称为21世纪心理学最有趣的发现之一,条理清晰又不乏风趣的风格抨击了认知心理学的一些谬误。


引言 


卑鄙的我,高尚的我


2005年,一位家住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作家弗吉尼娅·波斯特莱尔(Virginia Postrel)听说,有个她认识的名叫萨莉的人患上了严重的肾脏疾病。如果没有人为萨莉捐献肾脏,她很快就得靠血液透析机过活了:每周要进行三次血液透析。弗吉尼娅了解了一些疾病知识,和丈夫商量好之后,便启程飞往华盛顿特区,把自己的右肾移植到了萨莉体内。肾脏移植通常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但是弗吉尼娅和萨莉并没有亲属关系,她们甚至都不算是特别亲密的朋友。但是弗吉尼娅说,她很同情萨莉的遭遇,希望自己能通过肾脏移植这种直截了当的方式为萨莉提供帮助。还有人做得更“过分”:他们会通过“matchingdonors.com”之类的网站,向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捐献肾脏或其他器官。


有人认为,这种无私的利他行为无疑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因为只有上帝才能在我们的头脑中植入这般高尚的道德原则。很多著名科学家都秉持这样的观点,其中就包括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院长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他认为,人类这种甘愿为他人奉献的无私精神,恰恰证明生物进化学说有一个严重不足——它无法充分解释我们何以会产生道德判断、作出道德行为。于是他们试图向神学寻找解释。


虽然人性中有如此高尚的善心,但人性中也存在令人战栗的残忍。今天早晨我在报纸上读到这样一则消息:一个男人被女友甩了,男人就一路尾随,伺机往她脸上泼硫酸。我到现在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第一次听说“纳粹大屠杀”事件时的震惊:毒气室、残暴的医生、年幼的孩子被做成肥皂和灯罩。如果我们把人性的善良视为上帝存在的证据,那么人性的残忍是否也能证明魔鬼的存在呢?


人性的善良和残忍,还常常以不那么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就我个人而言,我对自己做过的坏事印象最为深刻。过去曾作出的某些不当选择到现在还令我内心难安,犹如有虫蚁啮咬(如果你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那只能说你是一个比我高尚得多的人——或者比我卑劣得多)。我曾经犯下许多善意的错误,因为我当时深信自己作出的选择是正确的。然而,有些时候,虽然明知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却仍选择背道而驰。正如《星球大战》里的尤达大师所言:“黑暗的力量过于强大。”但尽管我还留着自己的两个肾脏,我也曾经确实为他人作出过牺牲,为我认为正确的事承担风险。所以综合来看,我是一个完全正常的人。


人类的道德问题总让我们深深着迷。我们最喜欢的故事,讲述的往往是善与恶的斗争——不管是虚构的(比如小说、电视剧和电影),还是真实的(比如新闻报道和历史记录)。我们希望看到好人得好报,但我们最希望看到的,还是坏人遭恶报。


我们对惩罚“坏人”的热爱,可能会让我们走向极端。几年前在英国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只猫走失了,几小时后,人们发现它被关在垃圾桶里。而这条街上有个监控摄像头,碰巧拍到了一切。猫的主人在检查录像带时发现,原来是有一名中年妇女把猫抓了起来,看四下无人,就打开垃圾桶把猫丢进去,然后关上盖子走开了,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猫的主人把这段录像传到了社交网站Facebook上,结果很快就有人认出录像中的那位女士叫玛丽·贝尔。


我们很容易就能明白,为什么玛丽的行为会惹恼猫的主人(当然还有那只猫);但是我们似乎很难解释,为什么成千上万的人在看了那段视频之后都会愤愤不平。他们想让她付出代价、“血债血偿”。有人甚至专门建了一个Facebook页面,名为“玛丽·贝尔去死”(Death to Mary Bale)。玛丽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导致警方不得不出面保护她的人身安全。如果人们怀疑某人作出不道德行为,他们真的有可能会杀人——过去因此而惨遭暴徒谋杀之人不在少数。而所谓的不道德行为,在另一些人眼里却可能是完全符合道德要求的,比如婚前性行为。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人类的道德本质?可能很多人都会认同柯林斯的观点,觉得这其实是一个神学问题;还有人相信,我们理解道德的最佳方式,就是揣摩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在作品中对人性细致入微的刻画;还有人喜欢从哲学角度思考道德问题,他们不只关心人的思想和行为,还关注规范伦理学(normative ethics,简单来说就是“人应该做什么”)和元伦理学(metaethics,简单来说就是“对与错的本质分别是什么”)。


当然,也有人求助于科学。我们已经可以采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精神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语言、知觉和记忆,我们当然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办法来探究道德的本质。我们可以比较不同社会的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也可以研究同一社群中人们的道德差异,比如美国的自由派和保守派。我们还可以研究某些特殊案例,比如残酷冷血的心理变态者。有些人可能还会提出疑问:其他生物(比如黑猩猩)是否也拥有我们所谓的道德?因此,我们还能凭借进化心理学的帮助,探索道德感究竟从何进化而来。社会心理学家还会研究外部环境对个人心理造成的影响,比如哪种环境因素能让人变得更善良,或者更残忍。神经学家还会观察大脑活动,研究大脑哪些部位与道德推理有关。


我将会在本书中论及上述全部内容。但我本人是一名发展心理学家,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尚处于萌芽状态的道德,即婴儿和幼儿身上表现出来的道德意识。我将会带你回顾当代发展心理学研究为我们揭示的无数令人惊讶的事实,让我们对人类的道德生活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托马斯·杰斐逊在给朋友彼得·卡尔(Peter Carr)的信里写道:“道德感,或者说良知,就像一个人的大腿和胳膊一样,是他身体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被赋予了道德感,只是有的比较强,有的比较弱,就像每个人四肢的力量也有大小之分一样。”他说对了。


杰斐逊认为,我们天生就有道德感。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一些与他同时代的启蒙运动哲学家,比如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本书完成之前的那个夏天,我在苏格兰的爱丁堡住了一段时间。就在那时,我发现自己深深迷上了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the Moral Sentiments)。当然,他更为人熟知的作品是《国富论》(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很多人都是因为这本书才接触到他的思想的。但是亚当·斯密本人认为《道德情操论》写得更好。这本书行文优美、见解深刻,充满人文关怀。他在书中深入探索了想象力和共情的关系、同情的界限、我们对做错事的人施以惩罚的愿望,还有其他许多与人类道德有关的问题。尤其有趣的是,我可以站在亚当·斯密的角度重新审视许多当代的科学发现。因此,我将像个才读过一本专业书籍的本科生一样,在本书中大量引用他的论述。


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在阐释以进化生物学和文化人类学为佐证,发展心理学是如何支持杰斐逊和斯密的观念的:我们天生就拥有某些道德本能。我们的道德本能包括:


·道德感——我们有一定的区分善意和恶意行为的能力。

·共情和同情——我们会因周围人的痛苦而痛苦,进而希望自己能消除他人的痛苦。

·原始的公平意识——我们更喜欢平均分配资源。

·原始的公正意识——我们渴望看到善行得好报,恶行遭惩罚。


然而,我们先天的善良本性其实相当有限,有时甚至少到令人发指。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在1651年指出,“自然状态中”的人类其实既邪恶又自私。在某些情况下,霍布斯的看法是对的,我将在本书中带你探索一番:我们天生就对陌生人态度冷漠,甚至怀有敌意;我们见解偏狭,而且无法容忍与自己持不同意见之人;我们还有某些本能的情绪反应(其中最值得留意的就是厌恶感),可能会让我们犯下极其可怕的恶行,比如种族大屠杀。


我将会在本书倒数第二章向你证明,为何研究婴儿的道德本能可以让我们从新的角度来审视成年人的道德心理;而成年人的道德心理将会告诉我们,本能偏好又如何把世界划分为家人、朋友和陌生人。我将在最后一章里带你探索,我们如何才能打破自己先天的道德限制——我们的想象力、同情心,特别是智慧,如何让自己拥有更深刻的道德洞察力,推动道德进步,远远超越婴儿的局限。


精彩书摘


真的无私存在吗?


很多看似无私的利他行为其实都出于自利之心。急于否认这一 点的人难免太过天真。常有人为慈善事业慷慨解囊,但大部 分善款其实都没有给予最需要的人,而是捐给了可以给捐助者本人带来好处的项目。比如富有的父母会向顶尖高等学府捐赠数百万美元,目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去那里就读。而且正如社会学家索尔斯坦 · 凡勃伦 (Thorstein Veblen)所见,慈善捐款是炫耀个人财富和地位的绝佳方式, 也是吸引性伙伴和男女朋友的绝妙办法。在别人面前充分展现自己的慷慨和善心,绝对有利无弊。


迷一般的利他行为


人们确实也会无私帮助他人,就算不能给自己带来任何利益,比如 以完全匿名的形式提供帮助。在此我们不得不提到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 斯坦利 · 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他因“权威服从实验”而享有 盛名。他把人们带进自己的实验室,通过实验发现很多人都会服从权威 者的指示,对陌生人施以致命的电击。不过米尔格拉姆也对人类的善良 意志感兴趣。他在 1965 年做了另一个实验。


他准备了许多写好地址、贴上邮票的信件,把它们放 在纽黑文市的各个角落,比如人行道、电话亭和其他公共 场所。大部分信件最后都到达了它们的目的地。也就是说, 纽黑文市的好心人把它们捡起来投到了邮筒里——这是一 个永远不可能得到回报的小小善举。但是人们在表达善心时 也有选择性。米尔格拉姆发现,如果信封正面写了某个具体 人物的名字,比如“沃尔特 · 卡纳普”,那么这些信就更有 可能到达目的地;但如果它们收信人是“纳粹党的朋友们”, 它们就不太可能到达目的地。


在其他方面,我们的善良也显而易见。如今,大部分社会都不再通 过摧残人类身体来施以惩戒——托马斯 · 杰斐逊当年曾经提议,对于犯 了重婚罪的妇女,应“在其鼻中软骨上打出一个直径至少半英寸的洞” 作为惩罚,但这条规矩已经不可能被现代社会采纳了。现在,人们对家 庭的态度也已经发生变化——在很多国家,男人强奸妻子,或者父母毒 打孩子,都不再属于合法行为。还有人特别关心动物的命运,甚至甘愿 为其舍弃小牛肉片之类的美味食物,还有皮草大衣之类的舒适衣装。更 有很多人坚信,每个人都应当享有言论自由和宗教自由。他们还坚持认 为,奴役他人和种族歧视都是错误的行为。


有人把我们的善良当作神灵存在的证据。生物学家弗朗西斯 · 柯林斯 曾经提出,这种先进的道德意识无法通过生物进化得到解释。他因此认 为,仁慈的上帝一定给我们植入了某种道德密码。社会评论家迪内什 · 迪 索萨(Dinesh D’Souza)认为,“高尚的利他主义”(对与自己毫无亲属关 系之人行善,而不给自己带来任何基因上或者物质上的回报)如果借用 S. 刘易斯的话说,就是“我们灵魂中的上帝之声”。而自然选择的发现者 之一阿尔弗雷德 · 华莱士(Alfred Wallace)也在 1869 年注意到,人类在许 多方面都已超越于物种进化,其中就包括我们的“高级道德认知”。他因 此认为,世间必然存在某种高于一切的智慧体设定人类发展的规律。


我们现在大可把他们的说法看作比喻,认为他们不过是用诗性的语 言来表达人类在窥视自身惊人特质时感到的惊奇。但柯林斯、迪索萨和 华莱士等人的话中并无隐喻,他们的观点已经表露无遗——他们坚持认 为,上帝一定曾插手干预人类的进化发展,而且这事很可能就发生在过 去数百万年里,发生在我们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分离之后。又因为我们的 一切想法和抉择都产生于大脑之中,所以,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某一时 刻,上帝一定曾重塑我们的大脑。既然如此,细心探索的神经学家就应 该能在人类大脑中找出由上帝亲手重塑的那一部分,因为上帝的神圣杰 作必然迥异于生物进化的平庸产物。如果柯林斯等人是对的,那么我们 高度发达的道德特质就可以把我们引向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我们 将取得决定性的证据,证明上帝存在。


但是他们的理论并不正确。人类发展出不以繁殖为目的的利他主义 动机,其实完全符合生物进化的规律——就算某些利他选择会对我们自 身或基因造成不利的影响,比如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助陌生人。毕竟自然 选择并不能预见未来;它只能对当前环境作出反应,而无法预测未来的 环境会变成什么样。所以就算人类现在会作出“不利于适应”的行为, 也完全无悖于进化理论。


这一点在其他领域也显而易见。比如人类进化出性欲,本是为了激励我们进行与繁殖有关的性行为。但是很多男性都会通过色情电影(或 其他东西)来唤起性高潮,“白白浪费掉”自己的精子,完全无助于繁殖 后代子孙。这种浪费资源的举动是不是一个进化上的不解之谜?或者它 能否证明神灵曾插手干预?当然不。与之类似,人类也可以通过自然选 择而发展出某些利他倾向,并被某些特殊情境激发出来——就算在这些 特殊情境之下,利他行为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生物性上的好处。


但柯林斯、迪索萨和华莱士有一点说对了:人类的某些谜一样的道 德意识并不是偶然产生的— 它们似乎曾经过刻意设计,拥有某种特殊 目的,需要仔细加以考察。正如我在本书中反复论述的那样,我们不应 该把这些“高级的道德认知”看作人类本能的一部分。比如说,虽然我 们现在认为奴隶制是错误的,但很难说这一认识与生俱来,因为仅仅在 几百年以前,人们还不认为它是错误的呢;另外还有其他许多道德品质 被很多人视为人类的先天禀赋,比如友善对待陌生人,但其实我们发现, 婴儿和年幼儿童并不具备这样的天赋。


柯林斯等人关于道德的议论,就好像人类第一次看到眼镜时发出的 惊叹——因为自然选择不可能创造出如此精妙的事物,所以这一定是上 帝的杰作。但他们忘记了,还有第三个选项:是人类自己制造了眼镜。 同样,我们强大的道德能力也是人际交流和人类聪明才智的共同产物。 我们创造出来的社会环境可以把一个只拥有部分道德意识的婴儿,变成 一个拥有强烈道德感的成年人。


……


附目录:


引 言 卑鄙的我,高尚的我

第 1 章 每个人的内心,都活着一个苛刻的道德家——婴儿的道德生活

我们在婴儿身上发现的东西,正是苏格兰启蒙运动哲学家们口中的“道德感”。所谓道德感,并不是做好事或坏事的冲动,而是作出某种判断的能力——也就是区分好与坏、区分善良和残忍的能力。

·冷眼旁观有罪吗?

·人之初,性本善?

·如何区分行为的善恶?

·习俗的力量有多大?

第 2 章 高尚的本能能否打败自私的基因——共情和同情

儿童表现出来的共情和同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们居然在如此年幼的生命身上就能发现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的踪迹,已足够令人惊叹。

·心理变态者杀人时在想些什么?

·幼儿主动帮助他人是出于关心吗?

·换位思考带来更多不道德行为?

第 3 章 正义怎么才能得到伸张——道德审判

判断能力和感受能力是人类生来具备的本能,是自然进化史给我们留下的遗产。这些能力与公平和正义等概念有关,与共情和愤怒等情绪有关,与奖励和惩罚等行为有关。

·为什么人们渴望公平?

·人肉搜索的本质是什么?

·孩子为什么爱打小报告?

·我们为何爱看复仇剧?

第 4 章 世界上有两种人——“我们”和“他们”——人类的种族偏好

我们都是智慧生物,可以运用智慧来梳理信息,同时限制我们的选择,让“更好的那个我”战胜自己深恶痛绝的直觉和私欲。我们正是以此来克服自己的种族偏好。

·肤色为何能分化人群?

·龙年出生的孩子受教育水平往往更高?

·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态度有过怎样的转变?

第 5 章 厌恶感是怎样把道德带入歧途的——共情的对立面

要把道德判断建立在厌恶感之上,就如同把希望寄托于硬币。如果抛硬币得出了错误的结果,并不是因为你抛硬币的方式不对;它之所以会给出错误的结果,就和它有时也会给出正确的结果一样——一切全在于运气。

·婴儿为什么不讨厌自己的便便?

·反对同性恋有悖常理?

·种族大屠杀何以能发生?

第 6 章 我们是否真的能够对陌生人无私奉献——道德有亲疏

亲属、内群体和陌生人的划分并非固定不变,许多道德说教的目的就是把人从一种类别变成另一种。而且许多研究发现,如果我们看到陌生人的面孔、听到他们的名字,我们真的就会更愿意帮助他们。

·杀死一些人换取更多人的生命可取吗?

·决策面前谁能够完全理性?

·还有比电车实验更难抉择的道德困境吗?

第 7 章  如何成为一个好人——超越道德本能

我们已经远远超越了婴儿的局限。人之所以为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道德不单来源于人类的本能,还来源于我们的同情心、想象力和卓越的理性思考能力。

·真正的无私存在吗?

·坏榜样更有影响力?

·经常读书的人会更加善良吗?

·宗教信仰是道德的“加速器”?

致谢

译者后记


小编注:若您爱读书爱读点,我们欢迎您关注虎嗅网旗下的微信公众号“书入法”(Roobook)。你的一部分是你读过的书决定的,书入法精心挑选好书和美文,愿你在此每日遇新知予你欢喜。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