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Secret被关闭的消息一出,各方惊诧。这不是一个失败的创业故事,这是一个有关坚持创业初心的伟大故事。
去年中国的copycat“秘密/无谜/友秘”,也曾火爆一时,引得无数创业团队竞相效仿。而众多VC,更是投了一堆类似的项目,深怕错过了下一个类似Facebook的社交产品。
而如今,友秘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许多匿名社交的公司也都渐渐转型,只是也还有不少产品,跟着whisper、yikyak继续走匿名社交的道路。却冷不防遇到这么个重大负面新闻,不得不引得大家开始反思。
当我读到Secret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David Byttow在博客平台Medium上发表的文章时,心中却对他升起一股钦佩之情。
“在深思熟虑并与董事会充分商议后,我决定关闭Secret。很不幸,Secret背离了我创业时的初心,因此我认为,关闭它对我自己、对投资人以及对我们团队来说,都是个正确的决定。”
是的,David这么说。大概意思是,Secret已经不是我创业时想要做的那个东西。勉强下去对大家都未必是好事,不如干脆关掉了它。
我们不知道这背后还有多少故事,创业团队之间的分歧、和投资人之间的争执,或者是其他人性的贪婪、自私,乃至利益的纷争导致David做出了这么一个让人觉得不是那么欣喜的决定。
Secret一被关,很多人都站出来否定匿名社交的意义。但其实你来看,Secret满足用户匿名倾诉需求的本质,是没有问题的。谁当初上网不乐意匿名吐个槽,谁没有苦水不觉得找个没人认识自己的地方或安全的熟人吐出来痛快?糗事百科、各类匿名社区都有很大的量。在运营管理上下功夫更大的Whisper,用户数据依然可观,可见这事,本质并非不可为。
Secret能迅速起来,就证明这事能满足大家的一定需求。Secret之所以被大家所诟病,估计是它远远没做到自己所期望的无压力吐槽,释放自己真实的感情,而变成一个散步谣言蜚语的阴暗场所。
它的产品机制有着本质的缺陷,引出了太多恶的东西,任凭初创者怎么调整、修改,产品也只能昙花一现。产品的价值导向出的问题,这并非David的初心。他们做了努力,但效果不够;然后产品改的面目全非,和当初自己想做的事离的更远。
最后关闭sceret,你可以说他“怂”了,我却觉得他确实是一个跟随自己内心创业的伟大创业者,最后做了一件自己觉得对的事情。
你是不是变成了自己所鄙视的样子?
在这样一个全社会鼓吹“创业”浪潮的时代,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在乎,创业的初心是什么样的。
创业出去谈融资,或许总会被投资人问到这个问题。是不是对所做的事情有充分的热情,对于能不能经历所有挫折、坎坷,经营好这项事业,这对创业来说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很多前途不明,前期要花费巨大学习成本来慢慢建立业务壁垒,以希望获得巨大后期收益的项目来说,早期要面临的挑战,要承受的煎熬,实在太多太多。如果采用特别急功近利的手段,导向其他收效快的手段,无异于饮鸠止渴,透支掉业务的未来。
做社交产品并没有错,让大家多交朋友,异性多些接触机会是正常的需求;但如果你初衷不够坚定,为了在短期内吸引眼球、提高PV,任由绿茶婊、外围女成天在产品里搔首弄姿卖胸晒大腿,正经姑娘都不敢再来了,友加也就成了鸡加,微拍也就成了小姐拍。
知乎的成功,和它早期封闭注册,拒绝了爆发式成长的诱惑,耐心培养了那么好的社区氛围不无关系。
有初心有理念有坚持的创业者,才会知道自己的产品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运营该把内容往哪个方向引导,要坚决干掉哪些。不会把自己原本想做的事情带偏到阴沟里翻船。
如果不是有非常人的激情和超常的见解,普通创业者或许很难扎实学习、研究好业务基础;用1万小时的训练,建立起其他人所难以短时间积累的知识、经验的壁垒,再去指导项目的执行和操作,必然比临时吹泡泡的竞争者要强过太多。
前几天见了一个久违的网友,在做一个摄影O2O的项目。与其他赶O2O大潮的创业者不同,他和Co-founder都是实实在在的摄影爱好者。早在上一家公司的时候,就组织了公司的摄影协会。而且上家公司的业务本就是社交网络,借助公司平台,他们还认识了超级多摄影圈子的行家资源。当自己出来创业的时候,顺风顺水迅速搞定了所需要的服务资源。甚至借助圈子的关系,对其他竞争对手的动态,他们都了如指掌。
这是扎实的兴趣积累,带来的优势。只有依赖超乎寻常的热情和深刻的洞察力,才能有信心熬过竹子生长的那最初“3厘米”,用生长出的庞大根基,去支撑后面的快速增长。
无秘火爆之后,很多团队一窝蜂抄袭secret,无疑就是创业功利心态的折射。到最后,也是浪费大量人才的时间和金钱在做无用的重复建设——或许不少团队的收益,是借着这个概念,成功的拿到了投资而已。
偶尔来一股东风,一群风口的猪飞上天,没有翅膀迟早还是要摔死。
当年的千团大战,也是多好的风口,可后来的跟风者,还有几个活着呢?
我说David可爱可敬,是因为他敢说,做Secret这事已经背离了我的初心了。虽然我手上还有钱可以继续折腾,但是我觉得继续做远离我最初设想的事,就已经不再是我所擅长或者说让我自己足够激动去完成的一件事情。之后公司的运作,不过是为了创业而创业,除了把钱花完,觉得自己都很难做出让其他激动的事情,不如,就这么结束吧。
很多人一旦开始创业,就被架上了高台,项目失败了也下不来。为创业而创业的人,迷失自我也找不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连续创业者”这个称号,放现在估计也没有多少人会认可。
而David明知会被众多弟兄、粉丝以及投资人骂,却依然追随自己的内心(敢认“怂”),承认失败,其实是一件更需要勇气的事。
我觉得他是真的创业者,了不起。
还在为改变世界冒险吗?还是在为拉到风投投机呢?
如果不是我们国家有些几千年重农轻商甚至鄙视贸易投机倒把而后对抗资本主意的意识形态文化,我们早该知道,商业社会,能满足业务需求,就能转化成商业价值。
所以,把一件你觉得有价值的事情认真做好了,只要你相信这事本身是积极有意义的,不愁以后搭不起商业模式赚不着钱。(只是像Secret做到那么强的负能量,估计有流量也实在难以变现。)
去年的“匿名社交”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如今势头更旺的“O2O”。如今O2O,也许多少被投机者炒作成一个热闹好骗钱的投资概念(你看,连我们不都号称“职业社交O2O”么……)。几年前你如果说我要做个app或者网站,专门贴钱让人订盒饭送上门,或者上门给你做美甲、打扫卫生、按摩(不是异性那种),一定会被人瞪白眼——人真都懒到那份上了能这么花钱?这么烧钱之后还真能把业务做起来?
可现在,滴滴烧钱,把出租车业务烧出了新的app叫专车业务,确实让我爱不释手再没打过出租车——你看我现在,绝对是滴滴、快的、Uber,哪家便宜用哪家……上门送餐的百度外卖、美团外卖,也是一家比一家优惠券多;便宜的大家都很开心以至于我们真的每天都懒的下楼吃饭,光等着外卖吃地沟油盒饭了。
包括社区(实体楼盘社区啊)O2O也做的风生水起,大家在研究着怎么干掉小区小卖部,或者让用户回家时都绕道走,以后买个酱油瓜子薯片可乐都掏出手机打开app……有的是想让小卖部也多雇几个跑腿的,或者让儿子少做点作业从app里接单送货上门多赚几块钱。
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O2O,你不免还是会想,真的有这个必要吗?
从O2O、共享经济这些被炒作的有些令人厌烦的概念来说,往更有利于消费者随时随地享受高质量服务,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的业务模式做创业项目,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只是,这些项目究竟哪些在脱离了巨额投资的烧钱补贴之后,能够实打实地做起来,真的很难说。我们或许会加钱买外卖,但如果专车比出租车贵,在不是打不到车的时间地段,我还是会选择出租。
在一个原有低效的业务流程当中,寻找到一个突破点,改造某些环节从而提升整体的运作效率,构建新的商业模式,本就是创业者最重要的任务。是不是能认真找到那个点,还得看创业者有没有那份“心”。
蚂蜂窝、穷游能成气候,因为创始人都是旅游爱好者。王怀南做起来babytree,确实是因为在初为人父的时间开始这件事。否则如穿阿玛尼的陈年,怎么样都做不好屌丝的衬衣。
有个朋友在一个低频的O2O服务。我曾质疑他,你这个业务多从网站、从微信做流量卖服务就好了,为什么非要弄个App?App用户获取成本多高啊,又不太可能有重复购买率。他很实诚地回答:“为了方便拉投资啊!”。
如果创业者只是投机,想短平快做出一个能说服VC的模式,必然奉行“拿来主义”,别人证明可行的项目照猫画虎,大多是很难真心理解用户的痛点,找出原有系统的弊病。
一切变成了to VC的商业模式,弄个概念忽悠投资,有了投资买交易额、买用户数忽悠下一笔投资。更有甚者,花大价钱雇牛逼工程师来造完美的骗投资人的假数据(真事!),至于这个业务那么搞到底是不是靠谱,是不是真的能够解决问题,以后能不能持续,who他妈cares,他的初心不在这里。最后只能变成to VC模式的庞氏骗局,再多的钱,也只能照顾了营销渠道、广告公司。
如同Secret释放出了太多人性的恶,它的爆发式增长,引发出创业者和VC的投机心态,才使得它在中国的遍地开花,成了今天的笑谈。
只是如今这么多创业的项目,各种O2O,估计很多也是被创业成功故事里那些暴富的剧情所诱惑,在政府和媒体鼓动下吹起的热潮。最终哪些是初生牛犊的懵懂,哪些是冒险者的投机,哪些是创业者的实践,都真假难辨。
创业,由初心而生,丧初心而死
创业者谈投资,总有一些怨念,就是投资人怎么就不懂我。我认真研究业务,认真琢磨总结出的经验,设计出的创新业务,为什么还不如那些投机抄概念的项目容易拿到钱。
话说那些总被概念绑架的投资人,其实也都是聪明人。浪潮里淘金,本身就是难事,如何区分认真的创业者和投机分子,人心隔肚皮,更是难上加难。
尤其是从他们的角色看来,拿着那多钱,总要下注的。很多朋友说,VC最大的恐惧,不是投错了案子,钱打了水漂。而是遇到好案子的时候自己没有接住,当别人带着所投公司上市敲钟之后吹牛逼写文章自己如何如何精明有远见时,自己只能捶胸顿足怎么就没给termsheet或者怎么就没给高点估值多找创业者喝几回酒抹眼泪诉衷肠拍胸脯把案子拿下了。
其实,再好的投资人,也很难比优秀的创业者更懂业务,因为优秀的创业者总会有专注的时间做深入的研究。所以说VC挑对项目的概率,自然不会比资深业务专家找对创业方向的概率高。
因此,对VC们来说,遵循一些经过验证可行的模式或方法,总是相对稳妥的事情。冷门的概念或较为新奇的模式在VC那里,确实会要有更高的沟通成本。
前几天参加GGV的创业沙龙,他们的管理合伙人Jenny就说,但凡后面能特别大的项目,在投资的时候必然都是充满争议的。因为四平八稳的业务模式,必定是红海市场,很难快速建立起超强的竞争优势。正是独特的可能很多人都看不懂的新模式,才能暗渡陈仓,取得突破性的优势。
我做“会会”炒职业社交这碗冷饭,要经受的质疑更不只是一点两点。人家Linkedin都上市了,国内都没抄出一家像样的,不少专家“因果倒置”,说土壤不合适啦,文化差异导致中国就不可能有啦。估计也就我是幸存的,经历过若干职业社交项目的失败、停滞,还愿意死磕的产品经理。
做产品,或者会有各种试错,创业给我的是一个更纯粹的机会,不到公司无以为继,或是走不回初心的方向,都可以按照自己觉得对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机会尚在的时候,就该有所坚持。
从0到1里,Peter说,如果说人生活中会有各种精神的高潮和低谷、兴奋和压抑,那么创业这件事,会把它放大100倍。
事实真如此。
招不到人、产品bug太多、研发迭代不够快、营销不够给力、数据增长不够快,但凡2个创业者碰面,总会要吐槽这些事。愁多了抽烟喝酒,总会深夜无眠,或者梦中惊醒。
前段时间竞争对手广告打的猛,朋友见到我都不免提起,压力自然也很大。但仔细一想,真正的互联网创业者,但凡有更精准营销的办法,是绝不会随便砸钱投广告。你看美团现在做到第一,可当初在千团大战中,它绝不是花广告费最多的。某些公司使劲在那吹水自己砸的几千万广告费如何如何值,不过掩耳盗铃罢了。所以看他们钱烧地那么厉害,我反而更开心。
因为早先经历过很多职业社交项目的失败,期间掉过的坑,深知这项业务,绝不是一开始冲注册量、冲日活就做得起来的。所以我敢耐着性子慢慢来,做扎实用户质量,做好产品,循序渐进。否则混互联网这么些年,多少攒了些人脉资源,刷刷脸,搞搞渠道资源,把账上的钱买买量随便刷个几十万用户,再多忽悠些钱如此往复,我真的不会吗?
可我们看看去年那些个几个月上百万注册用户,被催熟的社交产品,到现在又是什么个光景?更别提职业社交,本质的玩法就和异性交友、娱乐社交不一样。
当初看那些拿匿名社交忽悠到钱的人,多少还觉得有些酸葡萄味。如今来看,忘掉那些投机的诱惑,仔细做自己喜欢的、认可的,这才是创业最享受的事儿。
所以创业这回事,由初心而生,丧初心而死。
作者系职业社交App会会创始人,李翔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