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不得不说起那还是2014年11月发生的事情,当李克强总理走进浙江的淘宝村时,大家都满怀着关切与期待的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当时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把农村电子商务做起来,具体的形式也曾设想过,比如生态电子商务、与农村土地政策相结合、丰富的产业模式……当时的特点是模式还很雏形,但设想的空间非常巨大,让人们心中总有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期盼。
当过了6个月之后,如今的情况又怎么样呢?
京东在农村的电商项目已经逐步成形,代购员沟通移动工具走街串巷,寻找潜在的买家。阿里从去年底启动的农村电商项目有了一定拓展,但他们的模式和京东不同,通过“村级服务站”的呈现,将潜在买家全部聚集在了这个网点内部。可以说前者散布、后者聚集。
不能说太过理想,也不能说让人失望。用一个比方来讲,可以说是从拓荒时代逐渐演化成为耕种时代。原来没有人经营,而现在不仅有了“耕种”的人,而且有人选择了“精耕细作”,有人选择了“粗放养殖”。
不同的电商在开拓农村市场时有不同的选择。精耕细作的方式以物理工具为主导,更多的依靠资金优势进行物理形态的开发,比如用于购物的大屏幕电视、台式电脑、运营的简单设备等都会有所提供,模式高配。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在县城也有农村电商的办事处即“农村淘宝”,采用的是二级网点配置,整体硬件配套完善。我们可以粗浅的把这种模式归为A模式。
京东走的是不同路线。粗放养殖形式更像是打游击战,代购员拿着平板电脑甚至手机在村镇中走街串巷,用销售经理的热情和模式开发着潜在的村民买家。这种模式可以归为D模式。
一个重、一个轻,到底哪种形式更好?没做重,我们担忧的是什么?没做轻,我们贪求的又是什么?
其实在农村的电商市场开拓中,我们总会担心底层因素,会把它作为战略决策的依据之一。这个底层就是农村潜在买家的数量和消费能力,用数据化呈现就是我们通常说的GMV。这个指标可以一定程度衡量每个月农村电商的经营情况。横向对比就是不同村镇区域的经营情况,纵向对比就是同一个村点的历史走势,判断这个村镇的运营潜力。
也许你觉得问题的解决很简单,选择适中模式即可,但现实的商业环境总是驱使人走到不同的极端。但无论如何,在底层发展缓慢的情况下,A模式显得头重脚轻;D模式显得漂水芙蓉,为什么没有一个能特别一针见血打到点上,难道是因为在模式开创的时期,任何一步到位的情况都不可能存在?
适中的模式是物理村点+移动运营,条件是农村购物移动端平台的开发与成熟,目前各家电商的移动平台搭建还处于搭建阶段。
农村电商的O2O在哪里,用什么看清楚这个模式的真相?
O2O在农村电商的突出作用就是交互方式的转变,但目前来看这种推动还是非常有限。
微信购物、手机淘宝、京东APP中的交互功能,在农村消费者中的认知与使用还不广泛,通过交互导流仍没有打开。
此外,在A模式与D模式中也缺乏一些O2O的有效形式,村民社交习惯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因为在平台购买商品的村民很多都是四五十岁的群体,操作还在依靠代购员,难以让他们自己用移动交互和购买,通过线上渠道运营在乡间暂时还不可行。
乡镇旅游产业、乡镇本土企业与电商的结合是目前进行O2O尝试可以设想的场景,线上订单、线下体验、终端消费便是一个较完整的闭环。
在湖北省,一些亟待突破的乡镇爆竹企业,在政策允许内对O2O形式的需求也非常迫切,依靠电商做强交互、做强品牌以推动转型是可预见的趋势。
未来的模式在哪里,下个月还是下个季度?
这个市场注定不需要谁来一统江湖,而是大的摇旗呐喊、小的闷声发财。
我们看到BAT在圈地、乐淘网在搭平台……缓解农村就业压力不能只是一批批的代购员,需要收入提高的农民目前还是属于净消费支出阶段。
2015年的头几个月电商和县级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的速度加快,地域变广。在双方促动下,很多村民的商品在电商拍照上传、平台展示的帮助下卖了出去,村民从纯消费变为“获利”了,这是运营模式2.0的第一步。
在农村网点选择上,从区域选择升级为合伙人选择,这是开发模式2.0的第一步。
而马云所讲的“超乎想象的需求”什么时候会出现,也许这还依赖于村镇物流网络、信息网络的不断搭建完善。“淘宝村”只是个案,它无法成为中国农村电商模式的标配,农村卖家、生态旅游、畅通物流,也许这是我们目前所能设想的。
技术的革新也将推动这块市场的蝶变,比如说看似不靠谱的无人机物流、还在起步的农村大数据……
下个季度、下半年……迈过一个又一个台阶,改变和思考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