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ID:leftright2018),嘉宾:周小康(能源化工专家),文稿:安琪,编辑:hualun,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四月初,以欧佩克国家为核心的全球多个产油国宣布自愿大幅减产石油,在各国面临通胀、俄乌冲突的背景下试图通过减产解决石油库存过剩,将油价稳定在高位。而这也并非欧佩克首次决定减产,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此次减产计划?美国还会以抛售储备石油的方式应对吗?美国、沙特、伊朗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影响世界石油能源格局的?请看本期节目中周小康的精彩分享。
一、背景资料补充:欧佩克
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简称“欧佩克”(OPEC)。是一个由13个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于1960年9月14日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五个创始国在巴格达成立。目前共有13个成员国,包括五个创始国在内,还有阿尔及利亚、安哥拉、赤道几内亚、加蓬、利比亚、尼日利亚、刚果共和国和阿联酋。前成员国有厄瓜多尔、印度尼西亚和卡塔尔。
欧佩克的既定使命是“协调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与价格、确保石油市场的稳定,以确保为石油消费国提供有效、经济而稳定的石油供应,为产油国提供适度的尊重和稳定的收入,为石油业投资人提供公平的回报。”该组织也积极研究国际石油市场风向,参与发布大量油市动向信息。截至2019年,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占全球产量的39.03%,其已探明石油储量占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的79.1%,可以对先前由“七姐妹”跨国石油公司主导的全球原油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欧佩克的成立标志着国家对自然资源主权的转折点,其决策在全球石油市场和国际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战争或内乱导致石油供应中断时特为尤甚。20世纪70年代,石油生产的限制导致石油价格暴增、欧佩克赚得盆满钵满,也给全球经济带来长远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欧佩克开始为其成员国制定生产目标:一般来说是通过减少石油产量使价格上涨。该组织2008年和2016年的裁决减少了供过于求的石油供应。
经济学家经常将欧佩克视作典型的垄断联盟,因为各产油国通过该组织内部的合作减少了市场竞争,其磋商行为还会受国际法下国家豁免原则的保护。然而,随着非欧佩克国家能源资源的进一步扩张,欧佩克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常常受到挑战。此外,由于垄断联盟的管理模式较为松散,个别成员国为追求自身利益亦会超额生产,从而威胁到该组织的影响力。
2016年,国际油价一度跌破30美元/桶。为了重新平衡市场,降低库存水平以提升油价,同年12月,欧佩克成员国和以俄罗斯为首的十个非欧佩克石油输出国(俄罗斯、阿塞拜疆、巴林、文莱、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墨西哥、阿曼、菲律宾、南苏丹、苏丹)组成了欧佩克+,通过商定生产定额来合作影响全球原油价格,以使全球产量低于全球需求/消费量。2019年7月2日,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签署《合作宪章》,“欧佩克+”的合作机制实现长期化,主要通过召开会议,商议并协定增产或减产,调节国际石油供应,从而达到影响油价的目的。
二、欧佩克石油配额协调机制:什么是生产上限与基线?
周小康:欧佩克这个组织有一套机制来协调成员国的石油配额。最早的时候它就叫作“配额”,但是这种非常严格地为每个国家分配产量的行为,实际上很难操作,各国都有越过配额线生产的问题。随着时间推移,欧佩克就改换了另外一种方式叫产量上限(Production Ceiling),相当于给欧佩克成员国的产量加总盖个帽子。但是由于部分国家有超产冲动,欧佩克换了第三种方式——提供一个产量的指导线,不做硬性限制。这需要欧佩克当中产量最多、剩余产能也最多的沙特主动做出一些选择。这种方式很依赖于沙特自己的调节能力,但也在2014年被打破。
因为在2014年,沙特碰到了美国页岩油这个强劲对手,所以沙特最后选择去说服欧佩克的其他成员国发动一场价格战。结果,美国页岩油、欧佩克成员国,甚至还有其他非欧佩克的产油国,都两败俱伤,这是一个多输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在2016年重新坐到谈判桌前,扩大了欧佩克的范围,形成欧佩克+,然后开始实施联合减产来抑制库存堆积。2016年之后,欧佩克逐步形成了一套机制。
在2020年疫情之后,这套机制得到了贯彻,加密了开会的频率,同时比较仔细地去核查各成员国的产量,然后设定一个明确的基线标准。过程中考虑增产多少先要减产,之后再逐步把产量释放回来以满足疫情之后的恢复。同样,目前的减产讨论是以2月产量为基线,最后盘算下来大概在160万到170万桶。但是如果以实际产量来看有不同的算法,要考虑真实的市场冲击。对着当前3月底或者4月初的产量,实际减产可能在70万桶左右,高的可能在120万桶左右,所以数据就产生了不同的偏差,取决于各国在实际市场当中拿到样本。
最后的基线,欧佩克每个月开会重新盘算一次,大体它的机制是这样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叫作自愿减产,跟协议减产有差别。因为市场原来期待的是在欧佩克+的部长级会议上重新运用原来那套机制,盘算原来的产量,然后再来商讨是否需要调整增产的数目。但是现在在这一有约束、有监控的协议之前,出现了资源减产,而且是有缺陷的,因为它并没有核查机制来保证。如果资源减产不兑现,也没有纠偏机制,它可以承诺得很夸张,比如我自愿减产一定量,时间持续到年底,但是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协议去约束这个承诺。这是减产协议中比较有问题的部分,甚至可能给未来埋下伏笔,也许会有国家要打破这一减产协议。现在看起来俄罗斯就有很明显的动机。
二、俄乌冲突负担重,俄罗斯有动机打破石油减产协议
周小康: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之后,西方针对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采取了加大力度的制裁。从去年年底开始,俄罗斯面临石油价格上限。同时,由于俄罗斯的金融被制裁,很多国际贸易环节都被西方采取制裁。现在俄罗斯为了维持行动能力,维持政府的财政,维持经济不崩溃,它是有一桶油就想卖一桶,既想要量又想要价,并没有多少意愿真的去实施减产。因为在油价上俄罗斯已经承受了最起码10美元/桶到20美元/桶的折扣,同时还让它减产,那么每减一桶对俄罗斯来说就是损失一块收入。所以俄罗斯在市场大幅缩减的情况下,要开辟新的出口市场,不放弃任何能够卖油的机会。
在过去几周时间中,有一个新闻可能被大家忽视了,就是俄罗斯和巴基斯坦的谈判,巴基斯坦要进口俄罗斯的原油。按照逻辑来推理,应该也会包括成品油。因为巴基斯坦的炼能不足,它的炼场没有印度那么多,所以国内急需最终的成品油产品。这表明俄罗斯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所谓“同行即对手”,可见俄罗斯跟沙特或者跟中东的主要产油国产生了竞争关系,而且这一竞争关系随着当前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程衍樑:欧佩克+是传统的欧佩克成员国外加上俄罗斯以及若干国家,它算是一个正式的组织吗?
周小康:它应该是一种协调机制,但是不算正式的欧佩克的成员国。
程衍樑:你刚才也提到,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其他产油国,跟欧佩克或者跟沙特之间是有强烈的竞争关系吗?
周小康:是的。目前全球有三个差不多每天生产1000万桶的原油或者叫液体燃料的国家:美国、沙特、俄罗斯。因为还要加上一些油田产出的轻烃,NGL,可以翻译为天然气液,综合起来叫液体燃料。曾经有一段时间,三巨头中是沙特跟俄罗斯交替领先,但是美国页岩油气革命之后,美国生产了大量的页岩油,还有一部分就是NGL。于是,大概在2014年、2015年时,美国的产量超越沙特成为了世界第一。
此后的价格战带来很大冲击,也使欧佩克的成员国开始考虑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全球油价。2014年时欧佩克找过美国,先发动价格战,之后向美国的页岩油企业伸出过橄榄枝。但是这没有意义,因为美国不是国家石油公司,它有大量的传统石油生产商、私营公司,还有很多更小的页岩油企业。
三、论美国为打压油价如何花式抛售储备
程衍樑:我们有时看新闻也会听过一些说法,像之前油价不稳定主要是因为美国抛储,而这又是俄乌冲突所导致的。俄乌冲突爆发后,油价市场变动使得俄罗斯能源出口发生了怎么样的转变?
周小康:衍樑这里说的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如何应对俄乌冲突后石油供应出现的瓶颈,特别是要置换掉俄罗斯向西方的石油出口。在这种情况下,去年美国采取了非常罕见的,甚至前所未有的抛储行动来打压石油价格。说得细一些,美国第一轮抛储并不是出现在俄乌冲突,而是出现在2021年年底。当时抛储主要是针对比较高的油价。后来,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当天,美国就开始了新的行动。因为预测到冲突很快会对石油供应产生巨大冲击,所以到了3月1日美国又宣布了一轮抛储,加起来是三轮抛储。
在整个抛储过程中,我们有必要谈一下美国石油战略储备到底是什么,西方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又是什么样一个运行机制。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对西方的冲击很大,也促使西方国家包括日本,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来应对极端的供应的冲击。此处的石油主要指原油,也包括一部分成品油。冲击可能是因为地缘政治因素,也可能是因为天气因素导致石油供应中断。美国有专门的储备法,从70年代开始美国建立战略储备,战略储备形成之后,美国投放市场的机制大概是四种方式。
第一种叫作互换抛储,抛了之后在一定阶段内要补回来。第二种叫测试性抛储,常年不用的这些石油储备设施,不知道它好不好用,所以在有些时间段上要抛一部分来测试设施好不好用。第三种,紧急抛储;第四种,计划抛储。因为石油战略储备要考虑覆盖天数,要么是总的消费覆盖天数;如果有一个来自于进口的压倒性量,就要用总的消费覆盖天数来折算战略储备多少天;如果有一部分国内产量,至少也应该覆盖进口,折合进口是多少天。
西方国家成立了一个机构叫国际能源协会(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简称IEA),互相沟通能源方面的一些政策,尤其是抛储的操作。IEA中也有一些亚洲发达国家,比如日本和韩国,也吸引更多的国家加入。过去几年中国也正在规划自己的战略储备计划,开始逐步提升自己战略储备的库存量。是否能被接纳成为IEA成员国的条件是,期初在达到IEA的标准后,按照要求起码要维持70天。IEA会把全球主要的储备国集合在一起,现在印度也在申请。
在去年的俄乌冲突过程中,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抛储的不对称性,最后不论是日本、韩国还是西欧国家,逐渐跟不上美国的抛储量。就像打牌,你出一个牌,我跟你出一个牌,跟到后面我跟不动了。为什么?因为美国的抛储量非常夸张,拜登说要达到一天抛100万桶,然后并且要连抛180天,最后美国达到了。
程衍樑:就是为了打压价格。
周小康:是的。因为美国现在已经是一个原油和产品油的双出口国,所以美国的很多抛储行为实际上是通过出口的环节,出口到全球市场上。它对于全球价格的压制作用是通过这种形式来实现的,但是欧洲国家没那么多,抛不动。美国能够敢这样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成为了原油和产品油的双出口国,而且它自己的产量在页岩油革命之后大幅增长,没有必要去建这么多战略储备。因此美国在几年前就决定逐步降低石油战略储备,换得一些融资以便于做新能源的补贴,或者生物燃料,或者基础设施。
现在美国的成品油中实际上含有燃油税的。美国的很大一块燃油税的目的是付养路费。联邦会有基金来补贴各个地方去造高速公路,但是都去搞电动车之后发现燃油税收不着了,而技术设施的老化是美国的一大问题。所以美国要讨论怎么办。在联邦层面上,是否抛掉一些战略储备回收一些资金,给地方一些补贴,鼓励地方修建新的桥梁或者维修养路,这就是美国的一个基本操作。
所以美国原本就有计划要减少自己的战略储备,正好在俄乌冲突的节骨眼上,我们看到抛储量如此巨大,一定会存在一个紧急抛储后要不要回补的问题。按照规定,互换抛储和紧急抛储都需要回补,而计划性抛储不需要回补。在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一个问题,当时抛的时候承诺等到价格合适,供应危机消失,他会进行回补。到去年夏末,美国人进一步明确当油价低于70美金/桶就要进行回补。可以理解为,均价低于70美金/桶,刚跌破70美金/桶的时候也可以不回补。但是在最近这波油价反弹之前的下跌过程中,油价已经显著低于70美金/桶了,而美国没有回补。
程衍樑:为什么呢?
周小康:这就要考虑到美国国内政治。拜登政府有一些小心思,但它又要尊重国会的立法权,这两者之间有互相牵扯的矛盾。拜登政府打的如意算盘是,既然原本就有年度抛储计划,虽然我一年可能抛了计划三年的量,但是不是可以用原本的计划抛储来冲抵紧急抛储的回补?这个是他的小心思。如果按照中国式的逻辑来看,这绝对是可以做的,但在美国不行。因为计划抛储是由两党法案来确定的,两党在早些年达成了一个多年的预算法案,所以行政当局随便来阐释国会的法律会产生问题。美国国会不愿意政府来阐释法律,它的解释就是该抛抛,该补补。
程衍樑:其实听起来美国是从整个的体制角度去约束联邦政府无法把石油价格当成一种武器。
周小康:所以,美国国会批评拜登政府滥用战略储备。政府不能用战略储备去打压油价,而且要考虑是否在实质上造成了供应的损失,然后再去回补。并且政府要尊重原本的石油战略储备法案和之后两党达成的多年预算法案,因此不能随心所欲地去抛储。当阶段性抛储达到一个巨大量时,虽然长期来看要降低整个战略储备,但是短期不能降得太快,这会带来新的麻烦。承诺已经给到国会,当油价达到70美金/桶以下就要回补,但是迟迟不回补。
这一叙事中有一个基本的演进过程。去年,美国国内发生了一桩重大政治事件,就是中期选举。中期选举后众议院已经是共和党占多数了。传统上来说,共和党要照顾石油利益。政府不回补其实没有办法给美国的页岩油厂商一个交代。这怎么能安他们的心,让他们能够稳定持续生产呢?是政府把价格波动打得很大,使得厂商在组织生产,或者计划投资的过程中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政府鼓励页岩油厂商增产,一方面,政府又把价格打得波动很大,那这显然是个冲突。
此外,由于现在美国有大量出口,抛出去的储备流到美国之外,造成美国战略储备的下降之后,回补机制要依赖页岩油。页岩油不增产,回补线是个问题,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其次,这样操作是否做到尊重美国国会?立法层面和行政当局本来就有矛盾,特别是在今年这种环境下,会有很多关于预算上限的争论。一旦政府给国会制造筹码,国会不会轻易放弃。在这种情况下,联邦政府下的能源部就只能打太极,但多次面临国会的质询。所以,能源部一开始笼统地回应等到油价跌破70美金/桶以下补,后来说今年补,去年的事情放到今年再来说。其实在原则上,2021年抛的储备应该在2022年下半年回补,2022年抛的储备由于特殊原因已经混过去了,但是现在回补变得遥遥无期。
还有一个问题,美国的石油战略储备设施在抛的时候不能补,补的时候不能抛,只能做单向的操作。所以,在这一次减产之前,美国的姿态是能源部认为,今年的抛储计划是因为国会要求抛,那就抛,但5月份之前还要再抛2000万桶。这是触发欧佩克不满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沙特已经明确指出美国没有按照承诺回补战略储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ID:leftright2018),嘉宾:周小康(能源化工专家),文稿:安琪,编辑:hual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