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3-11 20:14

沙特转守为攻、开打石油价格战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界面新闻(ID:wowjiemian),作者:陈卫东,题图来自:IC photo


在上周五欧佩克+(OPEC+)政策会议上,俄罗斯同OPEC就减产协议谈崩。随后,OPEC领袖沙特阿拉伯(下称沙特)采取了激进措施。


路透社称,沙特在全球石油市场上引爆了一颗“核武器”。它宣布增产的同时,大幅削减其原油售价,催毁了原油市场的价格和贸易现状。沙特的举动并不是对俄罗斯不愿延续和扩大抑制原油生产协议的报复,而是全面的宣战。


此前,OPEC+联盟一直在执行210万桶/天的减产协议,该协议将于3月底到期。两年来,该协议得到有效执行并明显地提升了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维持了市场的稳定。


此次,沙特提出了在原减产协议上再减产150万桶/天的提案,其中,OPEC减产100万桶/日,非OPEC减产50万桶/日。


沙特希望向俄罗斯传达信息:扩大并提高产量限制将是一个好主意,实现这一目标符合所有生产者的利益。只要达成协议,沙特就马上采取行动,先行减产40万桶/日,其他OPEC成员将依配额实现减产计划。


但俄罗斯以深化减产和减产配额不合理拒绝了这项提议。俄方表示,已经为油价下跌做好准备,认为深化减产行动并非解决方案,只会导致美国等其余国家占领市场,倾向于维持当前的减产水平,希望等到6月再决定是否深化减产规模。


不能不说,沙特主动出击的行动确有鲁莽之处,且非常突然,导致了30年来最大的单次官方价格(OSP)降价,严重威胁到了本已陷入困境的石油市场,致使石油价格下跌了30%。


但细细回顾和分析现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治理的大环境,我们还是可以理解沙特王储突然采取“主动进攻”行动的逻辑。


这次行动当然有沙特年轻王储个人意气和风格的原因,但背后的逻辑是深刻的。


国家是个集合的概念,重大决策的最终决策都由最高领导人拍板决定,这不得不与领袖个人的风格与经历相关。


我相信,从被动“机动生产者”的国家角色转变为“打破平衡”主动进攻者的角色,符合年轻王储的风格和“自我定位”。


OPEC+过去两年的减产提升了油价,但美国致密油不断增长,完全填补了OPEC+减产的份额。这是俄罗斯公开的不同意减产的主要理由。


事实也的确如此。去年,美国石油产量每天达1200万桶,过去两年来,其每天增量平均超过100万桶。OPEC+减少的年产量70-80%,都让美国致密油和凝析液的增加抵消掉了。


俄罗斯在减产期间持续增产,也挤占了沙特的市场份额,在最大的中国市场尤为如此,沙特的牺牲没有获得应有的收益和尊重。


去年下半年开始,沙特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再次超过俄罗斯,主要的原因是沙特原油价格更有竞争力。


全球石油消费峰值即将到来,至少世界已经进入经济低增长、石油消费低增长和长期供大于求的局面。


中国是原油市场最大的买家,去年日均进口量超过1000万桶,这在世界历史上前无古人。曾经最大进口国是美国,其最大日进口量也在900万桶以下。


可以说,将来日进口原油超千万桶的国家,除了中国不会有第二个了。但中国消费增加的速度已在减少,中国石油消费峰值大概率会在十年左右出现。


石油是买方市场,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治理是一次“极限测试”,对石油天然气行业测试的结果是,进一步的消费减少。2月的实际数据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点。


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出现明显好转的时刻,全球疫情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新冠疫情全球迅速蔓延趋势带来的忧虑,叠加此次沙特和俄罗斯的石油价格战,才导致了美国股市和全球股市的暴跌。


在油价大跌背景下,沙特阿美石油公司跌破IPO价格,令王储大失所望,也让王储在国内面临巨大压力,也可能对其《2030远景》带来巨大的挑战。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石油仍是沙特的经济支柱,有丰富巨大的储量,有富余产能,有巨大的成本优势和扩大产能的空间。


加快石油生产,是让石油资源财富实现最大价值的迫切需要。俄罗斯也有相似的压力和愿望。


长期“机动生产者”的角色,不能再为沙特争取到期望的结果。转变被动策略,主动进攻,增加产量以获得必须的收益。低价格X高产量,和高价格X低产量可以等效,这是一道很简单的算术题,是可能实现的。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后美国中东时代、普京正在布局后普京俄罗斯时代、后石油时代、后中国高经济增长时代,沙特王位传承变革的时刻,再加上新冠肺炎“极限测试”开始的历史时刻,这是王储的勇敢出击的大背景。我理解他的压力,也许主动出击是最好的选择。


在此大势下,油价很难重回7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极端情况跌破30美元/桶,回归正常应在50-60美元/桶的中位。


3月10日,石油价格和美国股市在大幅反弹。石油价格对市场的心理影响大于其对经济的实际影响的惯性还在,但这种惯性不会一直存在,影响时间会逐渐缩短。石油生产的成本是现实的,任何经济上不可持续的行动都不可能是长期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界面新闻(ID:wowjiemian),作者:陈卫东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