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在余额宝之后,似乎已经没有一款来自于互联网的金融产品能够再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金融本身的复杂度,和它所能达到的单品覆盖体量,以及创新之后可能带来的监管,都导致了互联网公司很难再去创新一款纯正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再现余额宝的辉煌。然而,这种沉寂,仅仅凸显在表面。
淘宝、商家、买家三方的共同需求催生了质保险
2014年初,淘宝的床上用品和男装类目商品详情页中,多增加了一个“第三方免费提供质量检测”文案,除此以外,还在消费者最容易被注视到的“承诺”位置增加了一个蓝色的保险LOGO。淘宝用户购买此种商品,即可获得一份由卖家赠送的“商品质量鉴定险”,在收货后如果遇到产品质量的问题,即可报案申请由第三方商品质量鉴定公司出具的鉴定报告,凭借鉴定报告由淘宝运营小二进行判责赔付。
险种推出后,在2014年被迅速的扩展到了包括男装、女装、男鞋、女鞋、箱包皮具、服装配饰、童装、内衣等淘宝主流的八大品类,而据最新的内部消息,淘宝的各大类目都在大张旗鼓,让商家踊跃加入质保险,新兴的垂直品类市场如质+、极有家更是把加入质保险作为商家的先决准入条件。
毫无疑问,这份特殊的保险诞生,跟淘宝平台多年来被竞争对手诟病的产品质量问题有关。从淘宝平台、商家、消费者三方来看,产品质量历来都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烫手山芋。平台的性质本身就决定了商家产品注定参差不齐,淘宝运营小二希望用机制保证平台能够凸显好的商家,好的商家也同样急需一个刚猛的背书来宣传自己的产品质量,海量消费者更是因为在庞大的平台运营机制下对商品质量的认定标准不同,更希望平台承担职责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
但多年来,看似和谐的三方需求却并没有找出一个机制化的手段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最终的解决方案反而是淘宝平台为了维护消费者的体验,把产品质量的问题大包大揽,设定内部的赔付基金,通过层层盘查来进行赔付。但这种机制的运作,不但给淘宝自身增加了极大的负担,不良商家也没有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最终的结果仍然无法令各方满意。
质保险在这时候应运而生。与淘宝此前独创的“运费险”模式相同,商家一次签约,即可给自己所卖的商品投保一份“质保险”。消费者一旦提出质疑,即可申请第三方检测给出公平的结果,对于最后的责任认定后,保险公司和卖家各自承担不同的责任赔付,不再是以前单纯的一刀切。对于淘宝运营小二、商家、消费者三者来说,似乎都找到了共同利益点。
对于好的商家来说,参加质保险,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凸显了自身优质的产品质量,二是让店铺运营中出现的售后问题,能够以金融这种更加巧妙的方式转嫁给保险公司。
对于消费者来说,遇到商品质量纠纷,不会拘泥于自身标准跟商家扯皮打架,在淘宝维权后即可直接转移到保险公司渠道进行报案,明确责任后获得理赔,简单明了的保护了自己的利益。就此,所有的权益维护变成了一个简单的保险产品报案流程,极大的提高了消费者的维权效率和获赔体验。毕竟在此之前,拿不到这么优厚的赔付。
而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淘宝最乐于看到的结果,既减轻了自己的负担,也明确了各方责任,赔偿归责更加合理。
保险公司真正的找到了模式创新点,实现了场景化售卖
对各大保险公司而言,他们一直苦苦渴求,但又无法拥抱的互联网金融概念,也随之打开了局面。
在此之前,国内各大保险公司普遍患上了互联网恐慌症,仿佛不拥抱电商,自己就无路可走。目前的情况是,选择各大电商平台,对保险公司而言,除了把常规险种从线下拿到线上去售卖,基本无事可做。但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随之带来的是,保险公司在线下规模庞大的寿险业务,因为产品本身过于复杂,国内用户对寿险产品的认识还远远未到转化为刚需的临界点,导致寿险类产品在电商平台迟迟无法打开局面。而传统的财险业务,除了万能险、投连险这样的理财投资类产品,又或者针对性很强的旅游险、意外险以外,也没有更多的针对性产品。电商平台对保险公司而言,不外乎只是多了一个售卖的渠道。但这个渠道地位尴尬,对保险公司来说,既无法带来天量的保费规模增幅,也无法带来模式的创新。
保险产品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必须跟产生风险的场景进行强关联绑定,没有任何消费者会为根本不存在的风险买单。随着交易的产品售卖一份保障产品质量问题的保险,淘宝是真正的第一售卖场景。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消费过程需要这份保险,又有商家主动买单,海量的交易订单随之帮助保险公司生成了大量的保险订单——对保险公司来说,再没有比这更好的场景。
大量的订单意味着风险的分散,符合保险公司制定产品的大数法则;用户在购买过程中需要这份保险保障自身权益,商家则通过买保险降低了自己的经营风险,三方各取所需——这种生意模式,比此前的电商寿险、财险都来的更加简单。保险公司无需再次教育用户这个保险产品是干什么的,空口白牙塑造那些对消费者来说根本不存在的风险,交易的效率也更加高效,消费者和商家无需单独填写投保资料,在整个交易流程中已经非常顺滑的完成。就算在线下,保险公司也不可能找到这么一个规模庞大又无比顺畅的投保场景,采取的也并非常规淘宝“拍下宝贝”这样的单独售卖方式。
可以想见,质保险的产品设计和商业模式,真正的破解了此前保险公司“只能开网店单独售卖用户不需要的保险产品”这么一个巨大的难题。保险公司不再需要用常规电商店铺运作的方法,把消费者吸引到店铺产品页面,而只是消费者在产品质量风险的临界点,保险公司才送上一份由商家买单的保险,从保障本身而言,这个产品出现的场景和时间点可谓恰如其分。
更喜人的是,它与保险公司此前开展的任何线下业务毫无关系,质保险只能出现在互联网电商购买场景中,而且剩下的事情对保险公司的业务拓展渠道也非常简单,只需要在淘宝海量的交易类目中协同运营小二不断开拓更多的场景,业务常做常新。事实上,如前文提到的,淘宝也正在这么做,对产品质量的保障,2015年以来已经被不断亮相的阿里高层常常挂在嘴边。
质保险作为创新产品需要承担的风险
当然,质保险作为一个新的金融服务的模式,也并非十全十美,仍存在着许多可探讨的风险:
1、 商家平衡赔付成本的风险
对商家来说,在淘宝类目大肆推广的情况下,选择参加质保险与否,只有一个决定点,即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赔付,是否低于保险公司所收取的保费。在整个流程体系里,商家考虑的首要问题永远是,自身的运营成本。质保险模式的创新核心,在于把产品质量导致的售后服务,转变成为一个金融产品,但如果产品质量本身不错,商家不断投保也不会出险,那继续参与质保险,是否还有必要?毕竟在淘宝,商家考虑买家的利益,也要考虑自身的承受能力。另外一方面,质保险产品采取一口价0.3%的均一费率,好的商家仍然与坏的商家享受同样的保费,以此带来的公平性风险,绝对有待商榷。
2、 恶意打假的风险
从目前的情况看,质保险是一个普遍被认可的模式,淘宝各类目为了鼓励消费者检验平台商家,在质保险页面上推出了“极端情况下退一赔二”的宣传口号。这意味着,在极端情况下,商家在承担产品质量责任的情况下要赔付300%的货款给买家。对于不好的商家而言,这是平台、小二、消费者都乐于看到的情况。但对于好的商家而言,对于极端情况的认定标准,则是一条非常敏感的高压线。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生意,一旦被恶意买家盯上,利用规则作祟,好的卖家也可能会承担非常大的额外风险。
3、 质保险还未跟商家的运营体系打通
在整个质保险的服务链条里,是用金融产品来转嫁商家的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赔付成本。但对于商家来说,参与运作的目的不外乎:
A、用质保险背书自身产品质量;
B、平衡产品质量导致的售后服务成本。
但归根结底,商家仍然希望整个质保险跟消费者的评价体系打通,花钱赠送质保险,消费者一旦出险获得赔付后,能够一定范围保障自身的利益。而另外一个方面,保险公司也希望对于出现大量赔付进入黑名单的商家,逐步升高保费甚至拒绝承保;淘宝运营小二则希望以出险情况掌握类目商家更加细致的运营情况。然而,这一切都还没有实现。对于恶意商家来说,还是有可钻的空子。但保险产品是否需要承担更多的服务性质和产品挂钩,这都是一个悬而未决的事情。做与不做,都需要解决更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