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我相信动机论,哪有那么多巧合?微信一碰到Uber就发抖,微博一碰到Uber就不活跃了。像对O2O市场一样,我认为对于Uber这笔卖买,百度也需要更大的手笔。
共享经济的代表Uber在中国的路并不顺利
首先,各地要求禁止专车的声音不绝于耳,有些地方政府还对类似Uber这样的用车平台采取了强制措施。
其次,最近流传出来的《网络预约出租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简称《办法》)也对Uber这样的外资企业不利。
第三,近日又传出Uber在微信和微博中国这两大社交平台上被屏蔽了,请参看《继微信“抖动”之后,微博也把Uber屏蔽了?——Uber在中国要被玩死了》。
上面有高悬的政策利剑,身边还有如狼似虎的竞争对手。Uber中国真的需要采取点行动了。我个人觉得,首先要尽快解决身份问题,即将中国业务变成一个中国公司,接受中国政府的监管。这一点是没有商量的,中国政府不大可能放心让一个不受监管的外国公司,来处理城市交通这样的关键民生问题,类似Uber和滴滴快的这样的公司,实际上已经掌握了中国城市的实时交通状况,说得耸人听闻点,它们甚至可以预测领导人出行的时间和线路。
接下来的问题是,Uber中国变成中国公司有障碍吗?
我觉得没有。像百度、阿里和腾讯这三大互联网巨头都是外资公司,但仍然可以取得中国政府的信任,其中的关键是实际控制人必须是中国人,服务器也要放在中国,ICP牌照持有人也在中国。Uber中国的直接竞争对手滴滴快的的大股东就是腾讯和阿里,而且滴滴快的最新一轮融资20亿美元,既然是美元,我理解就不是中国的钱,据我所知,这笔钱也确实是在美国融的,因此,可以推测滴滴快的也是家外资公司。
哪有那么多巧合?
业内人都知道,百度投资了Uber和Uber中国,而滴滴快的则是腾讯和阿里的,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个背景,腾讯麾下的微信才“抖动”封了Uber;阿里麾下的微博则不声不响地屏蔽了Uber。别跟我讲什么技术细节,我相信动机论,哪有那么多巧合?微信一碰到Uber就发抖,微博一碰到Uber就不活跃了。
在商业模式上,百度与腾讯和阿里有本质不同
给百度付钱的是商家,而腾讯和阿里都能从消费者身上收钱,这一不同也决定了百度对于消费者用户不如另外两家重视。在BAT三巨头中,百度一直没有建立自己的消费者用户帐号系统,这使得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显得相当被动,尤其是金融日益成为互联网公司的主战场之后,百度没有与自己亿万消费者用户建立直接联接的缺点就更加突出了。
让百度的境况雪上加霜的是,当打车大战硝烟四起的时候,它居然置身事外,只是作为一位旁观者
李厂长那时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一次弥补自己没有强大的支付系统的一次历史性机遇。在腾讯和阿里的市值都已经三倍于百度的时候,李厂长肯定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所以才急急忙忙地投资了Uber,最近李厂长宣布砸200亿给糯米做O2O,也表明他认识到达成交易在互联网领域的重要意义。
像对O2O市场一样,我认为对于Uber这笔卖买,百度也需要更大的手笔
百度进入这个市场不应该满足于一个搅局者的角色,而应该是战略性的举措,籍此建立起与自己亿万用户的交易型联接。如果从战略的角度出发,百度和Uber理应在资本层面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比如,百度和Uber在总公司层面进行换股,同时,Uber允许百度在Uber中国取得控制权。
那么,对于交易的另一方Uber来说,需不需要百度呢?
我认为也是需要的,如果Uber不放弃它在中国业务的控制权,那Uber在中国一定会被边缘化。原因可参前面的政策分析。而据说Uber中国的交易量已经占到Uber总体的一半,因此,中国应该是Uber不能输的一个市场。
解决了身份问题,Uber中国再来跟微信和微博理论理论被抖动和屏蔽的问题
为什么这是下一步的工作呢,我个人判断,讲道理、道德是说服不了微信和微博的,最终还得通过法律途径。如果技术上能够证明,这两个社交平台有意地屏蔽Uber,那可以告它们不当地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为其产品和服务谋取利益,就像当年微软利用其操作系统优势地位捆绑IE浏览器被诉垄断一样。
如果法律途径行不通,百度作为Uber中国的实际控制人,也可以在其生态系统里反制竞争对手,我想这都不需要我来指导了,要知道百度可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营销平台。
写到这里,我忽然有一种不好的感觉,如果说中国最大的三个互联网平台都有意地(或者假装无意实际上有意)屏蔽自己的用户获取的不利于它们自身的信息,那么,我们这个世界还能好吗?
关于能力圈(微信号:AbilityCircle)只关注投资和当下最值得关注的投资机会。是职业投资人、资深媒体人周展宏的微信公众号。其新书《投资者的记分牌》已经公开发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