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资讯
视频
前沿科技
车与出行
商业消费
社会文化
金融财经
出海
国际热点
游戏娱乐
健康
书影音
医疗
3C数码
观点
其他
虎嗅视界
24小时
专题/活动
虎嗅智库
登录
极速注册
取消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数码
互联网
数码
互联网
热搜词
货币
酒店经营
电商
美元
本地生活
机场
车展
字节跳动
深圳
账号或密码错误
2012-06-26 09:21
知心怪蜀黍NO.20 关于Instagram的若干问题与臆测
纯银
问:
玩instagram两周,因为轻松可以拍出漂亮的照片,让俺从一个从不拍照的人开始热爱拍照
被产品黏住的同时,有几点疑惑请大家赐教。问题较多,请挑选你喜欢的答~
1.作为一个新用户,如何浮出被发现?
热门的资源有限,且难度高(照片在短时间内达到20个like数量)。对新人不可能。
通过#标签把自己的照片聚合到某一主题中,小白用户不会用。
没有“编辑”角色,一些好的摄影师不被发现,关注度低。
新用户难被发现,曝光率低,使用的积极性会被打击,成长缓慢或者流失。
而微博可以在热门话题中发个微博就将自己曝光。
instagram是如何解决的呢?或者说这不是很严重的问题?因为很多用户都是通过facebook和Twitter导入了关系,不缺少关注?
2.instagram很精简,以至于没有转发RT、分享share到其他社交网络的功能,但这是为什么呢?
转发和分享促进了信息在站内和站外的流动速度和范围。也扩大了信息生产者的影响力和粉丝群。
但为什么instagram没有这个功能呢?
现有的赞和评论把全部信息都聚合在作者的一张照片中,加上搜索功能极弱(入口藏得很深,在个人中心里;只能搜索标签,不能搜索关键字) 基本上每张图片就是一个信息孤岛么..
照片难被发现,曝光度低,使用的积极性会被打击,成长缓慢或者流失...balabala
3.为什么在上述情况下,很多低质量用户的粉丝数很多(即时他只有几十张很一般的照片,且每张照片的赞和评论的数量很高)
4.交互方面:
a.热门为什么没有采用常见的下拉自动加载,而是提供一个手动刷新的按钮(缺点:效率慢且不能找回上一页的照片)
b.单张图片浏览时,为什么不能左右滑动,切换到该用户的上一张/下一张照片?(而是需要返回缩略图,在查看另一张图)
c.为什么不能下载或者查看大图(有的想保存在本机,有的想做壁纸。至于美女图,需要放大,你懂的)
d.如上面所说,为什么搜索的入口很隐秘,导致使用率极低(对俺),放在热门的顶部不是很好?
5.为什么不做Web端?
是因为团队人数有限还是需求不强烈?
6.instagram整体很简单,是什么达成了其成功?
适合时机的刚性需求(手机拍照美化,Twitter分享等)?精简的体验?高质量的滤镜?还是产品初期运营出来的“文艺气场”?
---------------------------------------------------------------------------
答:
关于具体的产品,又不那么小白的问题,是我乐意回答的。
恰好在几个月之前,我写了一封邮件谈对Instagram崛起的看法,摘录如下:
Instagram大概是2010年9月推出,我10月开始玩,当时很快迷上它,三个月后热情冷却。我理解中的Instagram的突破口在于:
-提供高质量的免费滤镜
-简洁优雅的交互架构,上手快,焦点集中
-“分享生活影像”的产品实现方案,让这个动人的理念第一次有了良好的可操作性
-初期较多专业摄影师的进入,在“热门”里出现大量高品质相片,形成足以打动高质量种子用户的气场
新用户有可能先将其视为高质量的相片处理工具来对待,并藉此建立天然的病毒传播模型(分享到社交网络),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认同Instagram理念与气质的用户群,培育自己的社区,摆脱对社交网络的过度依赖。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几点都有着空白的市场时机来配合,虚位以待。而在Instagram推出后,仿制品都太粗陋,东施效颦,抄得快死得快。真正强劲的对手考虑参与竞争的时候,Instagram已经建成了自己的社区壁垒,更重要的是这时一大波山寨产品死的死,残的残,被轰炸过的市场对类似概念失去了新鲜感。免费滤镜和Instagram式架构早已是标配,“分享生活影像”变成一句听到作呕的产品口号,这意味着Instagram赖以起家的入口几乎被堵上,如果没有压制性的竞争力,即便大厂进入也很难获得市场关注。
有时候,创新者的光荣就在这里。你是最新鲜,最时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那个。拙劣仿制品的尸体反而垫高了Instagram的护城河。
正面回答你的几个问题。
1、Instagram用户的自我推广,我猜测主要来自社交网络,其次来自你在社区内部的互动行为——比如积极与他人互动,对方也有一定概率反过来关注你。根据我一年半前的观察(此后未曾留意),最活跃的互动来自熟人关系圈,也就是外部的社交网络圈,国内因为缺乏强大的社交网络,我们很难亲身体会到这个。
2、Instagram是一支很有个性的小团队,产品设计很多时候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有立场、风格、理念的差异。重点不是什么设计好,设计坏,而是有一套完整简洁的,能自圆其说的产品逻辑,这个逻辑与当前用户情景又是吻合的。你具体问到的几个产品设计问题,都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就是个性上爱这样做,爱那样做而已。其实,风格差异导致争吵不休“怎样最合理”,以及频繁内耗对创业团队带来的损害,远比几处不够合理的产品细节更大得多。细节上的默契=效率,效率又常常≥细节收益。你去抠每一处细节究竟“为什么”,怕是与多年前群起解构《大话西游》好不相似。
3、在Instagram的成功道路上,有几个关键点是国内无法复制的,包括:
-国内缺乏强大的社交网络,无法帮助你建立低成本的病毒传播模型
-国内低质量的,尤其是文理分家的教育系统,导致设计与编程全能人才的匮乏,进而摧毁创新的萌芽。我有个自编自造的定律:『创新所需人数每增加一人,创新失败率就提高300%』。参考一年半前的文章《
为什么不创新
》
-国内主流用户群对话题与购物的需求,远远压倒了审美方面的需求,意味着一款以生活审美为主调的产品,在国内始终是个窄众市场(原生的Pinterest与Tumblr同理)
-国外创业者往往是先有一个明确的产品愿景,然后去创业实现它;国内却反过来,先有创业冲动,然后才去“找项目”;后者的功利心太重,多缺乏贯穿产品的价值观——说虚点就是鲜明的产品气质,这玩意儿看似装逼,却是大多数产品的灵魂
到目前为止,Instagram的滤镜依然是我心目中最棒的,无人能及,和创始人的摄影师出身有关。这又构成了它品牌魅力的一部分,进而筛选用户,拱卫社区。国外摄影师大多带着艺术气质,国内的糖水片压根不能比——国内什么产品能沾点艺术上的灵气?这差距太大了。最好的产品很多是基因跨界的,并非单单“技术能力强”“产品经验赞”“运营资源多”所能实现。
不过,虽然我是Instagram团队的粉丝,也只沉迷了3个月,此后偶尔上去P一下自己的卖萌照。原因很简单,我太庸俗,对于“生活审美”的主调并不感兴趣,日子又过得极为无趣,每天两点一线没什么好拍。所以对Instagram的了解其实还停留在2011年3月——那是我最后一次仔细研究它,上述观点如存谬误,也有很大可能……
————————————————————
对知心怪蜀黍提问,
请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社会文化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分享至:
0
大 家 都 在 看
为什么不创新
纯银
52:44
#内幕大揭秘
为什么贴吧之后再无“贴吧”?
潘乱
社交媒体追求的“真实性”,可能是个伪概念
腾讯研究院
海外版妙鸭相机,“像不像”不重要
刺猬公社
顶TikTok、反Tinder,这款App因为表情包火了?
白鲸出海©
01:07:12
#内幕大揭秘
社区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如何输出原创内容?
潘乱
ClubHouse发生的一切,如昨日再现
朝外大街061
只因做好了减法,这个App创立551天就被10亿美元收购了
CSDN©
Instagram,决定和TikTok一起变“丑”
爱范儿
如何成为顶级网红?一个火箭模型帮你找准定位
混沌学园
卸载了抖音,也逃不过人情和技术的大网
商隐社
B站要做的不是留住UP主,而是降低视频门槛?
扯氮集©
01:07:04
#互联网大厂那些事儿
知乎、B站、小红书,UGC和PUGC如何选择和平衡?
潘乱
01:44:42
#营销实验室
小红书的商业化:如何实现“种草”经济?
潘乱
10:09
中国Instagram抄袭史
IC实验室
01:30:30
#互联网大厂那些事儿
培育社区需要烧钱吗?钱都用到了哪里?
潘乱
01:12:29
#营销实验室
工具属性的小红书,如何蜕变为一代顶流?
潘乱
14:22
#盘一盘APP
都是记录生活的软件,为什么要有四个?
IC实验室
09:55
#职场便利贴
为什么所有社区都在想“出圈”?
IC实验室
01:20:20
#互联网大厂那些事儿
知乎的加减法,创作者、MCN和平台方的圆桌谈
潘乱
大 家 都 在 搜
货币
酒店经营
电商
美元
本地生活
机场
车展
字节跳动
深圳
APP内打开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
元
匿名赞赏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