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未来电影怎么拍?BBC的一个新项目相信应该给每个人都定制一部电影。
看我看来,这个流程可以简化为两步:一、做心理测试,二、根据测试结果组成一部电影。
互联网发展至今,“按需(on demand)”这个词越来越多的出现,不管是按需经济下的Uber、Airbnb,还是按需音乐流媒体,商品都在尽可能地基于用户私人信息挖掘使用价值,终极目标是百分百符合用户的审美口味与需求。
这次BBC把“按需”这个定义带到了广播电视领域。
这个项目是由BBC在今年推出的,名为“视觉感知媒体”(Visual Perceptive Media),其工作原理是:
首先用户通过一个手机app,完成一份性格调查问卷。里面会问到你是害羞还是外向、懒惰还是勤奋等基本信息。之后它还会检索分析你的音乐曲库,询问你关于音乐的品味。最后,app会将这些信息整合,根据你的喜好,调出不同的影片片段,再将无数个经过筛选的片段会组成一部电影。当然,这份问卷调查只能在手机app上实现,未来BBC希望可以在更多的媒介上实现这部分功能。
之后,BBC希望生成的最理想的影片是,整个故事的叙事方式、背景音乐、色调等都可以实时地根据你情况进行定制,甚至整个故事的基调也会潜移默化地因为观影人的个性而改变。在BBC的原型demo中介绍道,系统可以根据观影人的喜好、地理位置、时间等信息而对影片的场景、镜头特写进行调整。比如下面这个,视频根据观看者的性别不同,而将特写镜头进行了不同的分配,另外也展示了如何改变房间的色调。但这个演示demo只是大概展示了项目的要点,并没有呈现BBC对于该项目的所有设想。
目前,BBC的这个项目已经对一小部分人进行了原型测试,询问他们观影是否流畅,有没有注意到它是由不同的信息组成一体的。
BBC希望可以为观众提供“新内容体验”,是一种全新的浸入式观看体验,其功能包括:
个性——让他们可以知道理解每个人对于节目的喜好,并相应地调整观看体验
适应性——他们可以识别出你正在使用的观影设备,并实时调整播放,最大限度降低设备厂商给你观影体验造成的影响
动态响应——他们可以回应观众对于影片长度、深度、兴趣、地点、偏好、年龄和生活方式的需求
互动性——观众可以选择几个特定的内容领域进行关注,某些时候还可以创造并上传与他们自己相关的内容
尽管这应该是科技与艺术创作的一次革命性试验,但是外界还是对这种做法抱有一些疑虑。比如,一些可以引人深思的影片就很难产生了,因为那可能是从没有人想到过的视角。当然BBC这边肯定是不同意这种说法的。“我们这种新的叙事方式方法,并不是为了取代之前那些极具创造力的电影制作流程,而是它允许制作团队可以针对不同的观众探索出更多的讲故事方法。”
尽管BBC给出的解释貌似合理,但是这个方法还是可能会导致电影因为一味地迎合观众喜好,而制作出最糟糕的电影内容,比如性别歧视或不雅画面等。而且,我们对于电影的期待是什么,是期待它与我们想象的一样,还是期待它给我们一些意想不到的体验,哪怕那种体验会有些不适。
其实这种私人定制和大数据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大数据是利用横向信息取悦人群,这个定制电影是利用纵向数据取悦个人。私以为,两种做法都会对创新性造成挑战,无论是厂商还是个人,都会选择风险较小、投入成本较低的产品。
尽管这个项目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商榷,但没有试验就没有说服力,走出一步总是必要的。
这不是BBC对于视频内容的首次探究性试验,在2012年是BBC就推出过互联网工作室(IP Studio)项目,用于挖掘获取、生产、传播内容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