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5-05 20:39
网红打卡点的“保鲜期”有多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UC新闻坊 (ID:rendaxinwenxi),作者:人大新闻系,数据:韩新伊、余湘珺、高雨曦,采访:高雨曦、韩新伊,可视化:冯淙萱、杜天舒、王帆、单子郁,文案:单子郁、余湘珺、杜天舒,美编:余湘珺‍‍‍,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手捧一杯奶茶,已经和车票、月台一样,成为了“来过”这个城市最好的证明。


然而,与现实中奶茶店铺门庭若市截然不同的是,社交媒体上已频繁出现对“奶茶们”的质疑,一些游客们也在品尝之后逐渐“祛魅”。人们是否正在厌倦这些为打卡而生的网红产品?在打卡产品已经屡见不鲜的今天,人们的“祛魅”速度是否正在加快?


1. 旅游打卡点,或是“人造”景点?


在社交媒体与网红经济充斥的当下,越来越多的旅游开始奔着这些“网红景点”而去。“竹筒奶茶”、“网红路牌”们带着千篇一律的造型和格式,换个城市和地名,摇身一变,又成为了不同城市的代表性标志。看似饱含江南情怀的竹筒奶茶,北京、济南、西安等城市都能找到;“我在xx很想你”、“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xx”,也散布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


然而,与亭台楼阁、风味小吃不一样的是,这些物品有强烈的工业化特点:它们没有明显的地区特色、也无独特的文化底蕴,诞生之初,便是为了展示地标、拍照打卡。但是,通过巧妙地结合一些媒介、材质、玩法等方面的小创新,他们迅速拔得颜值经济的头筹,将年轻人吸引来拍照。



追溯打卡式旅游的历史,古早的人造网红打卡点——摔碗酒,在2018年便在短视频流媒体中盛行一时。堆积如山的碎碗,见证了一批批游客来来往往、定点打卡。


它们是为了游客而诞生的人造产品,在小红书、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风靡一时。人们往往会不计成本地为这些人造网红打卡点买单,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的打卡旅程。而后,这些人造网红打卡点,或消失,或更新,总有新的人造网红打卡点出现,给游客们的旅程带来新的期待。


排队买到的竹筒奶茶口味如何?摔碗酒的体验如何?格式相似的路牌成像如何?这些问题似乎也很难有满意的回答。采访者莱拉说:“不会再打卡了”。但至少,在社交媒体上,每天依然有源源不断的打卡照片与视频。


2. 人造打卡点,是否拥有游客“保鲜期”?


当这些人造网红打卡点遍布各地,游客们是否还会对其保持新鲜感与好感?


微博相关话题的演变,或许可以解答。以“竹筒奶茶”与“网红路牌”这两个典型的人造打卡点为关键词,我们搜索到所有关于它们的词条。删除讨论量较少的词条以后,我们将词条以时间线的形式进行排列,并对词条内容本身进行分类。


诚然,网红路牌与竹筒奶茶此类“拍照打卡”纪念品并非因微博而走红,但微博的词条可以反映出公众与社会对于它们的反应。对于竹筒奶茶来说,在微博走红之初,负面报道与公众的争议便伴随而生。



而诞生早于竹筒奶茶的网红路牌,微博词条更能清晰反映出社会对其态度的演变。



我们发现,上述网红打卡点经历了走红网络—出现负面报道—公众大量讨论—官方管理介入—大量商家倒闭的发展周期,逐渐从红极一时的热销产品,变为赏味最佳期限过去后、被闲置角落的陈年货品。


而近年来,人造网红打卡点层出不穷,公众对其的“新鲜感”丧失周期是否也在逐渐加快呢?


对摔碗酒、网红路牌、竹筒奶茶这三个典型的人造网红打卡点的“生命周期”做分析后,可以看出,这类网红打卡点正在加速“过时”。



虽然微博词条可能不能完整地反映公众看法,然而,这或许是人们对于特定的人造网红打卡点,“新鲜感”正越来越快消失殆尽的一个切面。


当然,这只是一个切面。对于小镰仓、天空之境等“网红”热门景点,公众并没有比较鲜明的态度转变;而对于毛笔酥、网红蹦极等网红产品,人们虽有一些争议,但并无明显的态度反转、官方的叫停或商家的倒闭。更多网红打卡点的“过时”主要体现在逐渐淡出网络的主流讨论,不再拥有较高的热度,但它们也不会那么快“消亡”。


3. 成也网红,散也网红?


从几年,到几个月,再到十几天,人造网红打卡点的游客“保鲜期”越来越短。眼看它爆火,又眼看它被遗忘,快速迭代的背后,问题可能是其堪忧的质量与网红属性本身。


人造网红打卡点为“网红”而生。在诞生之初,设计者就会有意识地注入“网红”元素:适合拍照的视觉冲击。因此,星空主题的咖啡馆、仿外国风情的小奈良、“美到窒息”的天空之镜接踵而来。随后,设计者们与网红经济公司合作,借助社交媒体上KOL的推广,爆点与流量结合,一个网红打卡点便应运而生。


然而,在刻意打造的“网红”属性之外,这些打卡点本身很难有经得起推敲的魅力。短时间内走红的网红打卡点,大多缺乏内涵、粗制滥造,单依靠其创造的视觉标签与符号,缺乏相应的人文历史或自然风光的综合支撑,并不能给游客带来深入真实、立体和丰富的旅游体验。


同时,很多网红打卡点的设计初衷较短视,配套基础设施、管理服务体系未能同步设置,造成走红后负面新闻频发。在吸引大批游客之后,因旅游产品本身质量、接待能力不足而引发一系列次生问题。例如,竹筒奶茶爆火没多久,大众的质疑声也随之而起,三四十元一杯的竹筒奶茶既不好喝、也没必要,一些商家回收霉变竹筒更是引发了食品安全卫生问题;不少商家为“引流”而设置的网红路牌也遭网友吐槽,误导行人认路,影响正常的公共交通秩序。



一旦沾染上负面话题,人造网红打卡点离“过火”也就不远了。网友去打卡,本就是冲着它的“好名声”,希望获得在朋友圈展示的资本。而这种资本,更将这些打卡点变为了一种“社交货币”,当其染上负面信息快速贬值时,多数游客便迅速离开。


4. “项目制”旅游下,是“打卡点”还是“雷点”?


从跟团游到自驾游,从遵从旅行社安排到自己制作攻略,旅游方式已经今非昔比。信息的发达程度不断变高,改变了人们获得旅游信息的方式,间接影响了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旅游出行的决策正在悄然改变,“赶攻略”“去打卡”之下,这类旅游似乎越发变成了“项目制”。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更注重完成各种打卡任务,去实现以往攻略中的风景再现。


当旅游不再是开盲盒,而是“复刻”,人们对景点的期望阈值,正默默提高。


“如果真的就是跟着攻略走的话,我就会有一个预期,因为大家都在说那个很好,而且我还排了那么长的队,因此我的期待会很高,可能最后一旦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就会很失望。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是随意挑选的,或者说是计划外,可能会带来一些惊喜,反而印象会更加深刻。”受访者包包说道。


一旦体验不如预期,就会导致失望和不满。而打卡经济下诞生的网红打卡点,以美丽的图片引来客流,但也容易因其并不牢靠的质量,引起这种期望落差。


受访者莱拉说,她对购买的竹筒奶茶非常失望,不仅口感难喝,颜值也不符合期望,比她预期的低了三分之一。对比泔水般的口感,一杯奶茶动辄34到36元的价格,也更容易让打卡者“打出负分”。


受访者Rachel在短短三四天的假期内,安排好所有打卡行程,但让她印象最深刻和难忘的,却是旅程中无意中遇到的广场舞、沙漠中和朋友们一起骑摩托、寒风后的火锅。打卡点,常常成为旅行的“雷点”,而不期而遇的景色,却成为旅行中弥足珍贵的体验。



从摔碗酒,到网红路牌,再到竹筒奶茶,人造网红打卡点会过时,但很难消失。当我们对一个人造网红打卡点厌倦后,浪潮将把我们推向另一个。从一个雷点跳到另一个雷点,很难说旅游体验有何改变。谁定义的旅游路线呢?又是谁先于我们,界定与评判了旅游的体验呢?


“它在无形中产生一种压力,迫使旅行者接受其权威性,缔造一股热忱,至于景点会使旅行者感受到沉默、幸福还是兴致勃勃,它则毫不关心。”正如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对旅行指南作出的评价,旅行者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丧失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UC新闻坊 (ID:rendaxinwenxi),作者:人大新闻系,数据:韩新伊、余湘珺、高雨曦,采访:高雨曦、韩新伊,可视化:冯淙萱、杜天舒、王帆、单子郁,文案:单子郁、余湘珺、杜天舒,美编:余湘珺‍‍‍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