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奴隶社会 (ID:nulishehui),作者:蒸包包(卡内基梅隆大学硕士毕业),原文标题:《从文科生到硅谷大厂,你们所认为的成功转型,也许是一场执念》,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个本科英语专业的人,却去了硅谷大厂,至今一直在科技业工作。如果不亮出我的毕业证,早就没有人相信我是个文科生。
这些年,总有人在问我文科生如何走向硅谷路,总有人问我如何复制这样的跨专业转型?说来惭愧,这一切都源于一场执念,而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我希望永远不要陷入这场执念。
图源:来自作者(右一)。
一、留学,陷入转专业的执念
我一直就是个文科生,从小语文英语就很好,尤其喜欢写作,打小作文就经常第一名。大学我学了英语专业,毕业典礼时,我曾站在主席台上对所有人说,我想做个作家。
然而,等到了美国,我才发现自己学英语等于没有专业。
我上的学校以计算机闻名,每年有四次招聘会,各个科技公司都会来这里找实习生和全职。那时候我们学校要求,每个硕士生都要完成一次实习,获得学分,而这是我最痛苦的事情。
那个时候,我每次去招聘会,没有任何 recruiter(招聘者)愿意收我的简历,他们总是象征性地看一眼,然后礼貌地假笑:“对不起,我们确实没有匹配的机会。”
而我身边那些学 CS、学 ECE 的同学们,他们的简历总会被收下,甚至有人第一学期还没上完就拿到了谷歌的面试。而我根本就不奢望能拿到一个 offer,我最希望的是能让我面试上一次,我的简历送上去能别退给我。
在那个时候,我认为我的专业什么都不是,那些曾经我引以为豪的、很擅长的东西什么都不是。我开始变得很自卑,我每天想的就是要把这些都扔掉,我甚至羞于提及自己从小的梦想——“作家?还做什么作家,我连个实习都找不到!”
而且那个时候,每天我身边都充满着一个文科生怎么转型学的计算机,然后到硅谷大公司工作赚了很多钱的故事。我觉得我必须去转个专业。
当时我的导师跟我说:“你的原专业学得不错了,你可以去突破一下自己,把自己当做一个海绵尽可能去吸收、去学习。”但她又抬起头,意味深长地看着我,“但我也希望你永远不要忘记,你申请过来,你能拿这个奖学金,是因为你在本来的专业上有特别突出的天分,你可以去学别的东西,但那些东西是增加你的 technical aptitude(对技术的倾向性),不要忘了根本。”
于是,我开始了转型,那个学期开始我选了一些其它领域的课,从编程、人机交互到engineering design project(工程设计项目),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智商的差距,当时一些课和本科生一起上,科班出身的同学们一个作业可能一周做 10 个小时,而我要做 20 多个小时,还不一定能做明白。最夸张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凌晨两三点前睡过觉,周末五点多爬起来开始补作业。
那时,我常陷入烦躁,和父母视频时会忍不住爆发委屈,我妈总会安慰我:“孩子,咱不成就不学了,你自己从小最擅长的就是表达,拧巴着去做自己不喜欢的并不一定会快乐。”
而每每此时,我就会陷入愤怒,我曾崩溃大哭:“我已经这么努力,你为什么要拖我的后腿?我热爱的东西连个面试都给我换不到,凭什么说我要坚持下去?难道连你们都觉得我做不成,是个笨蛋么?”
父母也不再给我开解,妈妈说你可以学任何你想学的,但要记住你选择了就要为此全权负责,当下选择付出就不要喊苦,未来如果未能如愿也不要轻易后悔。
那时候我并没有听懂这句话的意义,那是老天第二次送来的信号。
凭着一股倔强,我拿到了大公司的实习,也后来顺利进入了硅谷大厂。坐在飞往加州的飞机上,我觉得之前的付出似乎都值得了。阳光、沙滩、硅谷,我上学时候的梦想成真了。
二、去硅谷,梦想的背后是代价
然而,梦想的背后是代价。公司环境、福利都很好,但我不快乐,因为工作真是太无聊了,代码、技术文档,很养老的环境,一天说不了几句话,对着机子的生活,我真的不喜欢。但可悲的是,这是当年我使了吃奶的劲儿选择的路,我认为最好的一条路。
我们的公司是出了名的养老大厂,上班很闲,我基本上时间都在健身房度过了,那时候我也在想,难道我年纪轻轻的就这么过日子了么?是我太不上进了?还是,我根本就投入不进去呢?
工作半年后,我回学校参加毕业典礼,又碰到了我的导师。
她给了我一个拥抱:“工作以后感觉怎么样呢?”
“还不错,”我说,“但好像总缺了点什么。”
“缺了什么呢?”她看着我。
“Passion(热情)吧。”我说。
“哈哈哈哈,”她止不住地笑,目光炯炯,“你最终会明白,那些你热爱的东西才能支持你变得更加卓越,你要一直记得今天我说的话。”
那时,我并未理解她的意思,但不知为何,我竟流下了眼泪,我似乎看见那个站在毕业典礼演讲台上的女孩,她眼中有憧憬和理想,她想要去得普利策奖,一切似乎都像发生在昨天那样。
三、搞副业,成绩之外全是迷茫
回到硅谷后,我继续陷入重复的生活中。
彼时,2015 年,中国正在经历第一批出海热,许多 3C 产品都在上各种海外众筹网站。一天,一个女孩忽然找到我,她说你英语和表达很好,也懂点产品技术,而且我看你现在挺闲的,要不要干点副业看看。
我答应了下来,于是她迅速拉了一个四人的小团队,我们开始折腾起出海营销业务。我做的基本就是把那些产品提炼出卖点,把产品故事讲给媒体和用户。
我做得津津有味,技术传播本身就是我的专业,记得上学的时候我就曾说我希望用通俗的语言把复杂的技术和产品讲给更多人。
很快我们就做出了名堂,最开始我们是帮一些创业团队做出海,结果做出来了两个爆款,很快吸引到了一些头部大厂的注意,后面竟然有国内某大厂带着设备过来,让我去到 CES 大展上帮他们讲产品,她们说你说出来的东西很生动,大家都爱听,比我们专业的人效果都好。
在无聊的工作之外,我似乎重新找到了热情。
那时候,和我合作的一些国内大厂的高管告诉我,你有没有发现你营销 sense 特别好,你真的应该做这一行,别那么执着要做什么工程师,做产品经理了。
但是,他们每次一说这个话,我脑子就嗡的一下——当时也处在硅谷那个文化环境,处处都是工程师文化至上,其他靠边站,市场营销在当时甚至现在的硅谷圈都属于鄙视链的下游。
我非常抗拒大家说我表达好、英语好、文章写得好,我竭尽全力想要摆脱身上这些标签,为什么我付出了这么多,还要被拽回去呢?
为了摆脱这些标签,我曾不断花钱出去上课,斯坦福、伯克利、硅谷当地付费的 workshop,去补充各种产品经理、用户体验相关的知识,我极度渴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理想的“硅谷人”。
四、被迫回国,两年低谷
然而,我的硅谷梦并没持续太久,2016~2017 年,我连续两年 H1B 签证没有抽中,必须卷铺盖走人了。
知道这个消息,之前和我合作过的一些大厂又纷纷来联系,他们给我的 offer 都是市场营销类的岗位,而且直接就能给到比我同龄人更高级别的位置。然而,我又陷入了执念,我不断地希望他们给我一个产品经理的岗位,但总是事与愿违,我为此拒绝了许多机会。
一次,我遇到了一位很直接的 HR,那是一个三十来岁挺资深的姐姐,她狠狠戳了我一下:“你为什么总要拧着自己的天赋和能力工作呢?难道你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证明你能干好其他专业么?你喜欢么?你擅长么?你能竞争过那些真正擅长和热爱的人么?你能创造出来更好的价值吗?”
全给我问愣了,在那个时候,除了觉得刺耳,伤自尊,我根本没听懂她在表达什么。还记得她看着我那个轴样儿一度面露急色,在我拒绝她们公司的 offer 后,她轻轻叹了口气:“你以后一定会知道,那些你擅长和热爱的事儿能让你更绽放。”
一切都似曾相识,好像是发生过一样。
就这么没过多久,我得到了一份产品经理的工作,那是我本科学长创立的公司,当时融资风头正盛,跟风在进行 AR/VR 业务,想要组建一个海外背景的团队,看了我的履历之后,很爽快地给了我一个产品的职位。当时我寻思着,你们不是都说我不该干这个么,我就干了!
期望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这家公司几乎让我踩遍了创业公司的雷区。CEO 非常在意融资和估值,投入了大量精力做品牌包装,而在真正的产品研发上花费甚少,我看上去在负责做产品,其实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在谈品牌合作、搞官网、搞包装,一个眼镜设备还没做出来的时候,就被老板带着跑到奢侈品品牌谈包装合作了。
我忽然明白了为啥只有他能这么爽快给我一个产品的岗位,因为本身他需要的就是一个营销思维的人,又不需要实打实做出来啥,能说能吹就得了,这我不正合适么?恍然大悟的时候,我心里一万匹草泥马都奔腾了起来。
于是,在这儿我呆了一年就赶紧离开了,而在我走之后,这家曾经辉煌一时的明星公司也迅速暴雷。
那时候的我,毕业已经两三年了,这期间我还经历了创业融资又落空和失败,一手好牌是打得越来越烂了。
那是我人生最黑暗的时刻,我觉得自己怎么能这么倒霉,靠运气的事儿一个都赶不上,抽签抽不上签证,工作不凑巧进了个坑,然后一直怀才不遇没人理解。我爸说:“你觉得一个人连续倒霉两年,难道都是别人的问题吗?”
是啊,难道都是别人的问题么?但我又到底错在哪儿了呢?
五、峰回路转,找到自己的方向
2019 年,我不想再这么瞎晃下去。那时,我已经拿了一家头部大厂的 offer,地点在上海,在我准备收拾收拾走的前几天,一个年轻的 CEO 打通了我的电话:“你愿意不愿意来这儿和我们再聊聊呢?我想我们聊一次会对你有帮助,我知道你擅长什么。”
那是一个当红炸子鸡的公司,我曾在一些地方见过他们的产品,CEO 是一个和我经历类似的男生,形容精干,笑容灿烂。
他直接问我说:“你想做营销么?产品营销?”
我说:“之前你们给我聊过这个角色,但我已经拿了一个大厂 offer 了,我之前做产品经理做得不太好,想要再去从头精进一下。”
他扑哧一声笑了:“你还是不甘心啊,为什么不能放下执着,接纳自己优秀的地方呢?你要知道我很看好你啊!”
我一愣,经历了两三年的社会搓磨,我早已败绩累累,曾经在学业上的自信早被打击得烟消云散,在同学圈里早就活成了一个笑话——我一个这样的人,凭什么还有人看好我呢?
他说:“我了解过你,和你共同好友也不少,知道你擅长什么,你一个文科生当年去学习很多技术领域,表达能力也强,你做过那么多爆款,懂产品和营销的人本身就是稀缺的。我也知道你这些年经历的事儿,我想告诉你,很多时候,一味补短板是一种执念,为什么你不正视你的长板呢?”
我低下头,一句话没有说。
他站起身,很认真地看向我:“你愿意给我一个机会,来帮你变得更好么?”
我至今都记得那个眼神,笃定而诚恳,好像一束光,照破我事业上的暗夜。
当天,我回绝了那家大厂的 offer,加入了这家公司。
后来的三年里,我跟随这位 CEO 学习了非常多。他把创业时期积累的调研笔记分享给我,从批注里,我看到一个人是怎样从回国还不接地气喜欢指点评论,走向对每一个用户充满珍视和臣服。
他常告诉我,创业一次会不断发现自己过去认知的狭隘,比如以往觉得自己学计算机就能占领天下,但真正做了业务才发现任何职位都无比重要,曾经的工程师文化是狭隘的,没有销售就没有生产力,没有营销就没有对外的弹药,他说你要相信,当你鄙视一个领域的时候,往往是因为你还没有入门。
我忽然明白了曾经我鄙视“营销”是因为我做的根本不够,理解也太肤浅,真正把一个产品推广出去,从理解用户开始,到产品细节把控,再到整体营销策略,整合推广的方式,处处都蕴含着学问,而我只是看到了一点皮毛而已。
我如此热爱这个领域,也愿意投身进去,我发现当你在做自己擅长的东西时,是可以不考虑金钱和时间的。我在三年里走访了上千位用户,用户笔记积累下来也有十几万字,我不曾追求过高的 title,也自降薪资,没有追求过其他东西,我就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次体会到了落地与踏实,还有热爱和享受。
那一年,我成为了这家公司对外发言人,上了很多发布会、论坛、采访,我面对着不同的人讲述着我们的产品故事,讲述行业的洞察和发展,仿佛回到 2015 年的拉斯维加斯,那个在展台前的我,笑容洋溢。
在跌宕两年后,我终于重新体验到了工作的幸福感。
六、反思:那些年,到底是坚持还是执念?
回望过去,我脑海中闪过无数个瞬间——毕业典礼上的导师,CES 展台前的合作伙伴,还有回国后的大厂 HR 姐姐,原来这些年,老天早已让不同人跨越不同地域告诉我同一件事。
“去做你自己吧!”
“去做你擅长的事儿吧!”
“你并不需要跟风转码,你本身擅长的东西就足够在这个社会立足!”
我反思过为什么我就是听不进去身边人的话。我认为我一个文科生在美国职场就是只能受挫,我认为硅谷文化不接纳我这样的人,我必须转型,甚至不惜抛弃我最热爱和擅长的写作。
直到后来我才明白,人总会对自己不会的、稀缺的东西产生深深的执着,我不会的我要学会,我没有的我要拥有,我不如别人的我要超越,而在追逐这些的时候却忘记了自己最擅长的一切,甚至对它们嗤之以鼻,避而不及。
直到后来我才明白,当老天觉得你能做一件事儿的时候,会竭尽所能找各种人给你传递信息。
而人往往会自动屏蔽掉身边的信号,甚至在所有人都给你传递信息时,还会陷入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对别人的善意充耳不闻,甚至嗤之以鼻。这叫做执念,但我们却往往误以为是坚持。
七、写在最后:比转变更贵的是坚持做自己
在我好朋友的鼓励下,我重新拿起笔来,落笔那一刻,我就感受到了无尽的灵感和情绪,一切就像儿时那么熟悉。
我可以为了一篇文章去调研 30 多个用户,可以窝在沙发上写了删删了改,可以像疯子一样边写边哭哭笑笑,可以一个内容改 8 遍也无怨无悔。
我想这就是天赋和热爱的力量,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拿走的东西,可以支持我穿越一切障碍。
写文章的一路我没有想过牟利,我写得慢,写得长,而每一篇也都承蒙厚爱——我的文章上过头部科技媒体的头条,上过百万粉丝大号,被一些我未曾想过的大佬转发,也因此链接到了很多缘分。有读者深夜给我留言:你知道么,这是我这一年看过的最好的文章,你带给了我们希望,请你一定要坚持写下去。
写这篇文章前的几天,我参加了一个湾区朋友组织的分享,里面一些朋友是文科背景、艺术背景,都在讨论自己转型有多么辛苦。
一个男孩子说:包包,你的经历到底能不能复制呢?如何才能转型成功呢?我微微笑了:曾经我认为我是个成功者,但后面我才明白真正的成功不是转变,而是坚持。
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每个人,可以看到自己热爱的东西,并能够不忘初心地坚持下去。对了,不要忽略身边的信号,那也许是天赋在对你召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奴隶社会 (ID:nulishehui),作者:蒸包包(卡内基梅隆大学硕士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