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蚂蚁金服的B轮融资终于落定。和之前引进社保基金的思路一样,新股东依然是大型国企。在一片挑战传统银行的质疑声中,蚂蚁金服的策略是,把自身利益和国有资本捆绑在一起。
不过有人欢喜,必然有人忧虑。丛林法则向来弱肉强食,有竞争确实能加快行业速度,但竞争对手太强大,就是件值得忧虑的事情了。翻过一座山容易,翻过珠峰就是挑战了。
京东金融就正站在半山上。
为什么是京东金融?
一定有人不服,为什么单单说京东金融?
在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小巨头中,互联网系企业很出风头,其中BAT和京东算是核心成员,其中和蚂蚁金服最为相似的,是京东金融。
先说腾讯和百度。由于基因的关系,事实上腾讯的金融依然在做流量生意,整体非常依赖微信,这也是微信越来越重的原因之一。但对于很多用户来说,还是更希望微信承担一些快捷功能,而不是变成一个金融中心。
百度近期刚宣布新的战略调整,李彦宏将亲自督阵互联网金融业务。不过,和百度的电商业务一样,金融业务也一样错过了最佳红利期。去年百度先后和中信合作了互联网银行、和安联合作了互联网保险,但至今没有披露实际进展。同是流量主,百度要走的路可能比腾讯更远。
京东金融和蚂蚁金服则都是从电商平台衍生出的金融产物,二者的相似性也更高,无论是出身、定位、战略、还是具体业务,都是如此。
从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公开的业务布局来看,双方都有覆盖的领域包括支付、理财、消费金融、借款、众筹、保险、证券、创业生态等,重合度很高。同时,双方都把下沉农村当作主要战略之一。在消费金融方面,两家公司还分别入股了校园分期平台分期乐和趣分期。
其中,前四项对双方来说都是重点业务,也是蚂蚁金服优势积累最明显的几个方面。
对京东金融来说,危机也正是来源于此。最大的竞争只会发生在同质化之间。
京东金融的问题出在哪?
在这场PK中,京东金融最主要的问题,是账户体系没有很好的搭建起来。
在支付宝已经走出淘系,成为全民应用时,京东支付和京东钱包更多的应用依然是在京东体系内。在点外卖、O2O下单或者其他支付场景下,用户通常的选择都是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即使平台方提供了京东支付的选项,实际会去选择的用户也比较少。
回过头看,去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线下之争,是京东支付掉队最快的时候。用户争夺战中的不作为,基本上相当于自我放弃。因为用户习惯一旦养成,迁移成本将异常高企。
当年 MSN对QQ一战,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国外如日中天的MSN,进入中国后花了大力气,也没能从QQ手里抢走多少份额。IM技术上,微软并不输腾讯,实际上只是输给了腾讯所积累的用户群。原因就是,当你所有的人脉都集中在一个地方,向其他平台迁移的成本就会很高。
平台效应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变成最好的护城河。支付宝一直想要争夺微信的社交关系链而不得,也是这个原因。
错失了去年的用户争夺战,是京东金融的一个战略失误。
客观地看,京东金融的核心壁垒,依然是以硬件为入口的产品众筹,以及以此为轴心的创业生态和孵化业务。在这一点上,阿里系反过来成了京东的模仿者,先后上线了淘宝众筹和蚂蚁达客两个产品。但基因使然,在3C及周边衍生上,短时间内京东还是最大的入口。
这也是京东金融最大的机会。已经错失的很难追上,差异化的打法可能会是最好的选择。
互联网的集权制
很多时候,人们喜欢用行业老大来做参考,以推断后进者的未来前景。似乎朝着响应的方向努力,就能赶上甚至超越,但互联网正在逐步否定这个逻辑。
在巨大的网络效应之下,互联网使各个行业呈现出了非常明显的集中趋势。如果说传统行业的普遍格局是垄断竞争市场,互联网则正在变成寡头市场,甚至有向垄断市场发展的趋势。
如果用社会形态来比喻,那么互联网正呈现出集权制的态势。去年一系列合并案也证明了这一点,一年的时间里,大众几乎接受了洗脑般的教育。围观群众的反应,也从滴滴快的合并时的瞠目结舌,到美团点评、去携合并时的习以为常,“哦,又来一对”。
回到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的话题上。在蚂蚁金服的的B轮融资中,估值是600亿美元。有媒体估算,按照这个估值,蚂蚁金服可以在A股上市公司市值中排第11位。排在前面的10家公司分别是五大国有银行、中石油、中石化、招商银行、中国人寿、中国平安。
对比下京东金融最新一轮66.5亿人民币融资时,流传最广的交易后估值版本是466.5亿人民币。双方已经在数量级上拉开了很大的差距。用户量、交易频率、交易量、估值等各方面的距离,已经把双方放在了不同的梯队里。
按照互联网的集权趋势,在未来的利益分配里,很可能老大吃肉,老二老三连骨头都吃不着,只能喝汤。
不好意思,跟着排头兵跑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本文首发搜狐科技。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台风口的考拉”,一起关注互联网的八卦、深度和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