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6-05-20 18:56

时间的分享,能变成个什么样的经济?

虎嗅注:前些天,文章《分享经济的边界》引来互联网业内诸多讨论与争议,也有虎嗅作者曾撰文探讨,他认为共享经济有固定的门槛和天花板,谨慎看好分答模式。而虎嗅的作者与读者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虎嗅热议中可能有你想看到的答案。


一款叫做“分答”的轻量级产品瞬间火了,在行已经披露“分答”产品4天时间已有百万级的用户涌入,并产生20万条问答沉淀。“共享经济”这个话题又爆发式的集中被互联网的大V纷纷讨论起来,有人赞有人弹,Keso老师一文《分享经济的边界》被圈内不少人关注。


规模化与分工


认知盈余作者Clay Shirky认为:“全世界受教育人口每年有累计超过一万亿小时的自由时间,基舍称之为认知盈余。如此巨量的认知盈余,如果有一种方式利用起来,理论上可以产生超乎想象的巨大价值。”


这是对供给端的描述,霍炬先生文章说供给的内容可以从生产资料与时间两个维度进行分类,zipcar的模式类似于偏向纯生产资料的共享,在行的模式偏向于纯时间的共享,而UBER、滴滴们则是混合制的产物。


这种分类方式我是认同的,我也就这这两方面稍微补充一些看法。


看过一本书叫《社会分工论》,作者涂而干认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源于人类最为本身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分工正是人类能够不断往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至于繁荣与文明则是分工带来的副产物。


仅仅从规模化追求生产效率的角度上看,物质也是需要分工的。物质所有者会把公与私分开,让私有的归私有,让公用的归公用。因此,我也认为AirB&B的模式也会逐渐演化为成地理分散、管理集中的新型酒店。事实上早已有物业方专业在AirB&B上专业运营,AirB&B只是一个分销渠道。


Keso发文讨论了共享经济的边际问题,对此我是部分赞同的。不过既然要讨论,最好还是先从共享经济为什么会出现开始说。


物质的共享


纯粹生产资料的共享,我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供不应求。


当生产资料的需求方发现自己无法从专业提供者处获得服务时,便会转向与其他服务提供分,因此私有的生产资料便会有一部分转向共有。因此当人们在上下班时苦苦打不到车的时候,便会使用滴滴与UBER。


而这部分的经济价值又会刺激供给的增加,因此供需将会逐渐达到平衡。当这个社会交易效率变得极高的时候则会公、私分明,纯物质共享将走向消亡。


不过在另一个层面,大多数贡献都是生产资料与时间两个维度的共享。比如我们在坐车的时候司机也要付出时间。因此,即使在效率极高的环境下,混合生产资料和时间这两个维度共享的服务提供不会消失。这是因为人是有一定社会需求的,我们希望在交易的时候能获得非标准化的体验。例如我想找一个相声演员做我专车司机,这种供给是不能规模化产生的。因此只要人对差异化的体验有需求,混合式的共享经济便不会消失,但是会随着社会交易效率的提升而逐步下降。


所以我也认同在互联网时代交易效率飞速提高,物质生产资料共享与混合式的共享经济的边际很快会到来。越是纯物质标准化的分享,这个边际来的越快,越是体验化的差异的共享,这个边际就会来的越慢。


时间的共享


关于时间的共享,最典型的就是在行模式。而关于时间共享的讨论我认为需要加上另外两个维度进行讨论:单位时间价值增长斜率与时间碎片化的颗粒程度。


工作技能的提升速度意思是指工作经验的累积,单位时间的价值增加速度。这不是什么新话题了,新手金融从业者与工作五年的金融从业者单位时间价值差是很大的,不过是这一增长曲线的斜率是会逐渐降低,最终会趋于1甚至会小与1。低技能水平的重复劳动则可能从一开始斜率就是1。


假如说一个人希望在在行这个平台上完成时间交易,并且追求价值输出效率的最高效。在忽略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时间分享者进入在行平台的最优时间应该是其单位时间增长斜率平缓趋于1的时候。


这个事情其实每一个参与者都能想明白,所以时间交易的供给者必然都是在一定领域积累了足够经验的知识盈余者,而且供应会越来越充足稳定。


另外一个维度就是时间的碎片化利用问题,这个时间碎片化的颗粒度因人而异,有人觉得2小时是碎片,有人觉得半小时是碎片,有人觉得1分钟才是碎片。


在行既然要做时间交易,那么就期望要交易所有的时间碎片,服务提供者希望交易时间碎片颗粒度无论大小甚至全职,在行都希望能满足。因此才会出现了在行线下、“吱”(内测中)以及分答这三种时间颗粒度不一的产品。


Keso老师在文中举出冯大辉老师的例子说明服务提供者盈余的时间是不足的,所以时间是有边际的。不过在此,我的认为冯大辉老师并不是时间盈余不足,而是供需严重的不平衡,甚至用了1万6千元高价的门槛去挡住,依然供需不平衡。


冯大辉老师在互联网圈中成名已久,微信微博关注者众多,早已财务自由,我个人称其为头部的流量。但是在互联网圈子中,还有大量的职场中坚力量,在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时间存在剩余却没有更好的变现流量入口。而在行希望做的,就是帮助这些有能力的中坚人士完成盈余时间的变现。


从另外一个维度来说,冯大辉老师可能挤出2小时的连续时间门槛成本比较高,但是颗粒度为30分钟,甚至1分钟的盈余时间肯定是有的,无需见面,搭车无聊顺手就分享了。


当时间颗粒度被不断细分,盈余时间的供给量则会大量增加。


除此以外,人与人的交流与纯物化的共享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行上除了金钱收入的需求更有突破社交边际、个人品牌需求等极度复合的需求。


因此,时间的共享平台的本质便是自由人的自由交易平台,人才是价值交易的主体。纯时间的共享交易边际到底多大?我认为这个边际现在还远看不见。


在行作为共享经济典型,由它所孵化的“分答”从面世起便被外界冠上了共享经济的名号。


关于分答


这一轮的共享经济话题由“分答”引起,这里谈谈个人对其的一些看法。


分答已经披露了用户数量突破百万,并且产生了20多万条问答内容的沉淀,这种情况能持续多久?我不知道,但是这对于一个诞生仅仅4天的产品,绝对非常疯狂。


“分答”是在行的延伸以及补充


那么“分答”是共享经济么?我的观点是:“是,又不全是”


作为在行理念的延伸,“分答”的60秒语音问答形式,比较适合直接阐述一个观点以及回答一个Yes或No的问题。是作为线下约见、远程30分钟电话模式的补充,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并可以丰富整个知识交易的生态系统。


但是“分答”表现出来的形式已经远远不止共享经济这么简单,“分答”早已突破了朋友圈的关系链,它更是在行线下一对一模式的强力补充。一对一能解决很复杂、个性化的问题,但是却无法批量复制。“分答”所做的事情则是个性化内容生产以及内容购买的形式。第一个提问者悬赏获得了一个个性化问题答疑,并完成了一个内容的沉淀,而旁听者花费1块钱则是内容的购买,这个是可以批量复制的。


“分答”与在行是一体的,不应该割裂分开看待。


因此,“分答”是共享经济也行、是内容平台也行、是交易社区也行、说跨平台变现工具也行。因为它的确存在很多可能,而且这一切仅仅才经过了4天。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