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黄有璨(ID:owen_hyc),作者:黄有璨,文章有删节,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Q2结束了,6月里,忙于思考和内外部一些沟通,更文少了些,但一些事想得更加清楚,照例,还是从中挑一些分享给大家——
一
昨日跟某投资界绝对大佬吃饭交流,ta提起,多年前经某美国知名企业家引荐,他们曾经有过一次跟乔布斯通电话交流的机会,全过程大概如下——
电话接通,乔布斯问:啥事?
ta:我们这要做个XXX项目,XXXX游戏……
乔布斯:跟我有啥关系?
ta:我们觉得可能有XXXXX等等结合和合作可能……
乔布斯想了30秒:不,我觉得跟我没啥关系。这事我就不参与讨论了,再见。
电话挂断。
一直以来,乔布斯都是一个很Tough的人,且这种Tough在他成名之前早已有之——一起开会,他要是觉得这会太傻X太浪费时间了,他就会直接站起来说这会太傻X了然后就夺门而去。
但回过头来看,后来乔布斯成了神,所以他身上的种种这些行为也都被神化了。但假如乔布斯没有成神呢?
所以,当你看到和吸收到很多信息,理性搞清楚因果关系很重要。
二
参加了一场高质量的私董会,信息输入量很大。记录几个重要的收获——
1)有些公司的商业模式以产品为中心,强调和突出的是自己的产品质优物美价廉;而有些公司的商业模式以会员为中心,关注的则更多是会员共同体如何形成,以及如何基于会员的需求、场景和生命周期提供足够有价值的服务。
此外,产品逻辑中的定价,基于流量营销成本背后的整体成本结构,关注的是数量价格;而会员服务的定价,则往往以价值为基础来进行设计。
2)如果未来的其中一面是技术能够赋能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显著提升,则很可能白领用工需求会进一步减少,但服务类工种的劳动力需求和服务类消费市场可能会进一步放大;
3)强销售驱动的教育产品,一定最终会无限趋近于变成高客单价;
4)做好线下渠道代理体系有两个重要的能力,一是管好人+聚拢一群人的能力,二是基于新的场景、售卖逻辑形成业务突破的能力,两个能力一般不太容易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
三
一个感悟:对一家早期公司,做课也好,做产品也好,思考战略也好,总得需要有一个恒定的源点,且这个源点最好是“用户”和“需求”——我们需要把一切产品设计、组织设计回归到如何更好满足用户和需求中去,而不是让大家思考的源点变成了“收入”或是“资源”。
至于商业模式那样的东西,团队内有少数几个人来思考+进行判断就好了,不需要有太多人思考+讨论。
四
昨日跟一个传统营销界的知名人士吃饭交流,聊起传统营销界现在都有哪些变化,ta提及几点——
1)平面、电视等媒介大量被社交媒体、信息流、短视频替代掉之后,有一大群传统营销公司和甲方市场部都很无所适从;
2)甲方市场部有普遍开始追求“效果营销”的趋势,开始在线上、线下的各场景营销工作上都有了ROI意识;
3)很多人开始模模糊糊有要做“用户运营”而不是“单点营销”的意识,但并不知道如何做;
4)以前的一个好品牌可以集中通过媒介轰炸迅速打出来,但今天则很难了。今天的一个好品牌,更多往往是依托于产品和用户长出来的。但事情的另一面,则是今天的很多好品牌都具备极强的圈层属性,想要破圈,其实特别难;
5)曾经风光无俩的4A公司和公关公司都非常非常艰难,他们的组织模式和基因都不足以支撑他们在这个时代还能够完成新的转型。所以,“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的时代已经远去了。
五
任何一个团队和组织,想要形成1+1大于2的合力,都有几个基本前提——
1)存在一个大家需要共同协同作战的战场和共同认可的目标;
2)每一个个体都拥有某些独特的能力和特性可以创造价值,并且大家自己也知晓自己适合的定位;
3)大家愿意开放地去互相了解,并在一些实战中去寻找彼此如何更好配合的模式;
4)在某些局部,还需要少量个人为了组织作出一些牺牲。比如某些人可能会不在自己最擅长最舒服的位置上,但这样能确保组织整体配备方案是更优的;
5)大家之间逐步形成了很深的信任和默契,以至于很多时候,无需沟通,一个眼神即可心领神会。
踢球如是,创业亦如是。
六
昨晚跟碳9学社创始人冯新老师电话聊了一会,他分享:过去几年里,他一直在接触和研究创业者群体和“小镇青年”,发现那些成功做出点名堂来的创业者和小镇青年们身上最强的3个共性特征——
1)极强的企图心(较大程度取决于原生家庭和所接受的信息输入、世界观等);
2)学习能力(部分天赋+部分后天培养训练);
3)自己所处的环境,包括与谁一起同行(可后天主动改造和调整);
我对此非常认同。
七
昨天带着一家人到北戴河阿那亚社区,难得有了一次下午在海边被他们一起埋进沙里睡了一觉的体验。阿那亚是一个几乎快死快烂尾了、卖也卖不动的度假地产项目,在短短几年内,被马寅打造成了一个供不应求的“神盘”,很值得感受思考一下。
记录一些其间的零散思考——
1)投资红利时代,地产服务于投资,卖奢华、卖概念、卖稀缺资源。今天,投资红利已无,真正的好地产,一定要能做到“可以真的吸引到人来此处生活”;
2)马寅曾经有一篇演讲——《阿那亚,从经营产品到运营用户》,背后的核心逻辑是,ta能找到某些ta认为非常稳定且用户长期需要的东西,然后尽一切资源(包括产品)来为此服务;
3)盲猜,地产项目的运营逻辑里,一定也存在着某种运营架构。例如,我们有空间,也需要有内容去填充到空间中,还需要构建人的分层和关系(人也分为业主、服务人员、访客等几种)。
最终,一定是某种稳定的运营结构和机制,可以确保整个社区内的关系可以良性流动起来,且理论上这种良性流动都是可以被监测的;
4)空间也有其生命力,背后的逻辑是:人的喜好和需求也一定是周期性的。
例如,曾经某个阶段,大家特别喜欢KTV、夜总会,但现在却不了。
于是,大量的空间就需要被其他新的内容来进行填充,以重新焕发生命力。
八
很多事要想做好,你得先知道什么是“好”。换句话说,你要先有足够的见识,尤其是需要见识过你所在领域的顶尖高手、机构们都是如何处理相应问题的。
所以回到原点,好奇心和企图心真的是一个人身上最根本的两种特质,这两种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走向——如果缺乏这两种特质,很大概率你不会有动力动机要主动去寻求扩大见识,大量去了解到底什么才算是“好”。
九
也许有很多会员和伙伴们都身处不同程度的焦虑中,也觉得要干的事很多。
但其实,应对焦虑的方式,未必是需要把事越做越多,而可能是把事越做越少。
我们需要认清和接受一个现实,一个人能承受的压力和能吸收消化的信息可能是有限的,也跟你的能量值成正比。如果你当前能量值还没那么高,那可能先在有限压力和信息下聚焦于1-2件事上追求成长,可能会更好。
比如,如果你既想理财又要减肥还要做副业还得学习ABCD等多个技能,每天都深陷于各种事务信息中不堪重负,也许不如停下来,换种思路做做减法,去思考——如果未来半年,你要投入50%以上的时间先做好一件事,这件事可能是什么?
试想下,假如我们每半年都能在1件事上取得显著进步和成果,积累3-4年下来,我们是不是也能超过大多数人?
十
昨天中午跟一个深耕了好几年短视频的朋友吃饭交流,互相交换了一些认知,有一些重要的观点可以记录沉淀一下——
1)短视频生态下,做流量声量和筛选精准高价值用户的逻辑是不一样的,也未见得一定要做到几百万粉丝才算牛逼。相反,有些MCN,一堆小号,但通过内容逻辑筛出来的全都是精准用户,最后的变现效率反而会比很多几百万粉丝的大号要更高;
2)普通人要想在短视频生态下做出大量粉丝,肯定是越来越难的。但如果只是想通过一些逻辑筛选出精准用户稳定变现,机会很多,也一定可做;
3)短视频生态,其实不是内容逻辑,如果用内容逻辑去做短视频,大概率会比较纠结。应该反过来,所有内容的设计都为流量逻辑服务,需要精细到哪句话怎么设计如何调动用户情绪关注完播,并让更多用户互动和点赞。
4)只有已经获得了大量粉丝积累、已有影响力的大V才有可能按照内容逻辑来做短视频还能有人看。
5)MCN+精准获客逻辑+私域变现的模式,在1-2年内,几乎适用于一切高净值服务类领域,每个领域下都可以迅速做到年收入几千万的样子。
十一
来自一位知名互联网上市公司前COO的精辟分享——
很多公司苦于流量和增长,但往深了看,流量增长问题往往绝不仅仅只是流量增长问题,很多公司流量增长乏力的内核在于定位不清。
而定位,包含了战略定位、产品定位、商业模式定位、发展节奏定位、赛道天花板定位等,这些都定义清楚,你才知道流量从哪来,该如何驱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黄有璨(ID:owen_hyc),作者:黄有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