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最近忽传滴滴和Uber将要合并,一时间又称为刷屏般的重磅新闻,爆料者信誓旦旦,从资本和商业两方面分析合并的必要性,而多事者已经及时撰写诸如《滴滴Uber合并,出行市场格局已定》的文章,抢占话题热点。
随后,双方都对此传言坚决反对,滴滴副总裁朱景士和优步副总裁柳甄都表示“合并”只是谣言,但仍有很多人笃信声明背后仍有玄机。在此,铁哥想通过还原商业根本来分析传谣背后的真实性。
出行领域真到合并时候了吗?
近两年互联网行业合并事件频发,诸如58与赶集合并以及去哪儿和携程合并,但通过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合并项目都是在行业已经饱和之后,用户和规模无法再有突破,双方需要通过合并来做大规模,这也有在胶着的市场中重新获得增长点的最有效办法之一。
但我们再看出行领域,据易观数据统计,滴滴市场份额超过85%左右,而优步在中国耗费十几亿美元之后依然只有10%出头的份额。如此对比我们或许可以得知出行领域已经格局基本稳定,也到了合并的寻求突破的时机。
但事实上滴滴方面经过去年的经营,已经形成集出租、快车、专车、顺风车、代价等不同形态不场景的出行模式,而Uber仍固守单一的出行方式。从此意义来看,未来出行市场的边界正被滴滴不断拓宽,市场的容量不断放大,市场的分配权多在滴滴手中,随着滴滴业务线的拓展,出行市场也远未到饱和状态。
此外,市场空间相对较小的易到和神州专车下重注押宝B2C出行,采取较重的商业模式来对抗C2C出行。很显然,两者将筹码押在交通运输部等主管部门对出行市场的监管政策上,如果政策对C2C不利,易到和神州便可获渔翁之利。
自去年发布《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遭遇业内外一片质疑之后,新的政策迟迟不见下文,但杨传堂部长态度却已由去年的“反专车”转变为“鼓励共享经济”,但政策靴子不落地仍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
但纵观Uber在全球各地的遭遇,基本为遭遇抵制随即退出市场的节奏,Uber自己也从未调整甚至是微调过自己的商业模式,其也属于政策敏感型企业。如果政策有调整,Uber在中国的生存空间将会进一步被压缩,其市场份额江湖被觊觎许久的易到和神州专车以及滴滴所瓜分,而滴滴通过产品矩阵以及汽车电商等企业已经加大了其适应各种政策的能力,这是未来出行领域的重要筹码。
铁哥虽然认为政府对共享出行一定会多加宽容多多鼓励,但企业也一定要通过模式调整来适应政策的调整,Uber显然不具备此基因,滴滴与Uber合并不慎就可能导致风险。
双方已到合并节流的程度了吗?
对于企业而言,在一个尚未完全饱和的行业,如果资金充裕,双方都希望通过资金及运营优势来不断拓展市场,甚至是垄断市场,市场经济中“所有企业都心向垄断”即是此原理。但当企业出现市场经费不足甚至出现资金缺口又无法融资时,合并取暖便是不错的选择。如今,滴滴和Uber果真到此境地了吗?
滴滴6月份刚刚拿到蚂蚁金服、苹果、腾讯、中国人寿、软银中国、招商银行在内的45亿融资,现金流正是充裕。而Uber6月初也宣布获得一笔35亿美元股权融资,又计划首次通过杠杆贷款融资10亿至20亿美元。
至于Uber的融资能分往中国区多少铁哥尚不得而知,但从中国占Uber海外1/3市场这一重要性来看,Uber中国区不太可能过于缺钱,Uber海外多地扩张出现障碍,中国成为海外重要战场,现金流应该是可以保证的。
从资金角度看,滴滴和Uber显然都未到要为钱合并的境地。
双方产品有合并必要吗?
既然无好时机,自己层面又无合并必要,那么处于产品角度考虑,双方是否有可能通过合并实现产品层面的强强联合,进而做大市场呢?
Uber与滴滴的快车专车模式过于雷同,模式和运营基本在同一纬度,双方合并之后是否会出现市场份额的叠加式提升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双方模式过于雷同,导致线下司机和用户交叉情况较为明显,双方合并乘客选用一家显然不会出现市场份额的叠加式增长。
而众所周知,强者基本是合并后的主导者,这边意味着如若合并,滴滴一定会成为资源的整合者,如此重复性资源对滴滴能有多大帮助呢?
此外,如若滴滴成为合并后的整合者,根据滴滴和快的合并案例来看,Uber品牌将会逐渐淡化,这对于Uber美国的管理层而言挑战绝非一般。Uber作为共享经济的楷模,一直被寄予厚望,而在此时被中国本土企业合并,这身在美国的Uber管理层经营从情感以及未来Uber的全球化发展商业逻辑角度看,都是无法接受的。
铁哥也认同Uber对共享经济的贡献,但也对Uber僵化的经营思路怒其不争,在中国Uber不断烧钱,但始终未能如在美国那般成为行业领跑企业,Uber如果再不调整可能接下来不仅仅是合并了。
虽然合并消息传了一天,铁哥撰稿时仍有朋友咨询合并真假,但真假总有水落石出时,根据以上判断,如今合并是谣言可能性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