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6-09-14 08:59

有没有想过,正是投资人和制片人的不专业催生了如今烂片当道的寒冬

文 / 朔方


大盘再次坠入冰窖,国产片再次无力救市。大家都还在反思今年的暑期档是怎么了,为什么突然不涨了?为什么票补一停,市场也停了呢?为什么烂片一部接一部?

 

有些说是导演不行,是编剧不行,所以我们的国产片前两年的光芒是被票补粉饰出来的,终究还是扶不起的阿斗。但作为从业者,亲历了最近两三年的狂热,我并不认为是导演们造成了如今的局面——恰恰是我们的很多导演太勤奋、太全面了,才让我们忽视了导演背后本该承担责任的合格角色的缺失。

 

导演怎么就突然该是产品经理了呢?是谁的缺位让导演如此辛苦?

 

还记得前两年一个劲地鼓吹导演是产品经理吗?一个艺术创作者却要有所谓产品经理思维,这本身难道没有一点矛盾吗?


郭敬明被誉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产品经理


因为电影是导演十月怀胎生的亲孩子,所以不忍心孩子吃不饱穿不暖长大了找不着好工作找不到好婆家,于是导演学了一万种技能,炒股炒成庄家,哪里不行点哪里:


  • 有的导演需要自己码投资,甚至还要自己做PPT跟投资人做presentation;

  • 有的导演要自己考量投资回报风险,咬着牙砍剧本控制预算;

  • 最匪夷所思的是,导演们现在的基本功课之一竟然是要看大盘,时时关注影片走势、同类产品走势、同档期竞品走势,在回答媒体问题时要讲自己对票房的期待,要参与制定宣发策略、做物料准备,搞不好还要为影片宣传物料做得不好承受被骂死全家的恐怖……


导演们还在读小说吗?有时间看看这世界吗?还能谈恋爱吗?还有时间……思考吗?


难怪大家都在说,太缺导演了——那是因为上述那种全能型的优秀导演太稀缺了——可这并不是行业本该有的样子。


看看百度百科的词条解释,导演是制作影视作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用演员表达自己思想的人。是把影视文学剧本搬上银幕/荧屏的总负责人。作为影视创作中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者,导演的任务是组织和团结剧组内所有的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和演出人员,发挥他们的才能,使众人的创造性劳动溶为一体。


所以,这跟产品经理有什么关系呢?


仔细一看,导演倒是越来越像制片人,甚至还要像一个投资人——这难道不是行业的尴尬吗?

 

我想说的是,正是行业合格制片人和合格投资人的短缺造成了所谓合格导演的匮乏,以至于导演们太辛苦了。只有少数幸运的导演找到了合适的制片人和投资人,使得他们从繁重的别人的工作当中解脱出来,尽心尽力地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我们先从制片人开始。

 

没有合格的专业制片人,何谈制片人中心制?

 

不妨先回到产业改革伊始的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电影产业的制作端当时面临着一个非此即彼的抉择,是继续沿袭从苏联习得的导演中心制,还是从头再来采用好莱坞商业片所遵循的制片人中心制呢? 


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行业常常大声疾呼编剧、导演、演员的稀缺,鲜有人注意到,行业里其实严重短缺专业电影制片人,合格制片人的数量其实比导演的数量更加屈指可数、凤毛麟角。


《叶问3》总制片人:施建祥


确实,大家会错觉地认为国内电影行业里最不缺的就是制片人,漫咖啡一块牌子掉下来就可能砸到五个。但当前,大量的项目中出现投资人兼任制片人,导演兼任制片人,或导演的媳妇兼任制片人的情况。有些制片人专业技能不过关,有些制片人先天就没有发言权——如此,谈何“制片人中心制”?


那么,何为专业电影制片人?


百度百科的解释基本准确,电影制片人是电影制片生产的制作人,从项目选题阶段或剧本开发阶段就介入工作,并全权负责:


1、电影选题开发方向的评估和确定;

2、编剧、导演、主演的选择、洽谈、沟通、落实;

3、引导并协助导演、编剧推进剧本开发和修改工作;

4、预算和计划的制定和控制;

5、投融资结构组合;制片结构组合;艺术创作结构组合;

6、前期筹备、组建摄制组,执行拍摄生产、保证拍摄工作顺利安全、不超支不超期;

7、完成后期制作、送审工作;

8、摄制成本决算工作、财务审核;

9、协助投资方完成国内外宣传发行工作,以及国内外参展报奖等工作。


但真正的“专业”并不仅仅止于这些基本动作,是否懂创作、懂制作、懂管理、懂资本、懂市场、懂观众,能否在前述工作之中步步为营,最终运作出合格甚至优秀的电影产品,才是一个制片人是否全面的能力维度。因此,制片人必须是——


1、具备文学、哲学基础和底蕴;

2、有着较强的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

3、执行能力强,能够采用各种方法实现设定的计划,或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修改计划;

4、善于观察和总结,对于未来两三年的市场前景具备独特的前瞻性观点;

5、有较强的自我要求和职业操守。

 

这样的专业制片人,通过自己独有的经验、审美和对于市场的了解,帮助导演更好地进行创作上的取舍,给予导演全面的支持,让他能够在有限的成本和周期内最大程度地呈现出自己所构想的,且市场能够接受和认可的电影;同时,保障投资人的资金安全,在周期内用各种组合的形式使投资回报收益最大化。


然后,制片人从中获得薪金(或有影片利润分红),当然还有促使自己重新出发的遗憾或是成就感。


那么,我们行业中的专业电影制片人如何能够不断增加呢?仅靠学校的专业学习,基本上是很难培养出具备全面能力的制片人。


一方面是国内目前学科建设还不能与行业实践紧密对接。比如电影学院的制片管理专业,在近些年来才刚刚摆脱了“订盒饭的还需要开一门专业么”这样的质疑。从专业学科上的设置,虽然也已考虑到这诸多方面的能力培养,但教材落后、观念滞后以及师资缺乏一线实战经验,均是目前这个学科的尴尬之处。


另一方面,制片人性格、气场的养成、格局、视野的积累则是需要与行业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塑造的,而这些素养往往决定着一个制片人是否能够形成自己的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和独具一格的电影哲学,是否能够在长久的社会浸染之中不丢失本心,坚持某种想来甚至会自嘲幼稚可笑的电影梦想,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向高水平的专业电影制片人层面发展。


一个专业电影制片人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途径还是要与专业的电影投资人和电影导演合作,在专业的淬炼中自我升级。

 

于是,何为专业电影投资人呢?

 

投资人该是制衡导演和制片人的权力者,所以他一定要懂电影工艺

 

电影的投资人最重要的两项工作就是:


1、筹措资金;

2、投项目(即是投人)


制片人和导演决定拍出来的是什么样的电影产品,而投资人则决定是哪个制片人和哪个导演的项目能够获得投资,立项上马。


电影工业跟农业种植有几分相似,都是春种秋收——实际上通常是去春播种,来秋收割,这个过程就是基本规律,无法一蹴而就,所以今天中国电影所结的烂片当道、行情遇冷的果,必定是两年前种下的因。


我们来回忆一下两年前发生了什么呢?


一批新投资人跨界入局电影投资轻松获得回报,还有一批非电影从业者跨界入行做了制片人、导演轻松取得了成功。于是,就有了一波又一波的跟风而上的投资人——有些项目仅凭一份PPT和一句话的故事梗概就得到了投资人的应允开拍,有些项目投资人完全不考虑导演是不是适合某种类型的项目,就觉得电影谁都能拍,还有些项目看着今年的热点完全不担心后年流行文化转瞬即逝,大胆地刻舟求剑,于是一大波投资人就这样毅然决然地选择和资助了一批先天不足的项目。


实际上,在行业里摸爬滚打过两三年的投资人应该已经有体会了,电影的风险和进入门槛非常高,靠电影挣大钱,除非运气好,否则并不乐观。


非专业投资人给行业带来的恶果已经不言而喻,他们的短板让正高速的行业突然来了刹车。

 

1、非专业投资人很难建立对于项目投资回报的判断机制


即便学会了看题材类型、看主创主演,但是输几次以后发现自己会的都是皮毛——看题材类型是看不出内里成色的,《宿醉》是喜剧,可《断片儿》也是;看主创主演是看不出商业前景的,张含韵和张韶涵的票房号召力有多大区别?


2、非专业投资人缺乏议价能力


IP是非专业投资人判断项目的救命稻草。可是,一个所谓的大IP,尚不说是否具备改编价值,整个项目盘子里包括原作者、导演、主演、制片人、宣发方、院线公司、票务网站,还个个都需占股,剩下主投方公司手里就剩不到三分之一,亲朋好友还分不过来呢!没有资源竞争力的非专业投资人哪里投的进去?


没有谈判优势,又想拿到项目的非专业投资人,要不就高价锁定IP;或助长片方溢价;或应允主创高到骇人的利润分红线;或者干脆就拉帮结对子保底发行,赌的就是心跳;或试图在金融模式上博弈,玩羊毛出在猪身上那一套。


没成想,一算账,发现票房上看起来项目赚钱了,但最终就是有人挣有人赔——能分账未必就能分到利润。


作为出资者,投资人当然是唯一真正在乎自己钱的人,其实投资人本身对于制片人和导演的选择和制衡权力极大,但有些投资人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心甘情愿地将这项权利让渡给了制片人或导演;或者由于自信或情怀爆棚,就算不懂也要对项目横加干涉。


那么一个专业的电影投资人的魅力和价值在哪里体现呢?


1、首先,专业的电影投资人应能主投主控一个电影项目。


在项目之初就要有投资回报盈利的整体研判;因此,影片的商务植入、赞助、宣传、发行、衍生品的运作,乃至影片的终剪权利,都是专业电影投资人权利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然,在具体工作上,导演和制片人都需予以配合。但具体到每项权利的执行上,都应有专门的发行人和执行团队,由投资人总体协调取舍)


同时,专业电影投资人要有策略地push导演使其尽一切可能雕琢出好作品,同时要尽可能地push制片人在预算和计划周期内完成工作;以及通过对市场进行提前的整体规划,push和“折磨”各种宣发营销市场团队产生无穷尽的灵感并发挥全部情商和制片人、导演同步配合工作,使得项目最大化的获得收入和好评。


2、专业电影投资人在参投项目上,则应该像葛朗台一样全面判断项目。


利用自己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和行业优势,综合考量自己即将付出的资源和精力,最大程度地洽谈合作条件,“无耻”地探寻合作双方底线,精妙地把握投资回报的合理节点。如果评估下来自己的投资风险较大,再大IP再NB也必须放弃。


同样,专业电影投资人更应是以专业电影投资公司的形式出现,通过制定全年或T+N年投资计划,合理安排资金,进行项目投资组合,达到年度盈利甚至T+N年平均盈利;发展壮大的专业电影投资企业,更可以通过组建各个内容、电影相关板块,平衡电影制片投资板块的高风险,达到整体企业盈利,同时获得更多的行业竞争力和议价能力,进入正循环发展。


专业电影投资人的着手点是擅用自己手里的资本这一枚砝码,始终在制片人和导演的天平两端上寻找着动态平衡点;专业电影投资人的着眼点则更应该是未来,他们是电影产业中弄潮的掌舵者,善用资本使这片海域被健康地开发和扩张。


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电影产业的基石所在


如果专业的制片人和投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行业当中也就能够涌现出一批新的优秀导演,他们不用去磨练自己各种与电影创作无关的工作能力,能够专心致志地带给我们一场视听盛宴,让我们被人物、故事和其中蕴含的情感所打动。


如果投资人、制片人和导演能够各司其职、专业工作,形成三足鼎立的关系,这种三权分立的模式将能够使一个项目进入良性的合作&制约关系当中;如果整个产业以无数组这样的关系交叉建构,就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市场体系。


那么我们就可以不再去空谈谁是中心,不用强求一个人和一个团队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


电影从来都是集体劳动,想象有一天当我们做电影,我们的每一个岗位上都有一位专业人士,在提供专业意见,做出专业劳动,那将是什么样的美好明天。


朔方,某大型制片公司副总裁,从业期间参与超过百个电影项目,对电影项目从策划开发到上映的全流程有丰富的一线工作和管理经验。本文系朔方在壹娱观察(微信ID:yiyuguancha)开设的专栏:说影解制 001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