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广电的角色已在一封封文件中,悄然发生了变化。
之前,广电一发文就挨骂,网友高呼要自由要民主,但禁韩令开始,吃瓜群众好像都开始站队广电,说“禁的好”。到这次,网友已经喊着广电爸爸来主持公道了。
韩星、小鲜肉,这些在原本在网络上呼风唤雨的人设,好像渐渐成了“民愤”。
今天(9月23日)上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发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购播工作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级电视播出机构在电视剧购播过程中不得指定演员、不得以明星大腕作为议价标准,在电视剧宣传工作中不得对明星进行过度炒作。
具体要求为:
评价体系:以品质评价为核心,实行全面分析、综合评价。
购剧规范:不得在电视剧购播工作中指定明星演员、划定明星演员范围、以明星演员为议价标准。尤其是上星播出的频道更要率先垂范、严格执行。
宣传行为:要着重突出电视剧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制作品质,以及主创团队共同参与的情况,不得在电视剧宣传片、访谈等宣传活动中过度炒作明星演员。
此消息一出,本以为评论里会是呼吁自由市场经济的声音,没想到意外中枪的却是小鲜肉演员:
(微博截图)
说白了,网友觉得小鲜肉并不那么值钱。
其实,高片酬一直并不是事件的关键矛盾点,你是金子,要价高也是合理。18线演员倒是也想漫天要价,并没人买单。李连杰也曾说,“电影卖几十亿演员拿几亿很正常的,你拿500块要吃鱼翅鲍鱼加红酒?就别吃了吧。”
据媒体爆料,李连杰一部电影,片酬6000万,位列片酬榜第一名,其次是成龙,4500-5000万元一部电影;电视圈内,金牌演员吴秀波的电影片酬为800万一部,电视剧片酬有人出价1200万一部。
但这些真正顶着天价片酬的演员,好像从来都不是舆论指责的对象,他们的片酬似乎“实至名归”。
回头看上面的评论,被网友诟病无演技、不敬业的“鲜肉”演员才是众矢之的。事实上,很大一部分高片酬演员卖的不是演技,而是人气。在投资人看来,高人气演员可以将ta的人气转变成影片的部分市场需求,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风险。
既然如此,拿人气换片酬,理应和演技换片酬一样合理才对。
但实际并非如此,尤其在今年,观众对于电视剧、电影的担忧声尤为强烈,“寒冷的暑期档”、“票房增长瓶颈”几乎是前阵子的日经话题。不论文化产业投资人、影视工作者或者媒体,最后都会把原因归结到影片质量差上,事实证明,演技烂的高人气演员没有魔法把一部烂片变好看好卖,高人气并不可与高回报率划完全等于号。
这也有了今天网友的抱怨——这钱,花得不值。
不过,今年经济形势不好,大众去不起世界看看,总看得起电视剧电影,娱乐业蓬勃带动演员片酬浮动上涨也可以理解。而且,接下来,如果随着市场的反馈,演员与市场的供需关系重新调整,演员们的片酬会被重新分配,那么最近广电对于“天价片酬”接二连三的抨击、管理是否显得多此一举?
事实上,广电考虑得不仅是片酬本身,更重要的是控制明星资本化,片酬成了影响整个产业变化的源头。
易凯资本创始人王冉近期撰文指出:
明星和导演成立公司或者入股影视公司,把个人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远超过正常经纪公司分成比例)转变为公司的收入。这部分额外的收入几乎可以直接转化为利润,利润在资本市场上又立即被市盈率倍数放大,然后卖给A股公司或投资人,在这个过程中艺人卖掉自己的全部或部分股份,获取到了巨额收益。
对影视公司来说,本来的成本不仅不再是成本,而是变成了收入,这一进一出,亏的转为盈利,盈利的变成赚疯。
对这些大牌艺人或者导演来说,付出了一两年的劳动拿回了六到十年的钱,虽然后面还会有一些绑定的义务,但那些都是未来,眼前的利益先装进兜再说。玩儿得更生猛的,甚至可以如法炮制同时和不止一家公司合作,也从不止一个地方拿到市盈率的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