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文化商业(ID:Ent-Biz),作者:赵天成,原标题《摆脱明星依赖,是抵制“天价片酬”的唯一途径》,题图来自:《两会艺览》
演员“限薪”这事,隔三差五上热搜,每年两会议一次,从2014年一直喊到了2020年,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近3年主管部门更是6次发文,行业协会出台规范,广电总局严厉打击,中宣部印发《通知》,甚至限定了明星片酬比例,但效果依然并不明显。
近日,在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冯远征提出了“演员职称限薪制”,即依据演员职称规定其片酬的上限和下限。
这对于演员片酬“屡限不降”的影视行业来说,不啻于一声惊雷。
乍一听,如果按此办法实施,以后演员也跟医生、教师、会计、工程师一样论资排辈,分出个一二三四等,“职称”可以代表演员的名望、地位和薪资。
但仔细一想,这样的提议真的靠谱吗?
“演员职称限薪制”是否可行?
按照冯远征的建议,国家可以依据演员的职称,规定其片酬的范围。“比如,你是一名四级演员,你的片酬就有一个上限与下限,上限保障了演员自身的权利,下限则能让拍摄成本可控化;同样的,一名好演员,哪怕只是演一个配角,片方也必须以一级演员的待遇支付其片酬。这样的话就规范化了。”
冯远征以自己为例,“我是上海戏剧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的客座教授,之所以能够封客座教授,是因为国家一级演员对等的职位就是教授级。但如果我是新文艺群体的一员,那么大学叫我去,他没法给我定义,因为没有职称。”
冯远征认为,演员评职称,既是规范,也是保护,既为演员提供了上升通道,也可以让很多乱降价、乱涨价的现象得到一定的抑制。
但是,“演员职称限薪制”的问题也显而易见:
1. 职称如何评定?由导演来评定,由主管部门评定,还是由观众评定?评定标准是作品数量、质量、票房、口碑、科班学历,还是粉丝数量?要不要考试?要不要发表论文?
演技这东西很难有统一标准,现在很多演员奖项都遭受质疑,职称评定标准估计很难令人信服。
2. 有些演员演技飘忽不定,职称高但出现演技烂怎么办?降级处理?
未来,甚至会出现“一级演员”在得不到市场认可、演技遭受质疑的时候,自豪地告诉别人“我是一级演员”……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搞笑场景?
3. 职称能否得到观众和市场的认可,这是一个问题。
职称高意味着片酬高,但如果市场不认观众不认,那就意味着制片方也不会认,这只会让职称高的演员面临失业。
更可怕的是,因为规定了片酬下限,职称高但没市场的老艺人,想降价都不行。
事实上,此前演员曾经有一个《电影电视演员资格证》,该证分为五级,要想拿到资格证,必须参加理论知识考试和表演能力考核。但是电影电视演员资格证并没有发挥其颁发之初的功能和效力,行业内并未遵循“持证上岗”的规则,反而沦为了演艺考试培训机构用来盈利的工具。最终该证于2016年被彻底取消。
现在演员职称认定分为四级,其中一级、二级为高级职称,三级为中级职称,四级为初级职称。但这仅限于体制内,体制外对于职称并不感冒。
演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表演无法以认证的方式来确定他们实际的艺术水准。
比如王宝强,他曾是每天蹲在北影厂门口等活干的临时演员,现在是一线明星。在评职称的时候是对他进行专业考试还是按知名度直接颁给一个“一级演员”称号?
影视圈要想通过建立演员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方式来进行收、拢、控,显然不现实。
“限薪令”见效?可能是假象
从2017年行业协会出台演员片酬限制比例到现在,针对明星天价片酬的“限薪令”,看上去来势汹汹,但一直都是虚张声势的“纸老虎”。
直到去年和今年,情况才有所改观。
5月19日,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在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表示,目前演员片酬降到一部剧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下,现在播出的剧都是符合限定价格的,之前的一线演员片酬最高达到1.5亿以上。
从1.5亿到5000万,虽然片酬依然很高,但已经被砍去了2/3,似乎效果明显。
但事实是,演员片酬下降,不是因为“限薪令”,而是因为大环境。
连年的影视寒冬和2020年的这场疫情,让影视剧的开机率持续走低,制作公司现金流吃紧,演员出演机会明显减少,部分演员无戏可拍,不得不降薪营业。
即便这样,很多演员的所谓降薪也只是“假象”。
5月10日,资深影评人谭飞公开透露,有些演员虽然拍戏的片酬降低了,表面上是遵循了“限薪令”的规定,但实际到手的薪酬却不减反增,利用“挂名”、“索要额外酬劳”等手段,去补充因“限薪令”而掉价的片酬。
事实上,5月7日,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三家视频网站与六大影视制作公司联名发表了《关于开展团结一心共克时艰行业自救行动的倡议书》,提倡加强演职人员在薪酬、排名、待遇等方面的管理,演职人员的薪酬包含所有劳务及按合约规定的其它费用,投资方不再为额外要求支付任何费用。
这一倡议,似乎有点针对演员“挂名”“索要额外酬劳”等行为的意味。
“规避限薪令的办法有几十种”
“虽然‘限酬令’已经落地,从上往下压,当成政策来执行,但演员们规避的办法有几十种。”赵莉告诉网视互联(ID:wxs360)。
作为制片公司,自然希望演员片酬降低,只有演员片酬下降,公司利润才能进一步提升,风险也变得相对可控。
但在制片人赵莉看来,演员片酬是个市场问题,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们当然愿意降,但往往多部戏争抢一个演员,价高者得,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上,从今年2月份起,广电总局要求在电视剧网络剧完成片审查阶段,制作机构须将制作成本决算配置比例情况报告、演员片酬合同复印件,提交至有关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备案。每部电视剧网络剧全部演员总片酬不得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片酬不得超过总片酬的70%。
这意味着“限薪令”的最终落地,但即便总局逼着片方公开,执行效果也并不明显。
首先,制作成本是商业机密,一般来说不会公开,这就导致制作成本决算配置比例也会出现很大的水分。
其次,演员片酬合同看似符合“限薪令”,但背地里明星有太多方式可以规避“限薪令”,比如:
1. 制片方做两套账,合理避开“限酬令”。
2. 演员多出来的片酬直接入股,瞬间成为投资人,享受票房分账;
3. 演员注册公司或工作室,用公司来化解片酬,而接收款项的名义有很多种;
4. 演员挂名总顾问、总策划、总监制,随便挂一个,多个职务合理享受高薪酬;
5. 演员在出品公司担任某个职务,拿高薪顺理成章;
6. 演员注册空壳公司,被上市公司高价收购,约定几年内拍摄几部戏,片酬照样赚,还拿了上市公司股份……
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演员片酬确实已经下调,但还有一些演员将“限薪令”当成了幌子,实际薪酬甚至不降反升。
摆脱明星依赖是抵制“天价片酬”的唯一途径
“天价片酬”之所以成为行业毒瘤,屡禁不止,表面看来明星片酬是由片方决定,其实就像黄晓明曾说的那样:“投资方都是衡量测算之后觉得明星值这个价钱才会出钱。”
所以,真正决定明星片酬的,不是制片方也不是明星自己,而是市场供需。某种程度上,作为购片方的视频平台和电视台的购剧标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播出机构为了提高收视率或者流量,出现了“以明星为唯一议价标准”的现象,甚至患上了“明星依赖症”。
在这样的购剧标准下,制片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明星身上,于是整个行业陷入了靠明星来提高电视剧议价能力的本末倒置的困境。
近两年,行业环境下行,视频平台虽然掌控了话语权但一直在亏损,制片公司日子也不好过,不断加强的“限薪令”已经给疯涨的演员片酬敲响了警钟。
随着视频平台和电视台这些购片方购片标准的转变,明星片酬下降将成趋势。但要想有效遏制天价片酬,必须彻底摆脱明星依赖,回归到剧作本身。
否则,一边高喊抵制明星的高片酬,一边又依赖于明星的影响力为影视剧带来议价能力,想想都觉得扭曲。
真正有实力的制片方和平台,应该具备拒绝明星天价片酬的底气,并拿出捧红新人演员的能力。
至于评“职称”,观众是演员的衣食父母,观众(注意,粉丝≠观众)的褒扬就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就是最重要的职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文化商业(ID:Ent-Biz),作者:赵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