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OSS直聘 (ID:bosszhipin),作者:明月桑,编辑:贾嘉&白话日报,内文配图由受访者提供,原文标题:《借<知音漫客>休刊,我跟一位漫画家聊了聊他的活法》,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3年5月17日,《知音漫客》休刊了,作为读者,我只想说句:童年又结束了一次。
这本创刊于2006年的纸刊,是90后和一部分00后的青春期陪伴,也是很多人接触国漫的开端。我已经记不清楚,自己买的第一本知音漫客是第多少期,但是,我买的最后一期是372。大学毕业之后,我基本上很少再通过纸刊看漫画,因为太多作品网上都能搜到。时代早就变了,有眼泪也快流完了。
图注:目前家里的存粮,部分已经被酷爱用柴锅做饭的老母亲拿去做了引火纸。
《知音漫客》,《神漫》等等杂志,曾给我们国内很多漫画作者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只是到了后期,市场越来越小,销量越来越差,营销手段也越来越极端,而作品质量也越来越参差不齐。现在想来,我的中学时代,确实算是国漫口碑巅峰期。
我的朋友“蘑菇”是漫画界业内人士,他自称“非主流漫画家”,2015年与我相识在一家初创公司。当时,他负责所有平面,我负责所有视频和文字。在同时拥有“卧龙”和“凤雏”的情况下,该公司成功挺了两年才倒闭。此后,卧龙凤雏不得不拆伙,各自去“霍霍”别的公司了。
蘑菇的作品有很多,在不同平台都能找到,但是为了保住他饭碗,咱不能说。
但我只花了一杯冰美式,就让蘑菇打开了话匣子,从《漫客》聊起漫画界打工人的生存状态。
漫画家,哪有那么好当
漫客(《知音漫客》)休刊之前我还买了一本,漫画部分大幅度减少,更多的是被文字填充,页数也很少,但是我很庆幸它能坚持这么多年,毕竟同期几乎都死了。
对于读者来说,这是儿时回忆的终结,但是对我这种从业者来说,其实是一种解脱,算是“万恶源头”之一的终结。虽然大家平时管我叫漫画家,大师,但是我自己很清楚,我也就是个二三流上下徘徊的打工人,像你会自称为写手,许多画漫画或者画其它的,也自称为画手,本质上都是甲方的服务者。
如果只是画得好就是漫画家,那也太小看漫画了。
漫画可不只是画画,而是用画面讲故事,用故事创造角色。你如果想到一个漫画家能立马想到他的作品和里面角色的名字,那他肯定就是名副其实的漫画家。
虽然现在网络上的漫画平台不少,而且都在招画手,工资三千到两万不等,但漫画家不是独立创作者,只是产业流水线上的一环。想要靠画漫画温饱,说难也不难,但说容易也不容易。
做一个漫画IP,剧情来源或许是原著小说,或许是平台养的编剧,而画手的工作则是做线稿、上色和排版,创作权力并不大。而且,群体创作则代表收益也会再分配,一个人突然暴富的可能性骤降,收入也就那么多,版权费又不在自己手中,人越多,人均到手的就越少。
国内年入能到六七十万的漫画家,应该是独立的创作者,手上有自己的版权,这批人的数量两双手都能数得过来。
如果要总结国内那些最出色的漫画家做对了什么,在我看来,他们最明智的是,非常明确自己的服务对象是谁。没错,我用了“服务”二字。之所以有的人不知道国产漫画,也不了解国内漫画家,只是因为这些漫画家的服务对象不是他们。因为他们对漫画这种东西早就没有了购买欲望和购买习惯,加之现在很多资源都能在网上免费获得,更没有付费的需求了。
现在做漫画,只能抱紧95后和00后的大腿,服务他们。等他们长大了,回忆起来当年最爱的漫画,能想到我们的作品,我们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画漫画的打工人生存实景
漫画家属于自由职业者,不受地域限制。无论是纸媒还是网络,都是把画好的稿子用网络传给责任编辑。网络漫画更省事,画完直接上传到漫画平台。所以大部分想要成为“漫画家”的人,会选择居家工作,节省了一部分租房和吃饭的钱。有的不喜欢在家的,会选一个自己中意的城市租个小房子画画,工作时间也是自由安排,只要赶在截稿日之前就行。
图:蘑菇说起《漫客》停刊时,带着一种预言家般的语气
话虽如此,但是传统纸媒的话,编辑会催命一样地催稿,朋友圈发个照片,都会被挑战说:你为什么不画画?做网络连载的话,更新不及时不够多,会被读者骂成狗,而且人气会直线下降,作品有被腰斩的风险。所以当你开连载,意味着每天都要赶稿,只有截稿的那天会有一种死而复生的快感。
现在漫画工作室很多,其中有些小工作室,就是几个作者搭伙一起租房子,招 2~3 个助理,算是个小作坊,抱团取暖,资源共享,互惠互利。虽名为工作室,但其实大家是独立的个体,无论是作品署名还是稿费都是自己的。只是一起画画会更开心。如果你想从事漫画行业,建议先进这种小工作室,因为能学到很多东西。获得的能力也会很全面。
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工作室或公司,人才需求量很大,有的画手团队甚至超过200人,一部作品大概有10~20人参与,有的是流水线作业,有的是学徒跟师傅的模式。大工作室的作品也多,多到足够养活这些人。这种工作室国内就那几家,基本上到哪都能看到他们的稿子。
他们就是标准的上班制,有双休和五险一金。
先活着,再谈理想
我现在的工作室更接近作坊制,虽然也在给平台服务,但手上有作品版权,算上经纪人的话有5个人。
我们也招画手,包括实习生。有一个小女孩来我这面试实习生,我问她是不是想成为一名漫画家,女孩想了想说,先赚钱吧。她得到了这份工作。因为我觉得,她很清楚这条路怎么走,知道要先吃饱再谈理想。
在通往理想的路上,其实不仅仅是吃饭问题,还有很严重的身体问题。
我认识的几个厉害的画手,身体都不怎么好,有的腰椎颈椎都有问题,甚至还很严重,大多数头发稀疏,偏头疼,肠胃病,肥胖,都是常年一动不动趴在桌子上赶稿造成的。他们会笔耕不辍地坚持画画,一画就是 5~6 年。
之前中国漫画圈有个“诅咒”,就是你越想在漫画这行赚钱,你“死”得就越快。
大多数漫画作者都喜欢晚上工作,白天睡觉,好像这才活得像个漫画家。其实都是自己作死。我每天下午2点开始画画,晚上11点以后就不画了,2点左右准时睡觉。当然也有特别勤奋的作者,我就认识一个同时5部连载,每天只睡几个小时。
聊天后记
普及一点《漫客》的资料,严格来说,《知音漫客》只是按下的暂停键,并不是彻底退场。正式的说法是:实体漫画期刊《知音漫客》《漫客绘心》《漫客绘意》将于2023年5月至10月期间休刊。
只不过,对这样的老牌纸刊来说,到底能否王者归来,大家几乎不抱幻想,不管是蘑菇的淡定,还是我的回忆,最后都能归结为一声叹息。
1995年,随着我国5155工程的启动,国内原创漫画期刊在各大出版社的扶持下开始迈出第一步。
要知道,此前的全球漫画市场,已基本形成美日韩为主导的三足鼎立局面,已经有了蜘蛛侠、钢铁侠、超人、龙珠、名侦探柯南等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IP。在我国原创漫画还未起步时,这些就已名扬四海,形成了强大的品牌竞争力、影响力以及相对成熟的市场。
相比之下,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的漫画发展水平却整体偏低,更多的是靠翻译混口饭吃。于是在打击盗版漫画的同时,我国为推动动漫产业走向正轨,开启了5155工程,由新闻出版总署的政策扶持,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原创动漫迎来了春天。
注意!这里的5155工程指的是儿童动画出版工程。因为,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动漫的受众更多是小孩子,而漫画也仅仅是动漫的一个子领域,在国家大力支持的背景下,国产原创漫画成功分到了一杯羹,众多漫画期刊横空出世。此时的漫画连载主要以黑白为主,创作时间相对较长,故事相对简单,多是作者以个人身份进行创作投稿,以《漫画派对》为例,《阿衰》这种以单元剧形式展开的漫画一度受到了读者的喜爱,这种单元剧漫画的优势在于每个故事之间的关联度不是很大,即使你是临时入坑的读者,在没有前情提要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完全看得明白之后的内容的。
但漫画期刊和产业的发展,初期可以靠扶持政策,靠几个优秀的作品,但漫画产业的长久繁荣,需要大量的原创经典作品和跨越年龄层级、收入水平甚至文化价值观的受众。
因为对受众的需求相对模糊,以及模仿日美风格缺乏特色等原因,2006年开始,先后有数本漫画类刊物停刊休刊,其中就包括曾经辉煌一时的《北京卡通》。而创刊于2006年的《知音漫客》,则恰恰见证了中国漫画业界的一次转型。
经历过种种挫折之后,从业者才开始意识到,漫画市场热情有余,理性不足,漫画产业没有实现本土化风格,于是扶持方向和重点转移到读者需求和市场运作上,此时漫画产业完善了发展模式,并获得了充分的资金保障,一批优秀的作者和作品再次涌现,青少年漫画就此诞生,这些漫画以悬疑、冒险、科幻为题材,围绕剧情展开,充斥着勇气、友谊、励志等元素,采用偏回体的连载模式,加大了读者的粘性。
真正意义上的追漫读者,其实是在国漫发展的新阶段产生的。有些读者为了补齐一部作品的以往剧情,从各个渠道收集购买之前错过的刊物,并在新篇章更新后的第一时间购买杂志,只是为了阅读喜爱的那几部作品,与如今为玩某个爆款游戏而购买主机的行为颇为相似。
最后,再秀一把我的收藏,感谢曾经的陪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OSS直聘 (ID:bosszhipin),作者:明月桑,编辑:贾嘉&白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