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3-07-10 17:40
今日嗅评:开发者在不同平台下,百度孵化技术,腾讯孵化钱
腾讯与百度开放平台思路对比
cilo投稿:腾讯开放平台展示分成效果:两年分成30亿。但从2011年6月至今,腾讯开放平台上有40万注册开发者,仅26款应用月流水达到1000万元的规模。可见,大型开发者在这个平台上获利最多,而为数众多的中小开发者却并不能分到多少,寡头APP的趋势非常明显

桐君接入者期待什么? 我想最终会是事业、生计、收入。怎么赢得这些东西? 有好产品(技术支持),再加上市场(用户流量)。文中认为百度的资源是前者,而后者是腾讯的招牌。

技术创新突破,或许是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产业的驱动核心要素,但在国内决定活的好不好,甚至生死问题的是用户和流量。接入者看重百度或是腾讯,就是看谁能带来流量。

如何获取用户流量做好这个平台,百度和腾讯确有区别的:百度侧重于技术,通过技术提升服务对用户的价值,培养用户习惯形成流量,一旦用户习惯发生改变(可能来自于硬件、革命性技术创新等),这个模式会遇到很大挑战甚至被颠覆;而腾讯更多的是依靠用户关系链形成相对稳定封闭的生态圈,在这个圈子中去满足各种用户需求,很清楚,平台的职责是保持生态圈的稳定性和规模拓展,接入者职责在于填充用户需求。我个人更认可后者。

平台与接入者的相互关系肯定是互利的。就优秀接入者对平台的价值而言,百度模式下,优秀的接入应用对于百度核心价值的提升以及用户习惯的培养都有相当的贡献;而腾讯平台能为一个优秀的接入者能提供什么,产品?NO! 其实是钱、还是钱。

悟网不欢 投稿:从WinCE开始,微软的想法就是如何把桌面版的Windows塞进小设备里,从未严肃对待移动设备,也失去对硬件厂商的号召力。合并后WP的错误可能更难扭正:重视开发者,不重视用户;重视产品底层的一致性(节约成本),却不重视设备间的体验差异…

国内SGwp与win8结合才是真正体现了微软对移动设备的决心。
现在移动设备的区分一般是指手机 平板,苹果的产品是手机 平板 PC。相对应微软的产品是wp和surface,surface=平板 PC,是在依靠win8将PC带入移动时代。
如果说平板是在苹果在智能手机和PC之间依靠手机系统硬生生衍生出的一个市场,微软现在要做的是将PC平板化来吞并这个市场。现在最大的困难是PC平板化时续航、体积、新操作方式的接受度 这三点方向的问题。
出一款安卓或ios上体验win8操作方式的应用,让对surface有兴趣的用户在触摸环境上了解和体验win8,微软你敢来一发吗?

kissinger【微软的未来】记得最早接触数字化理论,就是比尔盖茨的书《未来之路》,看到里面描绘的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的种种奇幻;而如今都基本实现,事到如今,微软已不比从前;曾经无限接近身在其中,如今又跳出画面看画,有这样几个感觉;对于微软:1、公司机构庞大,官僚体制严重,类似中国国企,决策机制不灵活,高层与一线、消费者距离甚远;2、平台思维较弱,创新能力与市场较为疏离,不能主导消费者,慢慢的连迎合消费者的能力也在丧失;3、最为擅长的还是传统业务,操作系统、Xbox游戏机、Office办公软件;这些都是技术性服务,而非平台;建立内容及平台化运营思路较弱;4、各地市场的本地化工作授权不足,导致美国本土市场独大而其他市场疲软。这些有优势产业,把握住;其中需要调整的是平台化思维,官僚体制,一线消费需求满足等等。

在自动驾驶研发领域,谷歌获得最多美誉,但绝不是一家独大。刚获得4亿美元融资的Mobileye是不少整车厂(包括奥迪、尼桑和沃尔沃)自动驾驶技术的设备供应商。此外,还有活跃的沃尔沃……可以预见,汽车半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将提前到来

张小饮无人驾驶汽车只能存在于谷歌的实验室。诸多看似惊艳的概念产品,最终量产时都会经过市场化的改造,无人驾驶汽车很早之前各大汽车厂商就开始做技术攻关,包括像特斯拉这样的电动车,之所以迟迟未推出市场还是因为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并未达到这种程度。对于消费者来讲,汽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追求与机械交流的乐趣所在,发动机的轰鸣声,自己控制方向盘完成各种动作,这种快感不是任何科技能给与的。花这么多钱买一部无人驾驶汽车,那为何不把这钱用在打车上,或许你会说消费者喜欢体验新科技,那我只能告诉你你不懂,消费者没有喜欢体验新科技的,他们只会体验对自己有利的东西。
曾在三星工作的日本人吉川良三认为,三星电子之所以在2000年后实现了华丽转变,原因在于其准确把握了新千年之后的全球化动向,并且不断推出了能够满足世界各地不同需求的产品。 具体说来,有这么一些关窍→ 

only4huxiu在日语中,“产品”叫做“製品”或者“商品”,“制造”叫做“製造”,但“产品制造”却另起炉灶,叫“モノづくり”,其中“モノ”是“物品”的意思,“づくり”是“造”的意思,个人感觉日本人是将“运用匠心去打造或者说创造”这样的潜台词隐含在“造”这个行为中,其产出“物”应当是一种具有品味的“艺术结晶”。可以说,日本制造的确注重的是“づくり”这个过程,下大力气不断精益求精,因而日本产品一度以质闻名,高效率的日本生产模式也足以傲视全球。而“物”的概念则是设计研发的事儿。按理说这样的分工非常明确,只要两手抓两手都硬,绝对是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但问题是狭隘的岛国文化历史,使得另一手过多局限于本国市场的需求,当日本市场整体领先时,这还不成为问题,但全球经济迅速发展,而固步自封后知后觉的日本败走他乡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woshiagun我曾经在三星电子工作过几年。它的制造水平、理念确实比日本要差,是个跟随者。比如,在制造现场做精益制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但三星电子很懂得将自身的优势产品组合起来,比如它的显示技术(细心些,你会发现三星智能手机和三星前几年的MP4显示效果很像)、早期做传统手机产品的积累等等。将这些优势组合到智能手机中,再加上品牌的营销,就有了现在三星电子的成绩。三星真正的核心技术/产品并不多,但它对于用户的需要、产品的理解是很到位的。它现在的智能手机、包括以前我们做的数字摄像机,里面的核心芯片、电路板都是类似的,外观变一变就生成了另一种机型。但不要小看这些小变化,都是有细分市场的。这些才是三星的核心竞争力。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