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2-07-11 07:05

十亿消费者:纪传体的中国开放史

旧文一篇,今天看到书评想起来了。中间那部分到底还是没补上。

如果说《激荡三十年》是编年体的中国改革史,那《10亿消费者》或许可以算是纪传体的中国开放史。这个比喻当然很不准确,也未能明确表达这本书的主旨,甚 至用《激荡三十年》来和《10亿消费者》对比本身就削弱了《10亿消费者》的深刻性。准确点说,这本书更应该看作是一本商学院的案例教程。通俗点说,如果 你想了解在中国经商是怎么回事,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以及该如何应对,那么这本书是不该错过的。如果你只是想看看外国人是怎么看中国人的,这本书也是 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有助于你更深入的理解中国人。即使你只是想看看八卦,从这本书中,你也能了解中金公司的前世今生,赖昌星的起家、发达和逃亡,新华社 是如何想限制道琼斯路透社等在公司的业务却又弄巧成拙,默多克、刘长乐、胡舒立等人又是如何在中国受到严密管制的传媒领域闪转腾挪,中国的航空工业和电信 业的历史和现实,等等等等。

作者James McGregor,1990年任华尔街日报驻京中国总编,后来是道琼斯中国CEO。他在台湾住了五年(1985-1990),在北京住了十五年,会讲中 文,对中国的人情世故相当了解。由于其身份,他能够接触到很多的新闻内幕,并能较少顾忌的将它写出来(当然,这也和这本书是在国外出版,写给外国人看的有 关。在中国,估计这本书是要被禁的)。通过这些新闻,他从中观察了解中国人、中国政府、中国机构说话办事的方式,并对外国公司如何在中国做生意提出自己的 建议和忠告。

书中第一章介绍了中国近代同西方交往的历史。在介绍完中国是如何从一个封闭的国家一步一步走向开放,直到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之后,作者有一段总结,这段总 结鞭辟入里的分析了当代中国人的心理和造成这种心理的历史渊源。一方面,中国人头脑中还有那种领先外国人的优越情节,毕竟曾经领先过那么多年,这导致了中 国人的自大,另一方面,近代史上遭受的屈辱又让中国人记忆深刻,也因此而自卑,对外界有着同样的偏见、恐惧和误解。一方面,中国在不断地适应全球化,另一 方面也在想努力的保持中国之“本”,虽然他们自己也在苦苦探索这个“本”是什么。这种心理和文化状态造成的结果就是,中国人在谈判的时候一方面很希望看到 对方的顺从,这能带来很大的满足感,另一方面则会在对外国人谈判的时候会努力让对方觉得要为过去两百年的历史而愧疚—-如果这能给他们在谈判中带来好处的 话。呵呵,看到这儿,你会不会想起吴仪的那句“我们中国是在跟强盗谈判”?稍微发挥一下就是,谈判的时候中国人一方面希望看到对方装孙子获得一种心理上的 满足,另一方面又会在必要的时候自己装孙子,以求获得对方的让步。作者说中国人都是谈判大师,发动外国人斗外国人的本事很强,而很多人的确会上当。或许作 者这么写本身就是为了让中国人高兴,让你觉得作者是在恭维你?瞧,我这分析也有一种对外国人的怀疑心理。其实中国人不光是对外国人,互相之间斗的本事也很 强,“打麻将”的比喻早就概括了中国人的国民性。作者经过历史和现实的分析,总结出中国的行为准则是结果导向的,而不看重过程,并给出了几点谈判的技巧, 包括“不要对中国人告诉你的话信以为真”、“合同本身并不保证任何东西。是合同谈判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关系才给你的业务带来些许希望”、“中国人是不大相信双赢的,更相信的是零和博弈。‘双赢”的概念还很新,并未得到广泛的接受,你必须反复强调才能取得成功。”等等。

第二章里作者介绍了中金公司,这个摩根斯坦利和建行合资成立的投行成为了摩根斯坦利的噩梦,不仅没能实现摩根斯坦利最初的计划,反而让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 高盛拿到了承销中国电信香港上市的单子,这可是当时最大的一笔交易。作者细致描写了中金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和管理上的冲突,合资双方的股东是如何 同床异梦,最后让摩根斯坦利不得不撒手,虽然中金赚了很多钱。作者从一个西方人的角度分析了这家公司失败的原因,包括合资公司的意图,政治因素,人事斗 争,员工心理,管理层动荡等等,对许多想在中国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开展业务的外企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而在中金短暂的好时光中,作者看到了真诚的巨大作用,这 部分经验对必须要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的跨国公司尤其有用。在作者看来,中金公司很失败,至少摩根斯坦利觉得很失败,但我估计在中国人看来摩根斯坦利很成 功,通过与建行合资成立的中金公司,摩根分红赚到了很多,通过中金的关系拿到了很多承销的单子也赚了不少,现在还能卖股权再赚一笔估计摩根斯坦利卖掉中金 股权的时候可能不少人又要算这家外资投行从中国赚了多少多少钱,甚至可能和汶川地震的捐款数额做个对比。这一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平时不大可能看到的东西, 比如对王岐山心理的分析,对朱云来的印象等等,这也会是这本书不大可能在中国公开出版的原因之一吧。

     ……(中间的部分回头再补,如果有时间和精力的话)

得益于互联网,我们能看到这本书的中译本。如今这本书已经翻译到了最后一章,真的很不错,即使我们是中国人恐怕也没有作者对中国人了 解得这么深刻,正应了那句老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像这样外国人如何看中国的书还有《中国通》(台湾翻译为《华尔街银行家跌倒在中国地图 上》)《亚洲大亨》等等,我估计以后像这类外国人看中国的书会越来越多,不过不少书可能不能在中国正式出版。在此感谢这本书的译者“乱翻书”,让我们能有 机会看到这本写的好,翻的好的书。

     

最后附上译文链接:http://pro.yeeyan.org/one-billion-consumers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