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6-25 08:13
孙燕姿与马尔克斯:为什么内心强大的人,都在强调做自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水姐,原文标题:《孙燕姿与马尔克斯》,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周末双人物盲盒继续。


在法国奥塞博物馆和橘园美术馆,一个卢浮宫的华人研究员给我们讲着画背后的故事,比如莫奈跟马奈是好朋友,凡高跟高更也是,他们一群画家经常一起交流,一起逛博物馆;塞尚回归古典开始再画苹果的时候,雷诺阿也忽然画起了精细化的弹钢琴的少女,印象派也在复古。


这让我想到了一件事儿,AI可能需要定期开Party和研讨会,明里暗里社交着,拥有私密和情结,才可能真的了解人性和个性,还有生活,才会让艺术不停滞。我们不必担心艺术有凋亡之虞,会凋亡的只有艺术形式。AI在艺术领域,只能跟人一起共存,而并不能完全取代人。希望、信念、慈爱、同情、敬畏、野心、悲痛、哀伤、渴望、交易等等AI得在人群里交游着才能学会。人生就是积累、丰富、前进、变化,品味和经验(实验)才真正能够助人解困迎难。


前阵子,“顶流AI歌手孙燕姿”火遍了全网。除了自己的歌,“她”还唱了别人的代表作《天涯》《她说》《达尔文》《漠河舞厅》甚至《好汉歌》等等。这项技术是叫VITS的语音合成AI技术,输入人声样本,就能抓取音色、音质和发音特点。你看,任何的东西,再复杂,也可以有元素和逻辑可循。


但其实,芯不懂心,其实连心也不懂心,何况是芯。我看到原画会哭(如梵高的《星空》),我看到复制品就不会。我听到原唱会勾起自己的回忆,我听到复制品就不会。


我想,这就是现在对于当下要有切切实实“活着”的感觉,此意义变得越来越重大的原因。你真正感受到什么又做了什么,变得越来越重要。


至于还有一个人物,我选择了复杂性更高的人——写了《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我们这个时代不懂孤独,也是不完整的。AI让现实越来越魔幻,其实,说到底,一切不过就是一种艺术或技术的加工。我们的人心、人生、人性的底色,一直没变。



我发现,孙燕姿本人的文笔也不错。


女人的人生,永远要跟两件事斗争,一个是肚子,另一个还是肚子。怎么说呢,吃多了,稍不注意,就会长肉;另外,最大的一块心头肉——孩子,也携带各种烦恼。


所以,孙燕姿回应“AI孙燕姿”的热点文章《我的AI》,开头我就很欢喜。


“当我正在为自己凸出的肚子和孩子们的日常琐事烦心时,AI孙燕姿已正式‘出道’,于是我决定来写一些对它的感想。”(As my AI voice takes on a life of its own while I despair over my overhanging stomach and my children's every damn thing, I can't help but want to write something about it.)


我们总是要从岁月里打捞起一点什么。过气、冷门,一代又一代的人重复着相同的故事。但是鲜明的个人特色和情怀,是相对影响深远的。有思想的人,她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浮于表层,比如激发人们的情绪和感情,最多就是让人惊喜佩服,但很多好的东西,是值得人们静下来,整理好自己的情绪之后,才能欣赏的。


孙燕姿说,思考和观点的形成,本来是机器人无法替代人类的任务,但AI即将威胁到成千上万个人类工作岗位,诸如法律、医学、会计,以及歌唱。目前的AI还没有声音和气息上的任何情绪上的变化感觉,但她认为,它很快就能做到了。无论你多么小众,AI都能量身定制出独特的内容,你没有那么特别,因为你可以被预测。


但是她后面说:


在这无边无际的存在之海里,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全无所谓。我想,能够拥有思虑纯净和保持自我,这就已经足够。(In this boundless sea of existence, where anything is possible, where nothing matters, I think it will be purity of thought, that being exactly who you are will be enough.)


你看,还是强调做自己。内心强大的人,无一例外都会说一句同样的话,做自己,做自己。


其实她一直没有放弃做音乐。2021年,还推出《余额》《匿名万岁》《世界终结前一天》等单曲。


她从小热爱音乐,5岁时开始学钢琴,10岁时首次登台唱歌,18岁时写下第一首创作歌曲《Someone》。1999年,因参加李伟菘新加坡音乐学校,还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念书的她,被发掘出道,出道即火。


近代第一位用通俗的语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阐述东方哲学智慧的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有一本书叫《生命的所有可能》。在AI慢慢地越来越像人的时候,人的自我解放好像显得格外重要。这本书,有几点我特别受益:


1. 我们在浪费自己的生命,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自己从伤害、冲突、恐惧和悲伤中解放出来,我们停留在自己狭隘的专门化的领域中。我们总是依赖别人来告诉我们该做什么,想什么。这不就跟AI一样,是受到指令控制的么?


2. 内在冲突,以及感觉到的焦虑、困顿、痛苦,会挑战我们的大脑,扭曲、削弱它的能力和能量,我们的智商会变成“液体智商”(会流失)。那么怎么有稳定的内核,稳定的智商和情绪,就靠我们不停地学习,以求集中精神。发心和专注,才是解决问题的通用秘方。在绽放之中,问题在自动枯萎,绽放本身就是终结。


3. 若要发现一种生活之道,你能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会被困在其中,就需要广泛地观察、关注和觉知,以确保你绝不会对自己有哪怕一秒钟的欺骗。所以,才能做到孙燕姿所说的——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全无所谓。


6月9日晚,孙燕姿在微博上发文庆祝出道23周年,称自己现在过得很快乐,并再次回应“AI孙燕姿”对自己的影响。


前阵子莫文蔚和窦靖童在《声生不息》舞台唱起《天黑黑》时,想起20多年前孙燕姿自弹自唱这首歌的时候,就在表达自我,可见真情永不败,灵魂相通。


孙燕姿是个纯粹简单的人。现在黄子佼把半个中国台湾的娱乐圈给搅动了,到处都是暗黑世界幽暗人性在骚动,突然就明白了为何孙燕姿在事业如日中天时候主动隐退。她只为唱歌,不为出名本身的纯粹,另一种程度上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任何时候都能全身而退,才是能跟自己良心做交代的自由。


她出道就红遍亚洲,三年出七张专辑。2003年,事业如日中天时,她主动写下休止符,因为她不允许自己“没有任何的情感”,也不知道要怎么找快乐。2007年,因为在埃及拍摄MV,被敲诈,公司把事情夸大宣传,她说被当成商品有点恶心。能进能退,出入自如,得靠硬实力和好心态。看得透,又能取舍。


她的恋爱也是普普通通,只追求幽默、运动这种精神需求,而不是颜值的帅和财富地位的丰厚。与相恋5年的男友结婚,生下儿子女儿,过起普通的生活。活得简单纯粹,方能长久。为了和家人一起吃圣诞餐,她会推掉工作。她太知道自己是谁,要什么了。


她的人生为什么顺遂,就是活得自然,不过度消耗自己。她的父亲是南洋理工大学的教授,她不缺钱,全家中产;不缺爱,都很疼她。她在南洋理工大学学的是行销学,本来么,本科只是通识教育,学什么跟毕业之后做什么,其实没有多大关系,四年决定不了一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有发心会专注,坚持二三十年,懂得舍,懂得慈悲,懂得精进和修炼,都会好的。


其实人生有大得,一定会有大失,有些不一定是账本上的得失,可能还有人心和人性上的泯灭。听了太多人讲过的故事,我发现,很多人的生活经验里,赚得多了,浪费和亏损的也多,损害良心的也多。所以,大智慧是融入和旁观能瞬间切换,能全身而退,才是最自由的人。



我的一天一书实验仍每天进行,前几天读了一本两个顶级作家之间交流访谈而形成的书——《两种孤独》,让我更觉得,某个时刻思想之间的交锋碰撞,才是真的不可复制、不可取代的稀缺作品。


这个对话发生在两个顶流作家年轻时候。巴尔加斯·略萨(1936~),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获得过1994年塞万提斯奖、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等殊荣,代表作品有《绿房子》《酒吧长谈》《世界末日之战》等等。而他那时,甘愿做个访问人,烘托出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


1967年9月5日星期二13点30分,对话开始了。


魔幻现实主义是什么,看这本书就明白了。《百年孤独》里有一个情节,一个很漂亮却很傻的姑娘在花园里收床单,然后就灵魂升天消失了。其实这是有原型的,现实中的姑娘跟男人私奔了,家人不想蒙羞,就以无比平静的口吻说,她在院子里收床单,升天飞走了。


马尔克斯觉得,拉丁美洲的现实日常生活比作家们构想的生活“精彩”多了。比如当时萨尔瓦多国内爆发了天花病,卫生部长和顾问们建议很多措施,主政者都没有采纳,而是用红纸把全国的路灯都包了起来……现实足够荒诞,又被权势弄得存在即合理,光是记录下来并经过自己的品味和经验改编,就是传世作品。AI观察得了吗?


有些大作家是天生的,马尔克斯在16岁的时候,就想写《百年孤独》了,为什么呢?他那时候跟着妈妈回了一趟老家,阿拉卡塔卡小镇(书里的“马孔多”)上发生的所有事情,让他特别想记下来。16岁,他就把第一段写好了,跟38岁写好,40岁出版的那版一样。天才加持久的兴趣和持续的研究和努力,才是创造力的全要素。


他说,“我们记忆中那些宽大的街道变得窄小了,街道周围的事物也不像印象中那样高大;房屋完全是原来的模样,不过都被时间和贫穷蚕食了,通过窗户往房子里看,我们看到了和之前一样的家具,只不过比之前又多经历了十五年岁月的洗礼。”


AI无法原创,是因为它无法自己看,自己感受,它胡编乱造的,都是在原来的输入素材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作家永不妥协,不管他身在何处。他的作品就是自己不断抗争的状态之中诞生的。当完美的秩序到来时,作家依然不会满足于现状,人世间的事总会有改进的余地,作家也就总会有理由创造新的作品。……


这个世界,也永远有我们可以想办法改进的部分。希望这两个人,让我们不那么焦虑于AI的替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水姐(清华硕士,秦朔朋友圈创始主编,上海作协会员。个人同名微信公众号:水姐(id:shuijie00000)。视频号名为:水姐一天一书实验室。)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