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6-12-25 13:05

为什么说《长城》是彻头彻尾的文化灾难?

周超臣: 美国人也说《长城》是一部烂片。商业和文化在张艺谋身上总是互相矛盾、撕扯,或许,张艺谋本身就是一个矛盾。

撰文:Adam Minter

编辑:刘馨蔚

翻译:杨熙


对电影大亨来说,这个构想可能实在太诱人:好莱坞明星和中国最知名的导演凑一块儿,配一个怪物袭击中国最著名地标的荒诞剧本,再投上1.5亿美元——嘿,魔法产生了!产物就是《长城》,好莱坞和中国有史以来最昂贵的一次合作,也是彻头彻尾的文化灾难。


尽管有中国最大的院线运营商提供资金支持(可能是中国史上最大规模的营销活动)和节假日周末的黄金档期,《长城》的首映票房在2016年内地排行榜上也不过第三,不及国产爱情片《美人鱼》和美国视频游戏电影《魔兽》;6700万美元的首周末票房甚至赶不上2015年圣诞节上映的《寻龙诀》。


惨不忍睹的评论和吐槽,铺天盖地的社交媒体嘲笑,《长城》的票房前景暗淡无光。



就连这部电影的大明星马特•达蒙(Matt Damon)也无力回天。某在线票务网站的明星票房榜(根据粉丝购票数量排名)显示,达蒙目前排在第六位,本片配角鹿晗的粉丝购票量是他的五倍。


这还不足以说明《长城》有多么令人失望。本片制作方和那些希望在以后项目中效而仿之的企业有着更大的野心。他们希望这部电影成为跨文化合作在中国(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缔造票房荣耀的榜样。万达老板王健林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元素越多,利润越大。”万达旗下公司参与了《长城》制作。



而这种方法的问题是,“中国元素”很容易让人产生流于表面和逢迎市场的印象。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观众和新闻媒体嘲笑好莱坞一心抢占市场,在植入中国元素(中国演员和产品)方面用力过猛。《变型金刚4:绝迹重生》(Transformers: Age of Extinction)和《独立日2:卷土重来》(Independence Day: Resurgence)就是例证。


这就是为什么中美合拍电影不招人待见的原因。2011年,《长城》导演张艺谋在《金陵十三钗》中启用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 Bale)担任男主角。尽管政府强力支持,但这部电影在中国勉强混了个不亏不赢,在国外则一塌糊涂,票房甚至没有挤进华语榜前50,被几部美国超级英雄电影和中国喜剧远远甩在身后。


《长城》遭到了类似的批评。片中女兵击鼓的片段和拙劣的秦腔让一些影评人士气恼不已。某评论人士抱怨,这部电影的“中国内容源于灯笼、中式盔甲、长城等常见符号。”另一位评论者则说,“张艺谋已死”。对于这位备受尊敬的中国大导演来说,这可是相当不留情面的评语。


《长城》的演员阵容强大


讽刺的是,外国大片在中国依然卖的很好。2015年外国大片占到中国票房的38%,而且这还是中国每年只允许引进34部好莱坞影片的情况。近来中国本土创作的表现也可圈可点,特别是符合本地口味的匪徒电影、历史史诗和喜剧。和所有有眼光、有内涵的观众一样,中国电影观众也喜欢优秀的中国电影或美国电影。他们可不想看到“中国元素”被生搬硬套地嫁接在西方惊险动作电影上。


如果好莱坞想与中国电影人合作,那就得放弃联合制作这种既尴尬又优越感十足的方式。更好的办法是在中国创建一个国际工作室,培养年轻的中国电影制作人和剧作者,帮他们创作出吸引中国观众的电影。梦工厂动画(DreamWorks Animation) 2012年与中国合作伙伴创立东方梦工厂(Oriental DreamWorks)就是走的这个路子,他们包括《功夫熊猫3》(Kung Fu Panda 3)在内的早期成果既叫座又叫好。这才是打造火爆电影的持久配方,无论中外,概莫如是。


(本文内容不代表彭博编辑委员会、彭博有限合伙企业、《商业周刊/中文版》及其所有者的观点。)

查看原文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