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8-03 19:45
好莱坞电影为什么不卖座了?

绝大多数好莱坞IP的再开发,都进入模式化、套路化的窠臼中,各路超级英雄接力登场,看着各不同,成长路径基本都是受挫-磨练-奋起-获胜,个人英雄主义+家庭价值,堪称“超级英雄样板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风声OPINION (ID:ifengopinion),作者:曾于里(文化批评家),编辑:萧轶‍‍‍‍‍‍‍‍,原文标题:《风声|好莱坞电影不卖座了,还有必要引进吗?》,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1. 好莱坞电影在国内市场的占比逐渐下降,国产电影崛起。

2. 好莱坞电影的困境主要是因为IP迷信、自我重复、缺乏创新。

3. 中美关系紧张也导致了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的冷感。

4. 引进好莱坞电影对于国内电影市场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5. 好莱坞电影的质量下降,国产电影的类型丰富,更贴近观众。

6. 引进好莱坞电影可以填充档期、丰富观众选择,促进文娱消费。

7. 电影是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引进外国电影有利于开放包容的态度。

今年7月份,国产电影票房轻松突破70亿元,超过了2018年7月票房(69.64亿),刷新中国影史7月票房纪录。其中,国产电影独占鳌头,《消失的她》《八角笼中》《长安三万里》这三部电影就占据了65%左右的份额,而《碟中谍7》《芭比》等好莱坞大片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不到10%。


这让很多观众惊呼国产电影崛起,也感慨好莱坞在国内电影市场,似乎越来越不行了。


IP迷信、自我重复、不思进取,是好莱坞电影遭遇困境的内因;而中美关系大环境下,国内观众对于好莱坞电影的冷感、好莱坞也日渐疏远中国市场,则是其在国内愈发寂寥的外因。


不过,不必有那种“干脆不要好莱坞”的论调。无论如何,好莱坞都是国内电影市场的重要补充;并且,好莱坞电影也是中美文化交流和民间交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好莱坞电影确实不卖座了


作为世界电影工业的领头羊,好莱坞电影全球走红,也是美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电影工业的起步发展阶段,它扮演着“引领者”的作用,输入大量技术和理念;对于早期的国内观众而言,好莱坞大片带来的不仅仅是视听享受,也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想象。所以,彼时的好莱坞大片,只要引进就能卖得不错。


这种情形,到了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仍在持续。比如2011年国内电影票房排名前10中,好莱坞电影就占据6个席位,冠亚季军都是;2012年,年度前10中,好莱坞占6个席位;2014年,年度前10中,好莱坞占5个席位;2015年,《速度与激情7》大卖24.23亿元,已经与北美(包括美国和加拿大)旗鼓相当。


2017年,国产电影《战狼2》一骑绝尘,票房超过50亿元,但年度前10中,好莱坞电影仍然占据4个席位,前20名中,好莱坞大片更占据12个席位。


疫情前的2019年,国产电影已经呈现出亮眼的趋势,《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都是大爆款,但好莱坞也没有滑铁卢,《复仇者联盟4》在国内票房42亿元,年度前20名中,占据8个席位。


疫情三年,成为分水岭。因疫情影响,电影院关闭,电影产业遭到重创,国内电影市场产出从2019年的641亿元下降为2020年的203亿元,很多新电影无法上映,从好莱坞引进的新片数量也大打折扣。


2021年,国内电影市场有所复苏,年度票房总额达到470亿元,《长津湖》《你好,李焕英》都大卖50亿元以上;相形之下,好莱坞没落了,票房最高的《速度与激情9》不到14亿元。2022年,好莱坞在国内没有止住颓势,比如被寄予厚望的《阿凡达:水之道》仅收获了9.54亿元的票房,远不及2010年上映的《阿凡达》的17.15亿元票房。


进入2023年,疫情的结束让国内电影市场恢复繁荣。7月过后,国产电影总票房已经达到340亿元,好莱坞的占比只有15%左右。扣除疫情三年的特殊时期,如此低的占比是这十多年来所未有。


好莱坞的超级英雄困境


好莱坞在中国愈发不卖座,问题首先出在好莱坞自身。


观众不难发现,在国内上映的好莱坞电影,几乎都是IP,要么是经典电影的续集,要么是一些著名IP的电影化,今年在国内上映的《速度与激情10》《阿凡达:水之道》《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蜘蛛侠:纵横宇宙》《碟中谍7》《蚁人与黄蜂女》《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等,均是如此。就算是原创剧本《芭比》,也是美国著名玩具芭比娃娃的真人版,同样是IP的延伸。


成熟的IP,意味着巨大的知名度、庞大的粉丝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电影的投资回报率,让电影的投资收益更为稳定。


但换个角度看,当好莱坞将主要精力花在成熟IP开发上,也意味着它愈来愈保守,不愿意去开发原创剧本,失去了冒险的勇气。


这种情况下,只有将老IP拍出新意来,才能创造巨大价值。就如正在上映中的《芭比》,以女性主义视角进行阐释,票房席卷全球,在国内从一开始不被看好、首日排片2.4%的情形下,不断逆袭,最终国内票房有望突破3亿元。


问题是,绝大多数好莱坞IP的再开发,都进入模式化、套路化的窠臼中,各路超级英雄接力登场,看着各不同,但成长路径基本相似,都是受挫-磨练-奋起-获胜,再讴歌一下个人英雄主义,强调一下家庭价值,堪称“超级英雄样板戏”。


所以,近年来好莱坞大片在国内的口碑越来越差。以漫威宇宙为例,2008~2019,漫威宇宙的前三个阶段上映的10多部电影,豆瓣平均分在7.5分左右;2020年之后,漫威宇宙进入第四个阶段,在豆瓣的评分没有一部评分超过7分,均在5分、6分徘徊。


与之相对,国产电影的类型在不断丰富,现实题材创作层出不穷,很多电影与老百姓的生活、心理距离都更近,比好莱坞故事更具吸引力。


多年前,国产电影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好莱坞的视效大片能给国内观众带来巨大的吸引力;但《流浪地球》开启了国产重工业大片新纪元,国内很多大制作电影的视效水平与好莱坞并无太大的差距,如果故事不够有新意,观众自然不愿意仅仅因为视效就选择好莱坞大片。


电影,也是中美重要的交流媒介


好莱坞在国内遇冷,既有自身的因素,也与电影之外,中美关系的大气候相关。


这几年,中美关系进入两国建交以来的“最低谷”,方方面面的交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疫情三年,人员和人文等交流一度进入停摆的状态。关系的紧张、交流的缺失,导致两个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有所抬头。


国内一些民众,选择不支持任何好莱坞电影,不支持美国生产的文化产品,他们认为美国电影就是美国价值观的载体,是“文化渗透”。甚至有人推出了一个“全球电影市场脱殖指数”,将好莱坞电影在一个国家的流行程度,与国民是否被“文化殖民”联系起来,如果好莱坞在一个国家电影市场占据主导,就判定其“被文化殖民”。国产电影的票房市场占比越来越高,则被认定为“脱殖”。


民族主义情绪同样在美国普遍存在,一些美国政客“逢中必反”到了极端的程度。譬如美国就有政治人士认为,《芭比》中某张地图是在迎合中国云云。


这种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泛滥,导致中美合拍大片越来越少——即将上映的《巨齿鲨2》是这几年的“独苗”;好莱坞大片的厂商,也减少到中国做宣传,担忧被扣帽子。比如《芭比》在韩国举行首映礼,主演玛格特·罗比华丽亮相,但中国与韩国这么近,主创者却缺席了中国的首映礼。甚至,《芭比》在国内的宣发几乎是“裸发”的状态,无所谓排多少片、卖多少票房的姿态。《芭比》在国内有如此票房,几乎靠的都是女性观众的自来水。


而疫情前,很多好莱坞明星会来做电影宣传,跟中国观众交流、在微博开账号、在国外社交账号发文感谢中国观众,几乎都是必备流程。比如10年前的2013年,《钢铁侠3》成为首部在中国举行全球首映礼的好莱坞影片,汤姆·克鲁斯为了宣传《遗落战境》登上长城……


宣发是决定电影票房的关键一环。当好莱坞渐渐淡化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也很自然会影响到其在中国的票房。


既然好莱坞电影的质量愈发平庸,国内也有“不要看好莱坞电影”这类呼声。这样的论调,是短视的。


先从商业利益角度来看:引进电影,是好莱坞厂商与国内电影产业的“双赢”。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但相较于庞大的人口而言,电影市场仍然有很大的发掘空间,观众年观影人次、影院每个影厅的年产出,跟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距离。很多观众只有在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等热门档期进入影院。目前国产大片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足以支撑起电影市场更大的票房空间。很多冷门档期,影院都苦于什么好电影可排。


影院一年总不能只靠几个热门档期过活吧?引进好莱坞大片,可以起到填充档期、多元化档期内容、丰富观众观影选择的作用,也能促进文娱消费,让影院有钱赚。以今年上映的《速度与激情10》为例,票房9.83亿元,扣除服务费外,分账票房8.61亿元,片方分走25.08%,即2.16亿元,最大头的55.12%为国内的影院所得,即4.74亿元。


所以,从商业利益角度来看,引进好莱坞大片,不仅是好莱坞厂商赚钱,我们也赚钱了,有的赚的是大头。


电影既是商品,也是文化产品,一直以来都是中美文化和民间交流的重要媒介。引进外国电影,本身就是“官方行为”,毕竟任何电影的引进、上映都需要官方的审核,也足见官方愿意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优秀电影的交流——既鼓励国产电影“走出去”,也敞开大门,让符合条件的国外电影“走进来”。


这些年来,有很多国产电影在好莱坞上映,或者上线美国流媒体Netflix。比如《消失的她》在国内大卖,也在美国部分院线上映。因此,国产电影“打趴”好莱坞电影,是国产电影崛起的重要体现,但也不必幸灾乐祸。


好莱坞有保守固化的问题,不代表从此没落,国产电影有长足进步空间,但也要让观众有“用脚投票”的权利。让竞争一直存在,有竞争才有进步动力;同时,只有文化交流的渠道打开了,才能避免误会的加深和脱钩的发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风声OPINION (ID:ifengopinion),作者:曾于里(文化批评家),编辑:萧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