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7-05 22:05
大公司盛极而衰的命运,拿什么来拯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 (ID:tongyipaocha),作者:人神共奋,题图来自:《红楼梦》


一、痛定思痛


清乾隆年间,北京西山。


沉浸于《红楼梦》宏大架构中的曹雪芹,正在努力回忆“普通人有哪些难以想象的高层家庭生活体验”这个典型的知乎话题,忽然,一个问题浮现在他的脑海:


“曹家盛极而衰的命运,有什么办法避免吗?”


尽管曹公早早为《红楼梦》安排了“食尽鸟投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命运,但他还是认真考虑了这个问题可能的答案。然后,他跳出情节,让小说中一个很有象征意义的人物——秦可卿,以托梦王熙凤这种曲笔的方式,向读者递交了一份名为《可卿管理咨询公司关于贾氏集团企业转型的建议报告书》,这份报告的核心方案有两条:


第一条:在祖坟附近多置田产


这条巧妙地利用了“抄家不抄祖坟”的大清律例,合法转移隐藏财产。


第二条:加强子弟学校建设


这条就更明显了,要保存贾氏家族企业最核心的资产——人才。


这就是曹公痛定思痛后,想出的保命策略,核心就是八个字:缩小规模,先活下来。


写完之后,曹公边喝着冰冷的稀粥,边发呆,越想越觉得自己的主意妙极,曹家的祖上要是早早想到这两条,自己至少有几处田产吧,又怎么会在这个破地方忍饥挨饿呢?


但很显然,书中的贾氏集团总经理王熙凤对这个方案不满意,她没有直接否定,而是问了一个问题: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让贾氏集团的基业长青呢?”


也难怪,秦可卿托梦的情节很早,此时贾元春还没当上皇妃,贾府最风光的时刻还未到来,谁又会去想到什么后路问题呢,这份咨询方案,注定是要被客户打回来的。


曹雪芹思量再三,穿越到贾府最辉煌的时刻,度身定制了“大公司避免盛极而衰”的三条转型方案:


“第一条:控制管理成本,保护核心资产……”


这“控制管理成本”六个字,立刻击中了客户的痛点,引起了王熙凤的兴趣,这才有了贾府的第一次努力。



二、对策一:收缩费用


贾府入不敷出的窘况,王熙凤早就想向董事会提出来了。这次机会很好,借第三方咨询公司的名义,探探董事们的口风。


建议第一条的具体方案就是以“保持革命队伍纯洁性”的名义实施“裁员”,并向顶头上司王夫人呈上。


王夫人是个老好人,本来也没有什么费用,看了建议书之后,立刻表态:“非常好,建议立刻实施。只是为了保持业务部门的稳定性,先从我的办公室开始试点,消减20%的工作人员名额。”


王熙凤一想,就减您那一两个人,有毛线用,不知道这王夫人是真不知道贾家已经快要撑不下去了,还是装糊涂把皮球踢回去?不过,有了王夫人的支持,就可以再看看老祖宗的态度了。


刚好下回吃饭时,主子们吃的白米都不够了,盛了下人的粳米上来。贾母很尴尬地说一句“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王熙凤借机把方案呈了上去。


可气氛立刻就尴尬了下来,贾母抬起头,以45度角看着天空,开始喃喃地回忆起自己当年做媳妇时,贾家是如何的气派。


第一次努力的方案就这样被董事会搁置了。


其实贾母没糊涂,在她看来,王熙凤还是嫩了点,“控制管理成本”这个方法,在大公司根本不可行



别看大企业管理费用虚高,好像节省的空间很大,无非是减一点出差人员的五星酒店,降低一些办公室装修标准,根本不解决财务问题。


大企业搞“控制管理成本”,实际还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借机砍竞争对手的人手,所以没有来由地裁人,总是会引发内部猜疑,造成人心动摇,业务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不过,贾母倒是把目光投向了咨询方案的第二条:


如果收缩成本不可行,那就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多多参股持股,建立企业联盟。


这不就是贾氏集团从第二代就开始执行的联姻政策吗?贾母陷入了回忆。


三、对策二:对外投资


虽然收入放缓,成本失控,但贾氏集团的总资本规模还算雄厚,特别是信用级别高,所以贾母执政以来,对外投资一向是贾氏企业的战略重点。


早期最成功的案例就是与王家的联姻。其实贾氏集团从第二代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与王家联姻后,借助王家新贵王子腾的飞黄腾达,贾氏集团开拓了新业务,进入了“高利贷”和“包揽讼词”这两个高利润的垄断行业。


通过联姻这种相互参股的形式,四大家族还建立了“一荣俱荣”的企业联盟。


而且,为了防止“一损俱损”,从“文”字辈开始,贾母的投资方向就转向了四大家族之外,其中最成功的案例莫过于把自己最疼爱的女儿嫁给林如海。


林家的背景与贾家相同,却转型坚决果断,大力发展家族中的学者型干部,终于在林如海这一代高中探花,更是兼了巡盐御史这个肥得流油的美差。


这段联姻对贾府有多重要?你看,嫁到林家的贾敏刚一去世,贾母就立刻招林家唯一的继承人黛玉进府。


当然,真正让贾氏集团“中兴”的,却是一笔倾整个集团之力的风险投资——选秀。


元春进宫后,贾氏集团大把的银子花出去,多年苦心运作下,终于加封贤德妃,换来了天下最值钱的皇室企业的认购股权证。一个“皇企混改”的概念,让贾氏集团的市值达到最高点,虽然现在还是“主题炒作”的阶段,估值虚高,但未来只要元春诞下龙子,就蜕变成为真正的龙头股。


投资业务表面的成功,掩盖了主业的衰败,贾氏集团没有像史、薛两家一样,早早露出败像,还可以借助金字题材不断在资本市场融资。


但集团高层心里明白,这个股份是有点烫手的,不但不能卖,分红遥遥无期,还要投入巨资保住董事会的一个席位,事实上,集团的财务困境,也正是因这笔投资而引发。


穿越来的曹雪芹也明白,想要改变贾氏集团的命运,还是得靠这份咨询建议的第三条——主业转型。


那么,贾氏集团的主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四、对策三:主业转型


贾氏集团靠军功起家,再一代代袭爵,属于标准的资源型企业。


但袭爵是要降一等的,三代之后就没了,面临资源枯竭的危机,只能靠积蓄“捐官”,这时,主业转型就迫在眉睫了。


贾氏集团的主业是田地,但家族太大,明显入不敷出,最靠谱的路径还是“转型科举”这条正途,可以打通官职“天花板”,增加收入,还能靠权势去反哺家族企业。


是啊,林家可以,为什么贾家就不行呢?其实贾家的转型之路,从“文”字辈就开始了,经历三代人,机会很多,可惜最后都功亏一篑。


第一个冲击正途的是贾家第三代的老大贾敬。这个贾敬真是不简单,已经袭了爵位,仍然在科举这条困难重重的道路上走到了进士这一步,可见贾家第一、二代的主人,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让子女转型的决心却非常大。


贾敬开了个好头,却没有坚持到底,也许是大户子弟的通病,不好好珍惜自己的功名,却去求仙问道,也不管儿子的教育,导致贾氏集团中宁国府的半壁江山先行崩坏。



而贾氏集团另一半的荣国府主业转型的失败,同样可惜,看似有很多偶然原因,其实问题还在于缺乏一位有长远眼光,能下决心忍一时之痛的掌舵人。


贾母不是。她的优势是内部管理,在大厦将倾之前,凭着一己威望,勉强维护着内部员工的稳定。但她同样目光短浅,没有意识到科举转型的迫切性。


王熙凤也不是。她的掌控能力强,年轻有精力,但缺乏长远眼光,在集团内部盘根错节的矛盾之中,她想的只是敛财自肥。


此时最有机会的还是贾政,作为贾氏集团第三代的核心人物,他也是第一个产生危机感的。


但贾政的问题是能力太平庸了,沿着正确的方向总是做着错误的事情,这也是大企业末代领导人的通病,最典型的是他对贾氏子弟学校的态度。


贾氏子弟学校虽为帝都名校,却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可以说,这是贾氏集团创始人为后代转型留下的最宝贵的资源,这也是开头秦可卿提出的两条对策之一。


可悲的是,学校到了贾政手中,管理完全失控,校风不正,成为贾府内部权斗的缩影,怎么能教育好子女呢?


贾政唯一一次关心学校的教育问题,是下了一个奇怪的命令:“只读科举参考书‘四书’,就连‘诗经’这类基础读物都不用教了。”这种违背教育规律、急功近利的行为,就好像企业只会高薪挖有经验、有业务资源的人,而不注重培养有前途、对公司忠诚度高的优秀应届毕业生一样。


但贾政的最大错误是缺乏决断力,在坚守主业和转型业务之间犹豫不决。他的如意算盘是让长子贾珠冲科举,幼子宝玉守家业,不料贾珠早夭,只好把科举重任交给宝玉。但科举这玩意儿是个童子功,宝玉散养惯了,一时回不了头,贾政只好再把希望转移到第五代的贾兰身上。


可是来不及了,贾政在两头下注分散了资源,浪费了无数机会、耗尽运气后,极盛而衰的命运突然降临……



五、基业可以长青吗?


1982年,美国两位管理学家面对日本企业的竞争,写了一本叫《追求卓越》的书,精心挑选了43家卓越的美国企业,总结了八条让企业卓越的标准。然而仅仅几年后,其中1/3的企业就不再符合作者对卓越的要求。


为了避免这个尴尬,后来吉姆·柯林斯在写《基业长青》时,首先通过名字表明,卓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下来。而且,他在选标杆时,回避了直接判断最好的公司,而是在18个行业中各挑了一家优秀的企业和平庸的企业进行对比。虽然有点重量级选手对阵轻量级选手的味道,但几年后,仍然有好几家公司跑输了“对照组”。


在均值回归的自然规律前,不但“追求卓越”难以实现,就连“基业长青”也是奢望。


曹公在用惨痛的回忆一一否定了自己的方案后,终于发现,即使高层感受到危机,他们也往往心存侥幸,后来就是无力回天,唯一的选择就是极力维持“财报繁荣”,准备早早将手中的股权套现走人。


不过有了贾氏集团这个样本,至少我们有了三个“盛极而衰”的大企业脉象:


第一、年年强调控制管理成本,但年年开支膨胀;


第二、年年强调重振主业,但财务数据越来越依赖投资业务;


第三、年年强调主业转型,年年都是“换个姿势,再来一次”。


在大厦将倾前,人人都以为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却忘记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古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 (ID:tongyipaocha),作者:人神共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