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7-01-16 14:40

支付宝未必做不好社交

弱弱地讨论一下支付宝的战略。请大家狠拍……仿知乎答题原则,先声明本文利益中立。

        

不到两个月,支付宝连出两个负面。虽然没有造成重大损害,限于公关层面,也无直接联系。加上去年6.1改名的争议,都和社交有关。阿里做社交屡败屡战,和腾讯做电商屡败屡战相映成趣。最近这次由支付宝主攻。归根结底,电商和社交的场景冲突。还会给支付带来某种系统性风险。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支付宝和微信在争两个场景:熟人支付和线下支付。

        

社交分陌生人和熟人,微信是熟人社交。传统商业分交易型和关系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锤子买卖和回头客。回头客不是社交,看缘份能转化为私交。阿里整体是交易型。支付宝最初是为保障陌生人交易设计的,如今已升级为个人财务管理。

      

熟人社交和交易型支付-个人财务有交集,分别作为主场景,包含熟人支付次场景。上行下效,主场景既成就同时也限制次场景。显然熟人之间的支付行为,更加紧密地依托于熟人社交而不是个人财务。这个势不是术能补的。实际上如果不是支付宝有优惠,我的熟人支付可能已经全在微信了。微信支付放弃一些市场份额,换得收益最大化。

        

线下支付场景支付宝也略有劣势。线下支付场景不是线上支付的次场景,频次受到移动端打开频次影响。微信生于移动端,是频次最高的App。支付宝生于PC端,尽管PC端高频,是通过费差半强迫地(而不是场景)转移到移动端。另外熟人社交还包括AA的线下次场景。和熟人支付场景类似,微信支付的粘度 vs 支付宝的补贴。以团购的经验,纯补贴是不能对抗粘度的。

        

这样就能理解支付宝乃至阿里的社交焦虑了。但到阿里目前的动作,都未免归于针对腾讯的条件反射,知其不可而为之。阿里系掌握海量的陌生人交易数据,很自然选择从陌生人社交突破。交易按品类分,支付宝这次从社交退而求其次,做社区(圈子),是能想到最好的路径了。


然而陌生人交易和陌生人社交场景绝缘,走不过去,更不用说再走回来带支付。交易型数据对社交是弱变量,实际上都不能区分陌生人熟人,在支付宝联系人中混在一起。阿里用户基本都是旺旺用户,如果能走通,旺旺应该早走了。

        

陌生人社交再分模式/场景讨论。兴趣图谱目前被归入陌生人社交,存疑。先算上,那只有这种模式有稳定的电商-支付次场景。豆瓣据说创立不久就盈利,靠给图书电商导流。然而太小众,做了十二年,还是这么大,图书市场就这么大。同类型的美丽说和蘑菇街(已合并),威胁到阿里并被封杀。内情不得而知,不论如何当初阿里没有机会拿下一家。

         

大众陌生人社交,又发生金钱关系的,除了当年QQ曲线变现,卖虚拟币,给游戏导流,就只有援交了。这又违背我国的法律道德。陌陌做了一些电商功能,实际上都是打擦边球。圈子门也是这个逻辑的必然产物。

        

前路走不通也就罢了,还影响后路。公关危机不限于这两件事本身。BAT俨然已只剩两家,英雄自应有逼格。如果阿里对腾讯总是条件反射,即使做成,也会让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产生王者只有一个,好比燕十三于三少爷的观感。更何况没做成。江湖人称公关是阿里的核心竞争力,一向引领概念,也会影响吃瓜群众的这个认知。

        

最大的风险还是来自业务。物理的钱包兼有陌生人和熟人风险。中国好老公工资全上交,还挖苦心思藏点私房钱。支付宝社交化也同时带来两种风险,安全漏洞隐含熟人风险。


圈子门隐含陌生人风险,信用是严肃的,不能作为点评奶子的门槛。


在抽象意义上,人皆有利害,趋利避害。高风险高收益,趋利和避害存在冲突。孙子曰:古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然而人性的缺陷,利比害直观,总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记吃不记打。企业是趋利的组织,同理。

        

也可以用来定性场景,支付宝是避害场景,社交是逐利,不相容。阿里安全技术强,危机反应也雷厉风行,圈子门后支付宝事业群换帅,实行班委制,蚂蚁金服设立CRO(首席风险官)。但安全团队只是一个部门,竞争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避害的组织和趋利的目标重叠,如果继续强行社交化、场景重叠,就还是有隐患。


实际上国内互联网有史以来,安全情况一直不断,能混到现在,要感谢政府、感谢CCTV,感谢广大用户(的自我保护)。随着移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越深入传统社会,可以预计将进入互联网金融安全的多事之秋。 近期微博上有网友在撕渣打,传统金融机构能否保住晚节,也存疑。


2016年6月央行行长与IMF总裁对话,就谈到是否加强对阿里的监管,未必针对阿里,而是将其作为行业的代表。可能在行业做得最好,但所有人盯得更紧。如果行业混乱,也难独善其身。


2016是互联网金融监管年,密集立法。2016年12月银联发布二维码支付标准。2017年1月13日,央行发布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制度。第三方支付机构不再能享有备付金的利息收入,回归通道。据财新报道,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网联)预计3月上线。

        

或许支付宝可以适当瘦身?不管继续做社交,还是别的竞争策略,组织架构也应该建防火墙。甚至某种“政企分离”?将核心的避害资产独立,管理重制约,严格地流程导向,脱离集团重激励、高度任务导向(狼性)的文化。某种分层结构及行业联盟,也有利于应对政策变化。


升华为巨轮


过去以生产者为中心,多元化强调技术相关。而互联网是消费者中心,如果还有多元化的概念,综上所述,强调场景相关,对次场景、关联场景的开发,不能超过主场景和关联允许的程度。不要徒劳地试图弥合冲突的场景。如果支付宝继续做社交,也当顺势而为。


交易型支付-个人财务主场景,决定支付宝一直比微信支付重,这也是为什么用户对风险容忍度更低。微信钱包也开通理财,我没有相关数据,但可以场景相关猜测,和余额宝有差距。


主席讲战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支传宝也许不该和微信拼轻,而是以重制轻。微信刚发布小程序,越做越轻。


京东没有赶上电商业的早集,如今能和阿里成不对称双寡头,关键的一步就是做重,自建物流。

        

众所周知28原则。也安利一下本人早年研究超女贴吧偶得的1-20规律,top 1%用户创造20%的信息和财富,其余99%创造其余80%。这是长尾理论的精确描述,而28原则适用工业社会。详见《贴吧1-20规律》《28原则、长尾理论和天堂定律》。尽管微信线下支付频次更高,支付宝或许可以沿着top 20%-80%构筑护城河,并且公关这样暗示,而以top 1%-20%为攻守的重中之重。

        

或许可以做重主场景来带。个人财务有很大部分发生在家庭内部,只是以前一般走银行。猫宝很多账号其实是家庭共用,交易型数据也能隐约呈现。能否将支付宝的个人账号升级为家庭账号,增加强变量,并打通猫宝账号,构建重度熟人社交网络。

                

当然这很可能会拉家庭一部分人的仇恨。13年前冯小刚拍过一部电影《手机》,显示移动通信如何威胁情侣关系,和今天的移动互联网相比,就图森破了,只是人们已经不在乎。微信上的代际关系,大多搞地很僵。

        

有文章将同期的罗尔门和圈子门并列,声讨营销。以及早年的郭美美,反映国内公益界的乱象。海外NGO宣传做得好,其实也不尽然。公益是种特殊的重度社交,支出也属于个人财务。这里透明压倒隐私,罗尔门的后续争论,我也有参与,焦点就在这两个原则。尤其适合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消除信息不对等,消除中介,建立一个点对点的公益体系。也给社交责任品牌加分。

        

可想而知,这两点都有限,甚至只是噱头,或者反弹。另一个可能有戏的相关场景,是关系型商业。传统关系型是组织对组织或个人,转化为社交是对具体经办人,看缘份,不可复制。互联网暗示某种可复制的关系型商业-社交的可能。


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很成功,国内还没什么象样的复制者。知识经济正热,分答、知乎live的知识服务,也有关系型的意思。但这两个领域的传统形态,就很依赖私交。而要移植到电商,还有很多坎。


先要创造出新关系型商业。很多传统企业兼有交易型和关系型客户,分设部门打事。自营电商接近传统商业,但平台模式似乎还没有真正意义的关系型。


目前粉丝经济还有余热,网红、罗辑思维、微商订阅号等,猫宝也在推网红,但在我看来,是伪关系,其实还是交易型。互联网早期B2B很火,复制传统关系型商业,今天仍然存在若干活体,但作为一种模式,坟头树已经一人高了。能否搞出一种,小微企业对个人的关系型商业?

        

假设能搞出来,但我们不知道,这种关系型商业的具体形态,也就无从推测下一步,如何走到社交再走回来。传统企业主对关系型社交持矛盾的态度,如果经办员工不投入感情,做不好关系。但是关系太好,客户就不复为企业所有,员工可以博弈,可以带走。


如果关系型商业-社交未来可行,以阿里的资源,显然是候选人之一。但那样应由别的方面军,而不是支付宝担当。支付宝仍然充当基础设施。


菜鸟驿站也是基础设施,存在某种关系型商业的可能。换个视角,快递员是“上门自媒体”。稳定的快递员可以和住户建立友谊,某些小区,各家快递都是一个人承包。

        

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做社交又何必呢?最重的还是本专业金融。


金融完全是另一个世界。自然垄断加行政垄断,稀缺资源就像大IP,买一个少一个。鉴于故事过去的尿性,一放就乱,一管就死,在管死前尽量多占几个坑,通过支付宝的渠道最大变现。


然后呢?互联网巨头切入金融,自恃资金和渠道优势。但这个行业没有小玩家,除了传统金融巨头,地产巨头也纷纷下场。即使BAT的体量,相比也不那么突出。加上央妈刚釜底抽薪。


金融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第一个行业,那时互联网还是军方的玩具。国内金融业也有招行这样的创新型组织。庞大的实体销售网络还能用。同理,做地够重,交易成本就不那么重要。当所有金融企业都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出身就不那么重要。当吃瓜群众也get到这个事实,互联网光环带来的高估值就会幻灭。


关键在于,像很多行业经历过的,目前金融将互联网主要作为一种新兴渠道。监管的意向尤为明显,限定在小微金融。金融+,传统金融机构不屑做、做不好,底部80%的劣币用户,分给互联网企业。以互联网的效率,几年内就能吃完。在其它行业,接下来互联网会用新模式碾压传统势力,但金融业恐怕要等很长时间。


回头来看,大工业是传统金融创造的,华尔街通向主街。互联网不是,如果没有风投和创业板,这个产业就不会存在。绝大部分互联网企业,既不够资格申请银行贷款,也不够资格上主板。如今成长壮大,和传统金融“苟且”,是进步还是倒退?


我把你当兄弟,你却只想上我。当初纸媒为互联网喝彩,如今互联网在纸媒的坟头蹦迪。零售业对电商不屑、打压然后模仿,现在土都埋到腰上了。现在金融业把互联网当小伙伴,早晚……也是要上她的。


创新多半来自外围。业界一度讨论,众筹会否取代风投。风投至今还是以手艺人的方式运作,平均资本规模也远比传统金融小。蚂蚁金服下面有个蚂蚁达客,然而并没有什么动静,一直是测试版。题头挂着“央行三方支付管理新规下,在蚂蚁达客进行投资的支付方式说明”链接,打开页面,日期是2016年6月30日,已经是旧规了。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