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7-01-29 09:59

从美食自媒体看短视频的内容创作与变现方式

民以食为天,美食是短视频领域的顶级类目:不仅受众众多,品牌广告主认可,内容创业者更是百家不止。这样一个竞争充分、多方繁荣的领域,给我们提供了分析短视频领域现状的素材。

 

内容探索,如何做不同


3-5分钟的短视频,藏拙容易出彩困难,效仿容易创新困难。高更新频率加低成本控制的需求,让短视频的表现形式同质化越发的明显。


在美食类短视频中,你往往会见到这样的八股范式:小清新的柔光,自上而下的俯拍,轻松明快的背景音乐、用文字来说明主要操作步骤,以器具和摆盘来凸显美感。不夸张的说,很多美食自媒体的节目完全可以混剪出一期新的美食节目,就像那首歌:“伤不起真的伤不起,驮着唐三藏跟着三徒弟”,毫无违和感。


由于短视频易于藏拙,除非投入差异巨大,否则用户很难在同质化的视频间,显著感知到内容差异性。曾做过一组实验,将各家的视频抹去Logo后线下评估,观众难以发现品牌间的差异;进一步的,研究不同自媒体的播放数据,在非粉丝群体上的表现也没有太大差异性。


类似的情况还在其他领域里上演着,影评自媒体中“N分钟看完XXX”的系列,汽车自媒体“由外及内,由静及动,先谈空间再谈动力”的评测视频等等。短视频,彻底将长视频的文化属性淡化,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快消品。

 

内容表现形式的同质化导致了粉丝转化率的降低,如何在成本控制的前提下做出差异性,提升用户感知?身在红海竞争中的美食自媒体们做出了自己的尝试。


1、品类的差异性


  • 一种方式是将品类混搭,在美食之上添加其他元素。以二更的隐藏菜单为例,走的是类似“舌尖上的中国”的风格,以人物的叙述贯穿全篇,更像是一部讲述故事的美食纪录片。

  • 另一种方式则是深挖细分类,在大品类中切一块附加值较高、竞争程度较低的细分领域,如烘焙、酒水、茶饮等。


2、IP形象的差异性


既然食材难以做出花样来,那就让人或动物出镜吧,把品牌同某个具化的形象绑定,提升品牌的辨识度。


真人出镜最为直观:黄磊的黄小厨、林依轮的创食记,Norma的日日煮等;以动物作为吉祥物的也不少:日食记中的白猫酥饼大人,鹦鹉厨房的鹦鹉蛋蛋等。姜老刀在解构日食记的成功时反复提及的就是“一人一猫"的人格化设定,这种具象化的设定以非常低的成本提升了视频内容的辨识度。

 

如前述所言,由于制作周期短、难度低,短视频的学习效仿速度远超长视频(影视、综艺类),这使得品类创新带来的差异性难于长时间的保持。一旦某种品类模式被验证有效,竞品就会快速解构、重组并效仿。几周之后,两档节目可能又会有着差不多的模样。


什么抄不来?只有独一无二的人格化IP才抄不来。熟悉美食自媒体的朋友,也许会对2016年10月在日食记和厨娘物语之间的纠纷有所印象,二者的模式高度相像,都是“一人一猫”的人格化设定,甚至连那只猫都是白色的。可是,涉及到IP的东西,就只能形似而难于拿捏神态,厨娘物语的播放量和粉丝量都同日食记有着不小的差距。


当然,绑定人的IP化方式也存在着弊端,最直接莫过于:节目品牌同个人品牌混淆,导致模式的可扩展性和稳定性变差。一旦核心人物发生变动,会导致整个自媒体的垮塌。之前听过一则轶闻,日食记中的酥饼大人生病过一段时间故而没有出镜,导致日食记那一段时间内的播放量折半。你说,这到底是一档美食节目呢?还是一档美食背景下的宠物节目呢?

 

从个人角度来看,无论是追求品类差异性还是IP形象差异性,最稳妥的方式还是提高差异性的成本门槛,让竞品抄不起,抄不像。

 

变现尝试,如何赚更多


 如上一节末尾所提及的,想要保持品牌的差异性,就必定要提高差异性的成本门槛。量入为出,只有营收做上去了,才更有底气不断加大投入,形成正向的循环。


美食自媒体,无论在承接品牌广告还是直接面向用户进行销售,都有着不错的案例。


承接品牌商广告:


  • 日食记:星巴克,象印,明治这类进口品牌都是《日食记》的客户。目前,《日食记》单集广告费用为40-50万,整季传播套餐起步价为200万。2015年,《日食记》一年的营业额约650万

  • 魔力美食:承接了如RIO、“大虾来了”等数个美食品牌广告植入业务

  • 美食台和隐藏菜单:分别背靠一条与二更,单集售卖都在几十万到百万的区间。


面向用户直接收费:


  • 企鹅团:用户月付费200元的葡萄酒服务,目前年交易额2500万。

  • 文怡家常菜,1500元的砧板,开团10分钟销售了1.5万个,超过这类砧板在全亚洲一年的销量。

  • 王大厨,众筹30天,共卖出50000瓶王大酱,累计众筹金额高达106万元。


对于品牌广告而言,短视频和长视频具有天然的差异性。用户观看长视频有更强的目的性,因而也能够包容更长时间的广告;而观看短视频的消费场景则随意的多,对广告的耐受程度也就越差。


对于承接品牌广告,美食自媒体所采用的方法更多的是软植入而非硬推广。毕竟,前贴片是平台的专有权利,后贴片的触达率又太低,若是自说自话的硬广,无异于把自己的粉丝根基来换钱花。只有把广告或产品包装成内容,将内容属性与产品属性相结合,才能够在尽量不掉粉的前提下站着把钱挣了。在新榜对于“一条”COO范致行的采访中,我们可以一窥自媒体对于广告的态度:


新榜:商业项目或推广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范致行:要看聊得来吧。我们是期望客户懂社交媒体的玩法,改变身姿,站在用户这边,和我们一起做有趣的内容推广,而不是自说自话、很无聊的。


比其长视频,短视频的传播属性会更强。采用广告即内容的方式,才可以在获取自媒体粉丝基本盘的基础上,有可能收获到社交网络自发扩散的传播效应。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二更为Lee品牌策划的商业视频广告,采用“她只是换了条裤子,男友竟认不出”的创意,以男生根据腿部识别女友的方式录制,上线仅三天时间,全网播放量就突破1300万次。


无论是品牌广告,还是面向观众直接收费,本质上都是影响力变现,只是前者为他人打广告,销售的利润落在别处,后者为自己打广告,获取更高的利润。


现如今,美食自媒体几乎个个都开了或大或小的周边店铺,让粉丝为自己的口味买单。平台太多了,彼此之间的用户流动率太低,想要说服各个平台的受众去关注你的微信公众号不仅为平台所不容,在实操效率上也一定不会高。


对于自媒体而言,所有的平台都是流量的入口,最后的出口还是落在自身上,那么通过购买来筛选显然是一个极为有效的途径。通过商品的销售,自媒体不仅能够收获到更多的用户数据[姓名、电话,以客服之名获取到的微信关系,还能够筛选出更为忠诚和附加值更高的用户,后续以微信群等方式加强触达、提升变现。在竞争红海中,复购率显然比阅读量更有说服力。


我相信,大的自媒体一定会逐步走向自己提供商品销售或服务的道路,从生存需求升级到生活需求。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